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惜拾】中秋抒怀 · 忆故乡思亲人

灵动色彩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月儿圆,月儿明,</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中秋佳节倍思亲;</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故乡远,故乡近,</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梦里故居再难寻。</font></div></h1> <div>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如期而至,每逢此时,对于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总会萦绕心间,沉甸甸的。由于职业关系,我的人生驿站散落在赤道南北、大洋彼岸。无论身处何地,中秋节情怀总让我魂牵梦绕于家乡的人,家乡的事。</div><div><br></div><div>人至晚年情更浓,今天我把记忆中的一些闪光聚到一起,分享于此,但愿也能给朋友带去些许回忆的慰藉。</div><div><br></div>太湖之滨是我终生眷恋的地方,我生于斯长于斯,对于有关江南水乡的文章、画作、音乐历来情有独钟。自从求学北上从业外交之后,越走越远,回乡的机会越来越少,享受江南水乡的风韵情趣,便成为我的奢望。在万水千山之外,每每看到类似江南水乡的美图美景,思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div><br></div> 这是多年前的一个中秋节我在泰国南部拍摄的动情之作。鸟瞰宋卡湖渔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息繁衍的一片渔村,夕阳之下,闪烁的波光中隐约荡漾着渔歌。阳光下的近景清晰生动,远处则在一片骤然飘来的烟雨中朦朦胧胧,如诗如画。<br><br>烟雨水乡令人神往,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这是我在海外任职多年,最勾起我深深乡思的一幕。儿时家乡的画面浮现眼前:一片烟波浩渺之中,飘浮着点点帆影,那是太湖这个渔米之乡最动人的风景。此刻,清新淡雅的习习微风中飘来特有的水土清香,滋润着我的心脾,太让我思念太湖之美了。我的视觉油然幻化,感到眼前分明是一幅酷似家乡的水墨画。眼眶湿润了,一个声音悠然飘入耳际:异国触景牵乡思,情深悠悠念母亲……<br><div><br></div> <div><br></div>我出生于江南水乡太湖之滨,故乡的老宅坐落在隋炀帝下江南时兴修的大运河河段中的一个小岛上,名叫“江尖”。河对面是熙熙攘攘的江南米市。幼时常常看到上海一些美术院校的师生来家门口写生,我兴致盎然地跟着画,加上父亲给予的绘画影响,幼年的美术启蒙就这样开始了。<br><br>故乡老宅是明清时期留下的院落,在庭院深深中,有我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里是我与童年玩伴心目中的天堂。同学常常来家一起做作业、挖蚯蚓、逮蛐蛐、捉知了、斗蟋蟀,也常有玩伴在家门口的河里游泳,带着一身水上岸到家做客。母亲的热情好客,是周围邻里中闻名的,玩伴和同学来我家,母亲总会端上自制的各色点心让小朋友们品尝。每到中秋佳节,母亲的厨艺一定会加倍耀眼。对于江南美肴的认知,我是从母亲的厨艺开始的。几十年后我还总觉得母亲的手艺不输于名厨大师,儿时享受的中秋佳肴,至今还留着醇香余味。<div><br></div> 当年古运河中江南米市的繁忙景象 <div><br></div>家中有前后两个花园,父亲在园中栽培了五十多种花,冬天腊梅最可人,晨起开窗,一股幽幽甜香随着清凉飘忽而来,沁人心扉,精神为之一振。前后院子墙上都爬满了蔷薇,粉嫩娇艳,香气四溢,每到盛放,总会招来众多看客,也都摘了几枝满意而归。“老花匠”父亲见到邻舍的赞美和笑容十分开心。院内还有各色月季、多种杜鹃,其中不乏“十八学士”等名贵品种,花瓣上镶嵌着奇特的花纹,精巧别致,花儿的色彩中还有颇为少见的黑色和绿色。微型花朵小如指甲,在玲珑的盆景中娇俏精致,惹人喜爱,也有放置在高脚花架上从上到下撒开一大片的杜鹃,宛如印花床单般洋洋洒洒铺展开去。<div><br></div><div>中秋时分是菊花盛放的季节,满园黄橙橙金灿灿的菊花,形态各异,争奇斗艳,此时家中的庭院就成了公园,迎来各方宾客,老花匠忙得不亦乐乎。