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水梅</p> <p class="ql-block"> 他,18岁,以全国高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37岁,成为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44岁,首度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国际难题;57岁,成为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年过七旬,依然勤学苦练、孜孜以求……他的学养才情贯通文理,诗书皆有造诣,成就了文理双美的意境。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他都葆有坚持的韧劲。</p><p class="ql-block"> 求学时, 吴硕贤 是出类拔萃的 学生 ;从教后,他成为优秀的老师,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2021年,吴硕贤院士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从小在漳州长大的他,对漳州有着深厚的感情。近日,《闽南日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他,请他与漳州读者分享他的成长经历和为人为学的心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说到漳州,就觉得很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漳州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吴硕贤说,“最近一次回漳州,是去年春节。因为姐姐、弟弟都在漳州生活,也时常接到漳州高中同学的邀请,有回去的话,一般会约同学去看望漳州一中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在漳州一中 读了五年半的书, 1960年 读到1965年。 当时漳州一中的 老师都很 博学,有的在省里都很有名气,很感激他们的教育,让我受益匪浅。”谈及母校的老师,吴院士语气里充满了感激。“漳州一中有个植物园,好像还上过纪录片。”吴硕贤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学学习时,音乐老师对他很好,他的手风琴和钢琴都是在漳州上学期间学习的。近日,吴硕贤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怀念中学音乐老师魏德亨的文字:“一架钢琴播德音,谱成旋律永铭心。长开慧眼培佳木,每奏‘巴扬’便忆君。”在漳州一中学习期间,吴硕贤在音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了手风琴和钢琴两种乐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5年,吴硕贤以福建理科第一名、全国高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漳州同学们的心中,吴硕贤不仅是“少年诗人”,还是“理科状元”:1995年吴硕贤出版诗集《偶吟集》,著名文学家 叶圣陶 曾写信 评价其作品“ 诸作大体均佳,读之有馀味”。从小便喜欢诗词与书法的他,先后出版了《吴硕贤诗词选集》、《吴硕贤书法选集》、《吴硕贤行书选》等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上世纪50年代 ,我们一家在平和县生活 。”吴硕贤清晰地记得, 当时他和家人住在平和一中 边上庙坑 的一座小宅院里,那是一进两间泥墙瓦顶的平房,有个长方形的院子,院门对着远处蜿蜒起伏的马鞍峰,门口有棵龙眼树。“好胜之思哪个无?基因内蕴现人初。童年心事至今忆,羡慕他娃三杆符。”多年后,吴硕贤回忆儿时曾羡慕少先队大队长的“三杆”臂章,特作诗感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谈及漳州,吴硕贤觉得无比亲切。2006年1月,他回乡到母校漳州一中看望恩师,与中学时代的同学聚会;2008年他应邀参加诏安首届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2013年2月,吴硕贤再回母校漳州一中参观;2018年6月,吴硕贤院士走进闽南师范大学,与师生们分享“成语新解”讲座,以及关于教育、成才方面的疑惑;2018年7月,吴硕贤院士受聘成为“南靖土楼.东溪窑发展保护顾问”……从小在漳州长大,家乡的灵山秀水为吴硕贤的建筑科研工作增添了许多灵感。“像土楼、骑楼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古民居,街巷、天井更是极具地域智慧的建筑符号。这些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改善居住环境、绿色节能,还拥有着独特旧美感。”他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漳州,制弹弓等游戏不仅锻炼了我动手能力,也让我动脑筋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在吴硕贤院士看来,游戏对孩子非常重要,孩子玩的玩具不一定买现成的,可以自己动手做,这样对孩子智力提升很有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很多建筑是用来‘听’的 ”</span></p><p class="ql-block"> “成为科学家”是吴硕贤矢志不渝追求的梦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选择报考研究生继续圆梦。“我常为不完整的本科学业感到遗憾,报考研究生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选择。”已过而立之年的吴硕贤,最终被录取为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数理基础好,吴硕贤在导师的建议下,将研究方向由建筑历史转向建筑声学。之后他又成为建筑学院仅有的三名博士研究生之一。