朱氏宗祠

金色海川

<p class="ql-block">儒里古镇位于镇江东乡,朱氏宗祠在儒里北街南北两道门之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为三进十七间,朱氏宗祠的类别是古建筑的坛庙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单位是朱氏宗祠修缮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原有门厅,中厅,后厅,祠堂坐东朝西,五开间三进,祠内斗拱、木雕画栋,砖雕花墙,屋顶飞脊兽角,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典型建筑,是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它既有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门前是广场,大门南侧矗立着“江南第一古祠”碑石,高2米许。大门对面照壁墙上,制作了巨幅花岗石浮雕《儒里春秋图》(全长12米、高3米)以一组九画面浓缩了儒里从古到今七百年的历史。两侧为“功德榜”,刻示着复修宗祠捐款单位和捐款人姓名。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为儒里朱氏始祖朱文通(朱亨三)(谱载为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第八世孙)所建,为三间二进带厢的四合院建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原地扩建成现有规模,后年久失修颓废而濒临坍塌。2002年8月,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倡议重新修建,两年中共募集资金36万余元。2005年修缮后的朱氏宗祠对外开放。宗祠头进正中悬有“朱氏宗祠”和“阙里世家”匾额,南厢为“竹翠轩”,北厢为“花秀苑”。二进门楼有“万草纹”,“百寿图”砖雕,门楼上端内外有“紫阳世泽”,“虹井流芳”石匾。中厅立有一尊朱熹汉白玉雕像,上悬复制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等匾额九方,两侧抱柱刻有楹联两副:分别为“乾坤三阙里,古今两大成”和“数行仁义事,长存忠孝心”。中厅南北两厢,门头有扇形匾额,分别刻有“明伦”、“养心”,均为朱熹遗墨。雕像后为大屏风,雕有昆山市清代鸿儒朱柏庐书写的“治家格言”木雕大屏风。为“旌表前贤,激励后生”,仿照旧式给几位朱氏族人重上了“专家”、“博士”功名匾。后进为享堂,供奉先祖灵位。上悬“闽婺同源”、“慎终追远”、“寝成孔安”三方匾额,两侧抱柱楹联分别为:“派衍新安,世宗紫阳家法;支蕃古润,人传白鹿遗规”和“一脉相传,天伦荣枯皆骨肉;五伦同守,先循忠孝报君亲”。后厅(享堂)恢复了木制祖宗灵龛,精工雕镂吊格花窗、灵牌林立威严肃默,设置了宗祠“标志性”设施。后厅南厢为塔房,有镇祠之宝玉塔。该塔由2吨重玉石雕琢而成,底座80公分,高1.7米,八面九层,有72连环,,底座0.8平方米,为镇祠之宝,(2007年扬中朱氏老板赠送祠堂珍藏)。南厢天井,有古金桂树一株,已650多年历史。祠内尚保全有古井(亨三公来时所掘)。中后两进60扇花格门窗,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古人典范图案,全为朱漆鎏金,形象生动逼真,彰显伦理道德。各一,其余石刻碑林若干(小虹井、小武夷、孝字碑、咏植桂等),实现了“一碑一诗一景典”,每个景点都寓有一个典故传奇,让人获得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满足感。门厅里复制了南宋皇帝度宗诏赐的“阙里世家”匾额。</p><p class="ql-block">儒里朱氏宗祠于2003年5月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保护起步较早,及时恢复了祠堂的旧貌,儒里古镇也因此被评为省、市级文保单位,在中国传统古村落目录中榜上有名,成为镇江开展乡村旅游的一处好去处。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熹后裔陆续汇集到宗祠门前广场(祭祀),身着同一式样古香古色红唐装、蓝马褂,戴瓜皮小帽的主祭、陪祭、执事等司仪人员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主祭宣布开祭。祭祀程序分别有大开正门、擂鼓三通、鸣放礼炮、仪仗队入场、三献吉礼、主祭们明烛上香,行三跪九叩之礼和恭请列祖列宗升堂入席、高升等环节。司仪对每个环节都说有“喜话”,对主祭所进三支香亦各有说法,如祝忠孝传家、人才辈出,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保佑平安,兴旺发达,财源滚滚等。来自各地的宗亲代表敬献花篮。儒里朱氏宗祠是一座已有500余年历史,历经兵燹战乱,仍保留一些珍贵建筑遗存和明代特色的古老祠堂,青砖黛瓦,古朴庄重。第二进门口一对硕大的青石门当,镌刻的狮子和麒麟栩栩如生;雕花门楼上镶嵌的“紫阳世家”、“虹井流芳”字迹遒劲有力,写法多样的“百寿图”、奔腾的骏马等砖雕,神态各异的二十四孝图木雕,讲述着先辈的忠孝故事……儒里朱氏宗祠管委会负责人恭读祭文。在讲话中指出,面对传统道德,我们要取其精华,发扬光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随后,朱熹后裔集体诵读《朱子家训》,整个祭祀活动既热闹、严肃又不奢华。朱姓在华夏自古就是名列前茅的大姓,在镇江东乡尤为密集,大部分都出自儒里和丹阳后巷一带,其传世家谱表明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后代,元朝末年朱熹第八世孙从山东来此定居。迁镇始祖亨三公等虽是山东人,但老根在婺源,古属安徽歙县,今属江西,又名紫阳镇。此地起初叫围里,后因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后称朱家圩,文化兴盛,读书为官的人多,乾隆下江南到此地改名“儒里”为儒人之故里。现在这支朱熹后裔散布于南通、滨海、盐城、南京、上海等地,仅本地一公里范围内有4400多人,历史上有“一门两进士”和“五子六生员”之典故。他们认为祭祖既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而是对先人怀念和感恩。中华民族圣贤伦理道德教化源远流长,包含了智慧、道德、人生教育等诸方面,而孝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传承和汲取文化根脉中的道德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朱子家训》中许多有益的格言至今仍然广为传颂,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在过去,祠堂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家族的教育场所。</p> <p class="ql-block">石匾额的有趣来历,在《儒里掌故》中,关于朱氏宗祠二进门上石匾的题字“紫阳世泽”、“虹井流芳”有这样的来历。“江南二笔”之秀才塾师徐退生性孤僻,桀骜不驯。疏官场,厌名利,一世潦倒,半生执鞭,乐在书馆与蒙童为伴,尤以清贫坐冷凳为爽。嗜老窖,贪狗肉,不拘“席不正”而坐。书法精美,却金帛不换。有“求之不舍,乐时自赠”的怪癖。康熙年间朱氏祠堂扩建之时,需书石匾两块,奈何明求不可得,只好设计暗取之,线人获悉其某日必从此地路过,遂在路边搭一草棚,烹狗煮酒,一时香味袭人。时近晌午,徐退过此为美味所惑,顿觉口中生津,饥肠辘辘。遂命车夫停脚稍息,自入棚内小憩。见老者问之:所炊何物?答曰:狗肉正烂!徐退闻之,馋涎欲滴。赞曰:美味!可否略赐点饥?答曰:老仆不敢!今家主特命烹狗延师,为祠堂书匾耳。徐退笑曰:涂鸦何难!请赐解馋,吾亦可书字赠汝如何?老者笑曰:如斯不可声张!就此书来。仆从主姓,即书“紫阳世泽、虹井流芳”八字可也。老者一边取出备用文房四宝,一边端出狗肉烧酒。徐退早已迫不及待,不假思索匆匆捉笔一挥而就。急忙转身倾杯举箸,连声赞叹:美味!美味啊!老者接过字幅亦连声赞叹:好计!好计啊!徐退诧异,老者改口笑道:噢,我说是好字!好字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