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又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又称“五台山”。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寺院共47处。 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即在印度的东北方,《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与经文描述相符合,佛教徒即把五台山定为文殊菩萨道场。 2021.6.5我们来到五台山,首先拜访五爷庙。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 但凡去五台山游玩礼佛的,都会首先在第一时间内拜访五爷庙,并且有来过这里拜访的朋友,都会称赞,在五爷庙这里许愿,还挺灵验的。 五爷庙当中供奉的这位五爷,他又什么样的来历呢?简单来说,五爷就是文殊菩萨在民间所曾经使用过的一些世俗身份。也可能是因为五爷比一些严肃的菩萨,看起来更有亲近这百姓,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五爷庙成为了一众信仰者的崇拜对象。 文殊菩萨化成的五爷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许多来还愿的信徒会给五爷点台戏。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 午饭尝一尝五台山的特色美食。台蘑油菜, 台蘑肉质细嫩,色泽乳白,菌体肥大,油性大,香味浓,可烹制成多种荤素名肴,是席上珍馐。 四小碗是由当地的婚丧嫁娶的流水席菜演变而来。 荞面碗坨,观之晶莹光亮,质地精细,清香利口。 五台山有林立的古刹宝塔、香烟缭绕的佛教固有的景致之外,还有高入云天的五座平坦亮阔的台顶,五个台顶的高度均在海拔三千米上下,在隋文帝时期就开始建造寺庙,如果仔细观察五个台顶的位置,就会发现这个神奇之处,五个台顶恰似人的右手掌向上,五指并拢。 台怀镇黛螺顶下停车场可乘观光车上五个平台,每台有不同的价位,联票350元。 我们就上一个东台看看吧,每人60元。 东台名望海峰,面积100余亩,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 望海寺,是东台顶上的寺庙。 “隋开皇元年诏五顶胥建寺,塑文殊像。”元代,望海寺被重建,明代嘉靖年间又由秋月禅师予以重修。正殿文殊菩萨之一,东西配殿各为三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1998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殊像1尊,铜像通高2米,金碧辉煌,令人敬仰。 望海楼巍然壮丽,极为壮观。登上望海楼,极目远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远能望见山东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 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 东台海拔2795米,山下30多度,但到了山上游客多数穿着夹克,也有穿羽绒服。我下车后顿感瑟瑟发抖,因我仅穿着半袖的体恤衫。只能匆匆看了看,又躲回了车里。 山路极险,个人感觉游览一个平台就够了。 下了台顶已经下午4:30了,都感有些累。我们就坐公交回到了预定的民宿。村里的这个建筑还挺有年代感。 6月6号上午,我们在五台山中心区转一转,先去塔院寺看看白塔。 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 塔院寺前有一个很大的休闲场所,幽径、树木、花草、池水遍布其中。 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牌坊上写着“清凉胜境”。这四个字好似遍布五台山。 塔院寺原属显通寺,万历年间独立出来。 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耸入云天的舍利塔位居其中,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 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大白塔的底下是一个方形的底座,围绕着底座是一圈转经筒,所以这是一个藏传佛教寺院。据说蒙藏的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大白塔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们围着白塔绕行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一边用手转着转经筒。 最后面这个高大的建筑是藏经楼,是两层三檐硬山顶的结构,底层檐下悬挂着乾隆御书匾,二层檐下悬挂着康熙御书匾,真是了不得呀。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环周83.3米,通高75.3米,比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还要高。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 从西门出来前往显通寺。 这是塔院寺的后墙。也是游客拍照的一个好地方。 显通寺东侧有个钟楼。 钟楼上看白塔。 二层中间的阁内梁上,吊着一口9999.5斤重的大铜钟,钟表刻佛经一部,字有万余,字体端正,清晰可辨,是五台山众寺庙中最大的大铜钟,曰幽冥钟。在钟楼正面的石券门洞额上有“震悟大千”4个楷体金字,意思是幽冥钟的钟声可唤醒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昏暗迷惑。 显通寺坐落在台怀镇中心灵鹫峰前。它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瑰丽、高僧辈出、法会不断、香火旺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的著名古刹,也是五台山的佛教中享有圣誉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首。 显通寺坐北向南,寺宇开阔,占地43700平方米,殿宇宏伟,计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等400余间,仅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就有七重殿堂,就连廊房禅堂,也是左右对称,整齐美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文殊殿,殿内佛坛上,供着五尊文书圣像。他们表示五台山的东、南、西、中、北五座台顶,故合称五方文殊。 第二层殿堂大文殊殿前的两个御碑碑亭 第三层殿堂大雄宝殿前景 回看白塔 “七处九会殿”也叫无量殿,正在装修,上一张网络上找的图吧。 清凉妙高处,上有五个铜塔。 铜殿是显通寺上的第六层殿宇。室内四面的隔扇壁上,整整齐齐地雕镂着跏趺而坐的诸佛铜像一万尊。 这座精妙绝伦的铜殿,是明代时本寺僧人妙峰法师化缘于民间,监制于西安,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铸造而成的。 这座铜殿,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布局精巧,雕镂细致,具有丰富多彩的优美图案,确是“精妙绝伦,世所稀有”的艺术瑰宝。 飞檐装饰亦惊艳千年。 自山门往外观,亦是一景。 前往菩萨顶。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 回看白塔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 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佛家说,人生共有108种烦恼,把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踏上一级台阶,意味着跨入一个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 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 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黄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代表了菩萨顶崇高的地位。 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供释迦、弥陀、弥勒三世佛。在这座庄严的大雄宝殿里,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活佛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时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 <br>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峰”字少一横,据说是体现了康熙寻父未果的遗憾。 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 下山时人少,在佛字影壁下留个影。 有人说能来五台山,起码要修七辈的福报。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今日在五台种下了善因,它日必定会收获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