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写这篇文章时,我脑海里出现了另一画面,那是不久前陪一个朋友与她82岁的母亲去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个主任医师处看病,问诊中当医生问到他曾当过会计的母亲:“100—7=?” “等于3。” 她的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末,我带着一种疑惑,选择了几公里外的新河湾去看一部6月份上映了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去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五个最佳影片之一。它改编于同名舞台剧,描述了罹患阿尔兹海默病的父亲,从最初症状到住进养老院的过程,女儿在陪伴老父的过程中,父亲如何在那个属于他的自我世界里沉浮挣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它是人类进入老年后在认知世界的一种障碍性疾病,也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里,父亲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在房间里,只是从自己所住的公寓转移到女儿的住处,最后到养老院。它也许意喻着人生至老至痴,生活就会像被困在一座围城和孤岛上一样,任你左冲右突也无法突围,现实生活是残酷的,也是无奈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影片中的主角安东尼原来是一个生活独立性很强的退休工程师,和所有初患阿尔兹海默病的人一样,他对女儿安排的护工照顾他从心理上是抗拒的,但他的生活也确实到了一刻也离不开女儿的程度,伴随着安东尼病程的加深,他出现了一系列的幻听,幻想,恐惧,焦虑不安等症状,他把护工当成意外去世的小女儿,把大女儿的男友幻想成恶魔,他的日常生活,就像一只惊弓之鸟每天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这种情况下,大女儿还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养老院必然成为安东尼最后的归属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安东尼跟护工哭着祈求要自己的妈妈来接他回家。那一刻,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就像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小孩,时间去那儿了,角色却已经互换。昔日那个如山屹立于儿女的靠山,最后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这既是阿尔兹海默病的结局,也是大多数人年衰时的结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在观影后迫不及待地给朋友圈的同龄人发推文:“你们有时间去看《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英法合拍的电影。获奥斯卡5项最佳,剧情简单却直抵人心。我们这班人行将老去,也许电影讲述的就是自己不久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有一位同事照顾他母亲多年,他的母亲是信佛的居士,原来大多数时间住在寺庙里,后来腿摔断了回家居住,平日里由他父亲照顾,他说他父亲身体一直很好,本来是可以多活10年的,就是因为照看行走在阿尔兹海默病边缘的母亲把自己给拖垮了,前年突然间离世。他用略带悲哀的口气跟我说:他母亲每天吃斋念佛,耳朵听不见,一日三餐离不开他,估计还活一、二十年沒问题,可能他也会熬不过母亲。话糙理不糙,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往往对此难以理解。关于父女情,母子情,我们看到或听到的大多是充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给了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答案,这或许是影片表达了真实的人性和爱,也是因此获奥奖的一个重要原因。</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