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兵张嘎”

大道至简

<p class="ql-block">  提起小兵张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对那个虎头虎脑、机智勇敢、淘气调皮的小英雄的故事记忆犹新,他和雁翎队员在白洋淀痛击日本鬼子的英雄故事曾经风靡一时,激荡着几代人的心灵,鼓舞着几代人的革命斗志。时至今日,小兵张嘎的银幕形象和传奇故事仍是家喻户晓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大暑节气这天,我终于走进了真实的、期盼已久的、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踏上这块英雄的土地,去寻找小兵张嘎和雁翎队曾经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古老的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淀为浅湖),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分属安新、雄县、容城、高阳和任丘五个县管辖,五个县均有登录淀区的码头,但白洋淀水域主体(约85%)位于雄安新区安新县境内,约占该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幸运的是,我们这次就是从安新县码头进入淀区的。白洋淀水域辽阔,烟波浩淼,势连天际,淀区被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和36个岛村。因其中的白洋淀面积最大,故成为白洋淀的命名淀。淀一般深5—8米,比淀浅的叫沼泽,比淀深的叫湖。</p><p class="ql-block"> 船是白洋淀的唯一交通工具,进入淀泊深处的水域和小岛,必须借助船只。从码头刚刚驶入水域,我们就被周边那碧绿柔美的芦苇荡所吸引,二十多米宽的水路犹如陆地上的高速公路,水路两边的芦苇整齐排列,簇拥着随风势摇摆不定。淅淅沥沥的小雨滴,顺着风势吹进船里,和着船只划过激起的水珠,轻轻地打落在我们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洋淀那盛夏送清凉的好客和热情。</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片片葱郁的芦苇荡,不断有三五米宽的“岔路”出现,这大概就是分割芦苇的沟壕,岔路上成片成片的荷花在芦苇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荷花千娇百媚,无法用某种单纯的颜色描述,只觉得格外妖艳。导游告诉我们,淀里这些荷花全是野生的,且只开花不结莲籽,野生莲藕多为九孔莲,非常美味。秋冬季节,芦苇变成了土金色,淀内岛民在各自的水域里收苇、采藕、捕鱼,场面相当壮观。岔路上除了野生荷花,还有一簇簇的昌蒲星星点点散布其中,是当地人编织真材实料的蒲扇的好原料。据导游讲,芦苇塘就是白洋淀人的庄稼地,这里盛产的芦苇就是他们的“庄稼”,可以做苇箔出售,昌蒲、莲藕也可出售,更为重要的是水产养殖及野生水产就是他们的生活口粮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进入淀泊约半个多小时,我们满眼充斥着宽窄不等的水上通道和那望不到边的一片片芦苇荡,以及生长在芦苇边的荷花和昌蒲。忽然一个拐弯,看到了一艘小鱼船停靠在芦苇边,原来是淀中岛民划着自家的交通船在钓鱼,远处的灰色白色的各种水鸟悠闲自在得起起落落,不知在忙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美景被船不断抛在身后,几个拐弯后,我尽然不辨方句,处在一片茫然之中。感觉处处都是雁翎队员嘴衔芦苇管潜水练武、打伏击的地方,处处都是小兵张嘎神出鬼没抓汉奸、烧炮楼的身影。茫茫芦苇让我神游中不断闪现小兵张嘎那可爱神勇的形象。大树的出现,才让我醒过神来,原来我们终于要到一个岛边了,上了一个很大的淀中岛,我驰骋的心终于回到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岛后首先来到“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馆名是由曾率部驰骋冀中战场的开国上将吕正操在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馆内详细介绍了雁翎队八位队长及队员,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辗转茫茫大淀,打日寇,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的卓著功绩,详细记载了这支水上游击队,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那场残酷战斗中,涌现出众多的传奇人物和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谱写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凯歌,以及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抗战历史在白洋淀写下辉煌壮丽的一笔,留下了一片独特的人文风景。</p><p class="ql-block"> 当走到一支大抬杆实物前时,导游向我们讲解了雁翎队的名称来源。原来当地有一种土造武器——大抬杆猎枪,一般都在三米以上,因此主要放在船上打击敌人,是一种前膛土炮,需要通过火门引发,而在船上的大抬杆如果被水浸湿就无法使用,因此白洋淀游击队员们将雁翎插在火门上,以达到防水防雨的目的,这就是雁翎队名称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雁翎队纪念馆和白洋淀抗战纪念馆时,张嘎子的形象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那个咬人、堵烟囱、藏手枪的小家伙,在面对敌人时的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我的心田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越过一片片荷花池,终于来到了嘎子村。我急于知道张嘎子的原型,参观他的旧居,结果导游告诉我,小兵张嘎并无原型,他是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根据白洋淀上英雄少年的许多事迹堆砌起来的形象,是众多英雄少年事迹的集合体。