常有亲朋好友前来讨要花种,父亲总是热情接待,从不拒绝。他年常不辞辛劳在花盆中培植新芽,成批地送给朋友,这是他的一大乐趣。笑盈盈的他,成为老宅周遭颇有名气的养花人。<div><br></div></div> <div><br></div>逢年过节,是儿时最兴奋的时光。炮竹鞭炮我是不敢点的,我生性胆怯,不是个敢闯的男孩,别人在院子里点炮,我总是捂着耳朵在门缝里偷看。为此母亲听信了传言让我躲在门后背着人吃猪眼睛,说是可以壮胆,但始终没有见效。<br><br>每到年底,掸尘、送灶之后,便要择日祭祖了。祭祖在老家称为“祝香”,在鲁迅的家乡则称为“祝福”。堂屋中摆上八仙桌,放满了丰盛的菜肴、酒水和果品,桌子三面放置了六把椅子供祖先落坐,一面空出来放香烛,桌前放置了蒲团,供向祖宗磕头用。祭祖开始后,点上香烛,火盆中燃化银锭,祖母说银锭上都是念过经卷的,在另外的世界里很值钱,是晚辈们的一片孝心。祖母口中念念有词,说着跨越冥界的语言,我猜想是祈福保安之类的话,晚辈们轮流在蒲团上磕头,此刻我充满了敬畏和虔诚。随着银锭的焚化,投射到墙上的光影跳动着,影影绰绰,据说当银锭灰烬盘旋升腾,就是祖先们带着保佑晚辈的承诺,带着钱财满意地离去了。我常常试着从天井的空间中去追寻他们离去的踪影,想知道他们对我是否满意。<div><br></div> <div><br></div>数年之后,主持祭祖轮到了我母亲,后来母亲也坐到为祖先准备的椅子上去了,我的大姐就成为仪式的主持人,每年供桌照摆,银锭照化,我因多年在国外供职没在老家,大姐告诉我,我应该磕的头,他们在父母前替我尽孝了。<br><br>每当此时,我总会热泪盈眶,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我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对我的恩泽高比泰山浩如东海。北上求学时母亲送给我的赠言是“望子成才,报效祖国”,从此我越走越远,踏上外交岗位后更无从在父母膝下尽孝,双亲去世时我远在国门之外为祖国站岗,守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也未能为父母送终。可母亲临终前的遗言仍然还是“望子成才,报效祖国”,父亲的遗言则是“后事办妥后再告诉儿子,别干扰他的工作”。他们用毕生的深爱抚育我成长,支持我的事业,而无求于我任何回报。我能做的,只是退休后在为他们修墓时在墓盖上写上一个大红色的“爱”字。这是父母与我的互爱,更是家国之爱。我在墓前挥泪跪拜,手持外交部授予我的优秀党员证书,欲以此慰藉双亲一生对我的深爱培养,但愧疚对父母的孝敬却再也无法挽回了。<div><br></div> <div><br></div>“祝香”是一种敬畏祖先的"礼",铭感列祖列宗的恩泽,发扬家教家风,以提升归宿感、凝聚力;从培养对各自家庭的爱发端,进而形成对民族和国家的大爱和敬畏,这正是当下亟待倡导的情感境界!<br><br>退休后回家乡走进祖宗祠堂,时值中秋,祠堂园内的桂花芬芳怡人,嗅觉也极易引发回忆,令我想起父母在中秋团圆时分常常对全家有关于做人道理的训导。抬头望去,祖上“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训,赫然在目,让我对秉承家风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有了更深的领悟。<div><br></div> 1983年摄于老家门口,当时老宅尚未拆除。 <div><br></div>儿时最快乐的时刻是夏天在家门口河边纳凉。河水清澈见底,习习凉风拂过,河里时而会划来满载着西瓜的小舟,或者带着一舱叫做“傍皮鱼”的鲜美小鱼犒劳码头边恭候的美食客。这时我家的家庭丝竹乐队奏起悠扬的乐声,《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南好》、《无锡景》,有时还有一曲苏州评弹,常常是邻里拍手称道的保留节目。我在小乐队中担任扬琴演奏,那是我八岁时父母送我的生日礼物,父亲和姐妹等都有各自钟爱的乐器在手,母亲始终是忠实的听众。一曲奏毕,看着月色在涟漪中泛出粼粼波光,那印在心头的快慰,恰似一丝甜甜的米酒注入心扉,会留下久久的温馨和微醉。 曾几何时,那些天伦之乐都只有寻梦时才有断残的片刻了,如今老家在旧城改造之时,被全部拆除了,我犹如一名游荡在异乡客地的流浪者,即便回到了家乡,老宅荡然无存,那怅然让我这个游子心中流泪。老家,对我来说,变得越来越生疏了。江南水乡,终于只剩下了迷迷茫茫的残梦。