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历史:中国大事记(1912年)

刘小水

1912年1月28日,南京临时参设议院成立。孙中山、黄兴出席成立会。<br> 图为与会者合影。<br>1912年2月29日,迎袁专使抵京,曹锟受命兵变。曹锟所属第三镇陆军2个营发动兵变,为袁世凯拒绝南下就职制造借口。15日,临时参议院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为专使,赴北京促请袁世凯南下。25日,迎袁专使抵达北京,袁世凯为他们举办了盛大欢迎仪式。本日,袁世凯又邀蔡、宋等人开茶话会,表示“极原南行,一俟拟定留人选,即可就道”。晚上,袁即授意曹锟策动兵变,骚扰专使住所。此后2天,保定、通州、天津相继发生兵变。袁世凯借口北京局势混乱,拒绝南下。<br>【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1862年出生,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1890年毕业后任宋庆所部毅军的哨官,1911年授副都统。1912年1月调防北京,2月改称陆军第三师师长。袁世凯称帝后,获封一等伯,1916年率部赴四川镇压护国军。1916年9月任直隶督军,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天津,曾企图说服曹锟出面组织亲日政府,但遭到拒绝。1938年5月17日曹锟在天津因肺炎而病逝。因其保持了民族气节,国民政府在1939年12月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br> 北京市民在正阳门欢迎南京代表团入城。 1912年2月,南京代表团抵达北京时摄。 北京兵变后街市严重破坏的情形。<br>1912年3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br>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合影。<br>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r> 孙中山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r>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临时大总统职,并公布《参议院法》。<br>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图为解职典礼后合影。<br>1912年4月29日,参议院在北京举行开院礼,议长林森主持。<br> 中华民国参议院。<br>【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近代政治家。<br>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br>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br>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br>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变下野的蒋介石而任国民政府主席。<br>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并率员于11月底抵达重庆。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br>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葬于重庆歌乐山林园。<br><b> 一、各地庆祝中华民国成立</b><br> 北京各界庆祝中华民国的诞生。 杭州各界庆祝共和万岁的牌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香港各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span></div><b>二、宣统帝下诏退位</b><br></h3> 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5岁)。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的诏书。<br>【隆裕太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br>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br> 《优待清室条件》(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优待清室条件》(二)。</span></div><b>三、溥仪的童年</b><br></h3> 隆裕太后(1868-1913)。 1913年,袁世凯派国务员向隆裕太后祝寿的礼节单。 大总统向溥仪祝寿礼单之一部。<br>【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乳名“午格”,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帝制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年号为“宣统”,故后世称之为“宣统皇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逊位,清王朝正式结束了在中国的统治。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br> 端康太妃(光绪瑾妃,1874-1924)。 溥杰。<br>【溥杰】(1907年4月16日-1994年2月28日),乳名誉格,字俊之,号秉藩。<br>爱新觉罗•溥杰生于北京醇亲王府。1929年3月,爱新觉罗•溥杰遵溥仪命赴日本留学。1935年9月,回到伪满国的首都“新京”(今长春),以伪军政部步兵中尉的身份出任伪宫廷禁卫队步兵团第一营第二连第二排排长,担任“帝宫”外围的警卫任务。1945年8月15日,爱新觉罗•溥杰在沈阳机场被苏联军队俘获。1960年11月28日,爱新觉罗•溥杰获第二批特赦,后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br>他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br> 溥仪到八、九岁时,开始有了“皇帝脾气”,惯于任意使性,作威作福。他还学会运用管太监的机构—敬事房。动不动叫敬事房笞打不顺心的太监。 敬事房楹联。 敬事房匾额。 乳母王焦氏(1888-1945)。溥仪对乳母感情极深,他回忆说:“我在宫里从小长大,只有乳母在的时候,才由于她的朴素的言语,使我想到别人同我一样是人的道理。”<br>【王焦氏】(1887—1946),直隶河间府人(今河北省河间市)为溥仪乳母,姓焦,嫁与王氏,真实姓名不可究,溥仪幼年顽劣,多听乳母劝解,为人善良。<br>溥仪九岁时被皇太妃驱逐出宫,直到溥仪大婚后才经常被接进宫住上一段时间,伪满时期被接至长春由溥仪奉养,直至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死,是溥仪幼年影响最大的人之一。<br> 溥仪的读书房—毓庆宫。 溥仪与师傅陈宝琛(右,1847-1935)、朱益藩(左,1857-1931)。 崇陵植树的梁鼎芬(1869-1918)。 庆亲王(1836-1918)。<br>【和硕庆亲王】和硕庆亲王是清朝世袭亲王。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被十五哥嘉庆帝颙琰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封庆亲王,其子依例降为郡王。后来其孙奕劻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懿旨封庆亲王。<br>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第十二位铁帽子王,前后一共传了四代三位庆亲王、两位庆郡王。<br>庆亲王世系庆僖亲王永璘: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封惠郡王,寻改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庆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薨,谥曰僖。<br>庆良郡王绵愍:永璘三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袭庆郡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薨,年四十,谥曰良。<br>已革庆郡王奕彩:绵愍养子,父为仪慎亲王永璇之子仪顺郡王绵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袭庆郡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革爵归宗。<br>追封:贝子绵悌 永璘五子,1852年追封<br>庆密亲王奕劻:绵悌养子。庆僖亲王永璘孙,辅国公绵性长子。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封贝子。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进贝勒。光绪二十年(1894年),袭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获世袭罔替。民国六年(1917年),卒,谥曰密。<br> 庆亲王死后,12岁的溥仪在赐谥时,不给美谥,只赐其“密”。此事在遗老旧臣中传颂一时。梁鼎芬师傅为此特别记在侍讲日记中。 庄士敦和溥仪(右)、润麒(中)、溥杰(左)。 溥仪的英文伴读—溥佳(溥仪七叔载涛的次子)。 <b>四、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读的誓词。 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国务会议(右起:王鸿猷、王宠惠、黄兴、孙中山、陈锦涛、蔡元培、景耀月)。 孙中山率文武百官致祭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