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忆我的文G串联~上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近日整理旧照片,看见了那张半个世纪前-1966年11月,在天安门拍摄的一张纪念照片,这是当年串联到北京留下的。</b></p><p class="ql-block"><b> 文G中,那场声势浩大的“红卫兵大串联”,对于我们曾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无法从记忆中抹去。大串联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由于这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的重大活动,所以一直到今天,许多事情还都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回想起来,在我们这代人即所谓“老三届”一代的经历中,唯一的“幸事”,恐怕要算是文G初期的大串连了。这里仅对那些有幸参加了串联的单个人员而言。大串联,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旅行和免费旅游,是我们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中国。尤其对我们这些生在老区的人来说,大串连是以很多“第一”而载入我们个人生活的史页的。比如说,第一次跨市出省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电车,第一次去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见世面……如此等等。总之,那是一次大范围、大跨度的集体旅游,是一次前所未有、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好机会,可能也是我辈至今唯一没有抱怨的难忘记忆。</b></p><p class="ql-block"><b> 但是从宏观上看,这无疑是种瞎折腾。串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还浪费了学子们的学习光阴。因为当时说过是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所以没人能算清由此造成的损失有多大。</b></p><p class="ql-block"><b> “串联”最早发端于北京。1966年6月间,由北京大、中学校组成的“红卫兵”,成群结伙地北上南下。他们每到一地,涂刷标语大字报,散发传单,聚众演讲,大造舆论,呼吁成立红卫兵组织,到处号召人们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如今,“串联”一词,已经等同于文G用语,特指文G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或各地互相之间交流经验的活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66年的8月,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上旬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和毛的“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然后是伟大领袖分别于8月18日、8月31日先后两次在天安门接见了到京的革命师生和红卫兵,并戴上了红卫兵袖章,公开表示了他对红卫兵运动的支持。正是由于这个象征性的政治表态,各地校园里才纷起效法,匆匆忙忙地拉起了红卫兵组织。</b></p><p class="ql-block"><b> 到了10月,上面有个通知:外地革命师生可以组织起来到首都参观革命运动。于是,学校各个班级立即推选代表前往北京。被推选的代表条件要求十分严格,用政治放大镜仔细观看,要求根红苗正,并且家庭的政治历史不能有一点瑕疵。只可惜名额太少,大家对少数几个幸运者生出无限的忌妒和羡慕。但没过多久,待到这批幸运儿从京归来时,大串连的风暴立即刮起,一下子校门大开,有外出串联回来的同学告诉大家,无需任何人批准,只要是红卫兵,学校给你开具外出串连的证明,就都可以免费上北京去见毛主席。</b></p><p class="ql-block"><b> 1 0月下旬,学校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准备组织大家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外出串联。同学们得到了这个消息,蠢蠢欲动。一片沸腾,但是,我却高兴不起来。</b></p><p class="ql-block"><b> 因为我父亲是单位的一个负责人,他所在单位在65年开始搞和风细雨式的“四清”运动,“四清”还没有结束,就开始搞疾风暴雨式的“文G大革命”了,而他和其他负责人一道,是同时受到两股风暴冲击的“当权派”,关进了单位牛棚,家里遭难了。另外,当时全家九口人平时生活费用(当时从大学、中学到小学、幼儿园,七兄妹中都有人在读),全靠父亲工资负担,经济相当困难。</b></p><p class="ql-block"><b> 那些天,这个事,回家不好开口,曾经想放弃去串联。但是,犹豫很久,终究难于摆脱外出的诱惑,还是给母亲说了这个事。那时好友戴林生同学知道我困难后,已经答应借五元钱给我,于是我就要家里给我五元钱,母亲答应了。临走前一天,母亲还是塞给了我10元钱,并且叮嘱我想办法去一趟西安,看望在那里读军事大学的大哥。</b></p><p class="ql-block"><b> 10月30日,我们班的29个同学(全班共43人,有些同学已经前期外出串联了)分成几个小组,成群结伙地整装上路了。那天,我穿着单薄衣裤和一双打了补丁的解放鞋,揣着15元钱,带了点全国通用粮票,和同一组的润生(组长)、林生、李花、招弟、冬秀等几个同学,也走上了串联之路,一次难忘的免费大旅游,就这样突忽其来地开始了。</b></p><p class="ql-block"><b> 当天,我们坐了一天汽车,晚上来到省城南昌,打前站的瑞国同学在那里接站。珊明同学热情带我们到其姐姐在读的江西医学院红卫兵接待站,安排住宿。</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个各个组分别行动。 我们组首先到了杭州,住在西湖旁边,除到浙江大学等大学看大字报外,逛了逛西湖。</b></p><p class="ql-block"><b> 离开杭州,我们坐的是有篷的货运列车去上海,没有座位,大家都坐在车厢地板上。</b></p><p class="ql-block"><b> 在沪期间,去了位于五角场那里的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顺便逛了逛附近的鲁迅公园,还乘了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为了省钱,大家顿顿吃的是8分钱一碗的光面。</b></p><p class="ql-block"><b> 印象里面这两地待的时间不长,可能每地就是1-2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接着我们直接从上海去北京。到了火车站,只见火车站人山人海,到处挤得水泄不通。列车进站,有票的无票的,大家抢着从车门或者从车窗钻进去车厢后,费了好大的劲,才有了可容双脚之处。