<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数年前的中秋节,我回家乡省亲,离乡别井几十载,退休回乡,江尖老宅被拆,叹落叶再难归根。忆儿时的百草园,念园中的种花人,想阖家奏乐的欢乐时光,陈年旧事,耿耿于怀。凑成了几句游子吟,以誌中秋感怀:<br></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乡别亲漂四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家卫国恪衷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上旧宅逐流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中故园随殇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甲归田落无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魂飘零寄断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墙后竹隐叹淡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庭前花残浮遗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泉声声泣铮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殇悠悠念故乡</div><br></div><div>江尖老宅的旧址,现已经成为一个音乐喷泉,我站在泉边久久不愿离去,心中默默与天地对话: 这喷泉乐声渐起之时,在泉下的父母亲,可曾听到当年我们一起合奏的“二泉映月”? </div><div><br>每当拿起油画笔描绘江南水乡之时,眼眶总是湿润的,对残梦的追寻,常常化作一团烟云,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可惜再也连不成一片可资鉴赏的完整风景。胸中的惆怅与怀念共存,水乡,也自然只有烟雨蒙蒙才贴近我的心了。 <br></div><div><br></div></div> 我的油画“烟雨水乡” <div><br></div>DNA是神奇的,我年青时酷似母亲,年老时酷似父亲。特别令我感恩的是,父亲对于音乐、美术和摄影方面的才情,都遗传给了我,使我终生受益。父亲二胡曲《二泉映月》影响了我一生,当我在异国他乡演奏此曲时,父亲的影子一直守在我身边。父亲是我的绘画启蒙老师,他为母亲画的碳粉肖像,是我的素描第一课。父亲的摄影,更深入我心,使我从十五岁开始就成为摄影爱好者。父母亲善待众生、谨言慎行和虚怀若谷更成为我做人的楷模,为我铺平了前程。我身上有父母浓重的影子,是否可以说,我就是你们生命的延续啊!<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一派银色柔和地洒向人间。常言“天涯共此时”,此时这月光也会照亮父母吧!记得那些年,父母常说中秋是团圆的时光,好喜欢那桂花飘香中的中秋团圆饭!但愿能在这团圆的时刻,举杯邀双亲,天涯共此时吧。<div><br></div><div>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一切仍然历历在目,殷殷于怀。扪心自问,在处理家国情怀时面对不可调和的选择,我和众多外交人一样舍弃小家服从国家,决不会后悔。历来忠孝不能两全,恪守忠诚我做到了,但确实付出了沉重的情感代价。不过我相信父母的在天之灵,一定支持我的选择,这符合他们对我的一贯教诲。<div><br></div><div>我特别羡慕父母还健在的老年朋友,还可以尽一份孝道,顺应着中秋时节,送上我对健在老人家们的祝福吧。每当看到别人的老父母,总想上前去拥抱,以抚慰我空落落的胸膛。</div></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朝华惜拾】是我的自创栏目,借助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谐音,凑了四个字,意在珍惜我人生驿站中的某些闪光,用图文记载以志纪念,并分享给亲友。该栏目纳入了回忆文章31篇,有我的音乐梦想、油画梦想、习字琐记、光影岁月等等,欢迎您经我的美篇主页垂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