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匾里的故事】~师相传芳说卢植

泉州大师兄(时光鲤舍客栈)

<p class="ql-block">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有一段论述:“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存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p><p class="ql-block"> “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到唐末黄巢起义,一举摧毁了世家大族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东汉以后,随着土地兼并,出现了许多门阀世家,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而在北京一带,则以范阳卢氏最为显赫。</p> <p class="ql-block">  从汉至唐,范阳卢氏延绵繁衍,历经沉浮,显赫数代,对北方政治、文化影响很深。这表现在很多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家族成员常常出任朝廷要职,唐一代先后有八人官至宰相。</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姻亲对象集中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等北方大族,后又与北朝皇室通婚频繁。帝族之子以与卢氏女子成亲为荣,曾有“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此外,卢氏以经学立家,重视儒学,重视礼仪,涌现出一批博学硕儒,推动北方学术文化的发展。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六祖慧能都出自范阳卢氏。</p><p class="ql-block"> 根据韩国《卢氏三陵坛志》记述,于唐末溃败,范阳卢氏宗族的骨干成员、唐代的翰林院大学士卢穗为了家族逃避战乱,率领部分的家族成员东渡朝鲜半岛在那里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就是朝韩两国卢姓人士的始祖。于韩国卢氏历经千年繁殖先民,诞生了总统卢泰愚与卢武铉两位韩国总统,他们多次新闻稿说自己是范阳卢氏的后代,更是多次前来中国参加卢氏宗族祭祀。</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卢氏郡望,范阳郡、河南郡、河间郡为著、还有淮阳郡、弋阳郡、三原郡、顿兵郡等,大部分在河南,然唯范阳郡流传不衰,其他郡望虽唐朝以前有记载,唐宋以后多以范阳为记。</p> <p class="ql-block">  卢氏播誉天下,始于东汉的卢植。他以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称颂青史,开范阳卢氏文化之先河,被尊为卢氏的中兴始祖和范阳卢氏始祖,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28位大儒之一。《后汉书·卢植传》中记载:“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p><p class="ql-block"> 卢植不止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家,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还是一名杰出的将领。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p> <p class="ql-block">  《后汉书·卢植本传》记载:“卢植,字子幹,涿郡涿人也。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融,外戚豪家,多列女倡歌舞于前。植侍讲积年,未尝转眄,融以是敬之。学终辞归,阖门教授。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p><p class="ql-block"> 其卒后数年,曹操北征,经过涿郡,命人扫除其墓,以酒祭奠,称赞道:“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p><p class="ql-block"> 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卢植。其才行名望可见一斑,范阳卢植是卢姓发展历史上无可攀比的杰出人物,宋及清朝版本的百家姓在卢姓右上角标注范阳俩字也因卢植的名望。</p> <p class="ql-block">  卢植学通五经,而尤重“三礼”,为一代大儒。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p><p class="ql-block"> 《蜀书·先主传》中称:“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p><p class="ql-block"> 所以卢植有“帝师”之称。</p><p class="ql-block"> 在卢植的影响之下,范阳卢氏一族以礼立学,德才并重遂成家风,世代簪缨显赫一时。从魏晋到唐代,正史记载的卢姓名人就达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书、刺史、太守、郡守等百余人。魏晋南北朝至南宋期间,计有卢氏宰相23人。其中卢氏“八相佐唐”更被传为历史佳话。</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卢氏“师相传芳”的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