当听到这个解释时,我多少有点失望,但同时我也知道,小兵张嘎是一个文学作品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现实生活中人,有他的影子但又不全是他。所以白洋淀人亲切的称徐光耀为“嘎子之父”。</p> <p class="ql-block">  “嘎子村”是新建的,既不是赵庄,也不是梁庄。村子建筑群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特色小吃街,经营各种快餐小吃;还有特产小商店,售卖荷叶茶、荷叶酒及莲芯等特产;再就是部分住户;最为显眼的就是徐光耀和孙犁文学馆。文学馆详细介绍了孙犁创作《荷花淀》的心路过程以及徐光耀创作《小兵张嘎》的经过。这两篇世纪经典让白洋淀火遍全国,声名远播全世界。导游讲,孙犁和徐光耀是白洋淀人民的恩人,白洋淀人民永远感恩他们,敬重他们。</p> <p class="ql-block">  在徐光耀文学馆里,一篇当年徐光耀创作“小兵张嘎”前在雁翎队第二任队长赵波家里深入采访的报道吸引了我。徐光耀是河北雄县人,也可以说是白洋淀边上的人,13岁参加革命,他聪明机智,战功卓著。1948年徐光耀认识了赵波,相仿的年纪,相似的经历,作家与英雄一见如故。在炕头上,徐光耀听赵波从小给地主放鸭子。参加革命后,利用打鱼打猎的本领打敌人,端炮楼,打敌人包运船,令敌人闻风丧胆。据赵波讲,1937年,日本兵侵占冀中平原后,对白洋淀实行“三光”政策,白洋淀人奋起反抗,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雁翎队,那年16岁的赵波,在队里当了侦查员,后来当了队长。最初,他们不知道手中打大雁和野鸭子的火枪能不能打死穿呢子衣服的日本人,没想到,第一次打伏击,9个日本兵就被一枪打死了8个,一个带伤逃跑,雁翎队士气大增,打那以后,雁翎队更加神勇。赵波对当年的英勇事迹如数家珍,徐光耀心驰神往,作家与英雄结下深厚友谊。因此我判定赵波就是小兵张嘎的原型。之后到了《白洋淀抗战纪念馆》中,一个《今日小兵张嘎》的展板证实了我的猜想,当我向导游请教赵波就是小兵张嘎原型时,她不置可否,却向我讲起了魏巍笔下的燕嘎子。</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讲,白洋淀里有一个鬼不灵村,村里有一个抗日小英雄叫嘎子。嘎子的原型,真名叫燕秀峰,1924年12月生于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后王约村。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冀中平原,对冀中平原实行“三光”政策,年仅13岁的嘎子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战功卓著,仅1943年1944年两年间,经他亲手处决的汉奸就有100多个,他曾参与突击攻克的炮楼有8座,缴获步枪59支、手枪40支、机枪1挺。1944年,嘎子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当年著名战地作家魏巍特意写了中篇纪实散文《燕嘎子》。甚至当地还有人说嘎子的原型就是徐光耀。</p><p class="ql-block"> 小兵张嘎的原型无论是赵波,还是燕秀峰,甚至是作家徐光耀本人,也许嘎子是当地人对机智淘气的少年的普遍称呼,除了张嘎子,燕嘎子,徐嘎子,可能还有亓嘎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白洋淀曾经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无数的少年英雄,他们都是英勇机智的小兵张嘎。</p> <p class="ql-block">  午饭是在岛上吃的,炖杂鱼、贴饼是白洋淀的特色,还有油炸小虾以及凉拌小杂鱼也很美味。吃罢饭,我站在岛边看着一望无际的白洋淀,电影《小兵张嘎》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闪现,每一处芦苇,每一个沟壕好像都成为电影里的画面,演绎着英雄的故事。这时,水面上一艘小船缓缓驶向岸边,一对夫妇和船弦上的三只鸬鹚,在芦苇荡映衬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靠岸后,夫妇脸上喜悦难掩,估计收获不小,我便凑上前去想看看鸬鹚抓鱼的成果。夫妇俩很是热情,当我看到一斤左右的鱼时,寻问是不是鸬鹚所抓,夫妇俩点头表示肯定,并在休息当口,向我讲起熬鹰的那些事儿。</p> <p class="ql-block">  原来鸬鹚也叫鱼鹰,当地人从小只给鸬鹚喂小鱼,让鸬鹚知道鱼是它的唯一食物,且让鸬鹚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训练鸬鹚渴望得到食物的欲望。熬好鱼鹰,要全家总动员,轮流看管鱼鹰,不让鱼鹰睡觉闭眼,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熬鹰,鸬鹚便可上船捕鱼。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鸬鹚不断抓鱼,想填饱肚子,结果刚刚吃饱上船,便被主人把鱼从喉囊里挤出,鸬鹚不得不继续抓鱼。由于鸬鹚从小被熬,从不闭眼,在船弦上注视着水面,一旦发现猎物,便会立刻下水捕鱼。可以说,鸬鹚每天24小时不合眼,工作效率很高。据夫妇讲,三只鸬鹚可养活一个家庭。说话间,船主男人疼爱地摸摸三只在船弦上休息鸬鹚,并从鱼筐中拣出小杂鱼喂给鸬鹚。然后系好船背上筐,与我们道别。</p> <p class="ql-block">  看着夫妇远去的背影,我不再纠结谁是小兵张嘎原型了。电影里那一代小兵张嘎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不就是希望有个安宁祥和的生活吗?如今这对夫妇利用家门口的资源,在“北国江南”之称的白洋淀,自食其力奔向小康,营造着幸福安康的日子,笑脸迎接着八方来客,这何尝不是现代小兵张嘎应有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白洋淀蒲绿荷红,岸柳如烟,呈现出安宁祥和的景色,新一代小兵张嘎在奔小康、建设环保绿色白洋淀的新征程上书写着新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文2021.9在《大秦文学》原文刊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