</p><p class="ql-block"> “《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报、计算机模拟及其在城市防噪规划中的应用》,这个课题当时国内无人涉及。”吴硕贤介绍,从当时的情况看,论文开拓性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p><p class="ql-block"> 1984年,吴硕贤成为中国建筑界 与声学界自己培养的首位博士 ,前往浙江大学任教。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的城市化加速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相比于建筑设计 建筑声学 确实略显“边缘”, 但吴硕贤选择“甘磨板凳守清贫”, 他所提出的“混响场 车流噪声 简洁公式”“ 厅堂响度评价 性指标 和计算公式” 等学术成果 为建筑与环境升学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我的研究领域就是建筑声学 ,自然要用自己所学来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如此也不辜负导师的栽培 。”作为建筑声学专家,吴硕贤始终注重学以致用 ,他带领团队陆续承担过 包括人民大会堂、 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广东粤剧院 等近百项工程的声学研究 与设计任务 ,填补建筑声学领域的多个空白 。广州大剧院 被评为“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 ,是亚洲国家剧院中唯一入选的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在首届世界建筑节上 摘取公共建筑类的最高荣誉, 成为我国参评建筑中 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p><p class="ql-block"> “半世追求谋致用,平生研究贵坚持。” 2005年 ,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 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时 ,他用这样的诗句记录自己的感怀 。“现在,很多建筑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听’的 ,比如教室 、会议厅 ,用来听课、听报告;还比如音乐厅、 歌剧院、 电影院 ,用来欣赏音乐 、看电影等。 这些观演建筑有专门的声学设计, 使得观众能够看的好、听的好 。”对于这位建筑与声学领域的专家而言, 他的研究侧重于关怀人们的听觉,建筑环境不仅要美观 还要品质好 。建筑设计也要以人为本 ,例如把噪音减少到最小 ,又如使音乐厅、剧院的设计 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他都选择继续坚持 ,他的身上似乎总有一股坚持的韧劲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师父登堂宣教义,门生寻径自修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小的时候, 我的父母工作繁忙, 不大有空管我 。”吴硕贤说,“ 家父常在家写毛笔字 、做诗词 ,会给我指点一些基本知识 。但家中有很多书,我自己会去看 。父亲对书法、民乐、诗词的兴趣, 无形中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家庭的熏陶作用还是很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求学是一个长年累月的过程。 君子立常志 ,小人常立志。学生首先要有志向,否则便不能成大才 。如果对自己的要求不高 ,肯定无法成为佼佼者。 当学生有了志向后,师傅要给学生指明路径, 为他打好基础 这是作为老师非常重要的职责。” 吴硕贤认为, 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去学习 。在吴硕贤看来, 坚持的韧劲在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学生要把基础打扎实 ,同时可以通过不断的阅读扩大知识面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年漳州一中的老师常鼓励我,要为心中的志向持续地努力。” 吴硕贤说 ,“博学的老师们把所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传授给学生 ,师傅领进门,学艺还要靠自身 。”在吴硕贤看来,学生成长的关键在于树立远大志向 ,并常怀恒心、充满韧性,学生首先要有不懈追求的志向,才能造就大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6年教师节至2021年教师节, 吴硕贤在自己的朋友圈更新自己的“每日一诗”, 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五年。 漳州运动员卢云秀夺得奥运会帆板金牌后, 吴硕贤赋诗“他人掌舵我操帆,绕着航标驾小船,趁势借风迎海浪,金牌凭俺椟中探”以记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凡事贵在持之以恒。吴硕贤的科研事业与他的诗歌一样,充满对自然、生命和友情的热爱以及人文关怀 。“我的父亲在大学里教古典文学 ,那些格律音韵使我从小受到好的 好的熏陶”吴硕贤说,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年轻时求学,漳州的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一直心存感激。所以,我也希望漳州的老师和学子们,能继续发扬优良的传统,学有所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章来源:2021年9月23日《闽南日报》第十版“人物之教育周刊” 本组照片(第一、第五)两张为被采访人(吴硕贤院士)提供 。</span></p> <p class="ql-block">微信号@紫阳堂分享的吴秋山、吴硕贤父子的两本诗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