大家只能这样站着,这已经很不错了。车厢里层层叠叠,满眼是人:行李架上躺着人,椅子背上坐着人,椅子上坐着人,椅子下面躺着人,走道上、厕所里也都挤满了人。有的车玻璃被打碎了,让人觉得车厢简直要被撑破。车厢内外,吵声、骂声、叫声不绝于耳。车不能按点开,至于什么时候开,谁也不知道。心中着急也没用,只能站在车厢里耐心等待。呵呵,挤成这样,大家都挤成了张全身照片-挤扁了。但是倒不用担心列车猛然开起来把人摔倒。不是列车没了惯性,是你没地方可倒。</b></p><p class="ql-block"><b> 但不管怎么挤,心里难掩向往和激动之情。首都北京,这是我们心中的圣地,我们这些老区孩子能扑向它的怀抱,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啊!</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晚上路过南京时,列车停留时间较长,那时没有修长江大桥,整个列车要分成两截乘渡轮过江。</b></p><p class="ql-block"><b> 火车到了北京,因为车厢里坐的都是进京学生,下车后就由解放军管理。学生们排成一个个方队,接站的军用卡车源源不断地把我们一车一车学生送到先农坛(?)体育场,等待分配到下面的红卫兵接待站。当时每天都有数十万学生涌向北京,接待任务之大,令人膛目。此时的北京已是人满为患,所有的大、中学校都住满了人,而各地学生仍在源源不断地朝北京涌。首都动员了多少人力物力,恐怕是个天文数字。</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好像在那里待了三天两夜,每天发放饼干给大家充饥。。</b></p> <p class="ql-block"><b> 三天后,我们终于被安排到位于北京市西郊的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学校东临颐和园,西倚玉泉山。学校接待站建有临时的伙房。“来北京串联,吃饭不要钱。” 每顿大都是大白菜(里面有点肉)、粉丝汤,馒头。 学校早不上课了,教室的桌子凳子堆叠起来,地上铺上稻草,一床苇席加一床军被,就成了我们的睡床。一个教室睡几十人,由解放军负责管理,感动的是解放军战士睡在教室门的风口处,为我们档风。好在有暖气,每晚合衣而睡也不觉得冷。但是早上起来后,看见外面都结了冰,室外还是蛮冷的。</b></p><p class="ql-block"><b> 安顿好后第二天,我就向负责的组长请了几天假,背着一袋前几天发的剩余饼干,只身懵懵懂懂前往西安。大哥那时正在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大学读大三,我们相互很久没有联系,此行目的是通风报信,把家中遭难的情况告诉他。我在大哥学校那里只是待了几个小时,就和大哥及他的一伙同学又返回火车站乘车,他们南下串联,我则返回北京。在郑州分别时,大哥给了我五元钱,叫我赶紧还给同学。</b></p><p class="ql-block"><b> 回京后,我又回到67中与小组同学回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到北京,大家最大的期望与目的,就是等待伟大领袖的接见。这是大串连的高潮,也是所有外出串连的学生最精彩、最神往的一幕。而且当时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到京城串连的学生,必获得一次被接见的机会。在等待接见的日子里,我们就按照班、排、连的编队,由解放军领着进行队列操练了一段日子,以等候那个人人翘首以盼的盛大节日——最高领袖的接见。此后,则是自由外出串联。所以,除紧张的操练外,余下的时间便常往城里跑。 </b></p><p class="ql-block"><b> 外出串联,中午不回来的,可以领2 个馒头或者大饼等干粮带去当午餐。外出串联,公交车不要票,想上那辆就上那辆,想坐到那里就坐到那里。我们不担心怎么走出去,只担心找不着回来的路。</b></p><p class="ql-block"><b> 在我们心中,天安门是首都的象征,那是一处圣地。宽阔的长安街,巨大的广场,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一切是我们在课本上就熟知的,但只有身临其境,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做宏伟,什么叫做巨大。</b></p><p class="ql-block"><b> 自然,大家第一目标便是天安门广场,这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广场上,除了许多红卫兵在那里散发传单外,就是广场上有很多用绳子圈起来的摄影点,外地来的学生,大多喜欢在这里留下一张胸佩领袖象章、手捧红宝书的纪念照片。我们也不例外,在 这里拍摄了串联唯一的一张宝贵照片。 </b></p><p class="ql-block"><b> 那时,也许是刚经历了“破四旧”,著名的故宫博物馆并未开放,只有一个大型泥塑《收租院》展览,我们顺着人流也去参观了。接着还去了故宫北面的《红卫兵公园》,那是一个皇帝在槐树上吊自杀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明崇祯朱由检自缢的地方,叫景山公园)。</b></p><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去了清华、北大。这里是我们憧憬已久的地方,其文G中的一举一动总是令全国瞩目。现在,上清华北大的梦彻底破碎了,但看一眼校园,感受一下其中的氛围,也不枉这一生呀!</b></p><p class="ql-block"><b> 去了几次了清华北大,只见满校园都是大字报、大标语,我们忙不迭地看,并把那些新鲜的闻所未闻令人莫名惊诧的奇文抄在笔记本上;有的学生在校园散发传单,我们抢下一张,上面总是号外或热点新闻,大家小心地将其保存起来,准备带回去给同学们传看。我们捡了那么多传单,抄了那么多笔记,可以说是满载而归。</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居住地在西郊,我们还顺便游了附近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美丽的皇家园林,它 给了我空前的心灵震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点击下面蓝色字体链接观看下篇🌴🌸</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p7692yp?share_from=self&share_to=timeline&user_id=2728026&uuid=216cec638c14ce68ff279b81a4b5f51f&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728026&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985b01edb906d2eddac4d6b6a5ae2e26&um_rtc=bee402b4195d06d583e454271d85ab60&from=timeline&first_share_to=timelin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回忆我的文G串联下篇</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