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大院的孩子们

骥君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的孩子们”泛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在部队营区里的军人干部子女。部队大院简单来说,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各部队为了安置干部、家属及子女的一种居住形式,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全国解放后,我军各部队都有了固定的驻守地域,特别是部队干部实行了薪金制后,大批干部家属和子女随了军,当时部队所接受的解放前的传统大院不多,一时无法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家属子女。各部队根据总后勤部的有关规定在城郊建起了一些干部家属宿舍,但这样仍然不够,虽然郊区可以安置这些人员,但是那里并没有生活必需的设施,只能居住,不适合居家过日子。因此,各部队都建起一座座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部队大院,如北京的空军大院、海军大院、总后大院等等。这些军队大院基本上都是采用苏军营房图纸设计的,每个大院都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独有的,可以说在祖国各地只要有部队的地方就有部队大院,估计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部队大院有几万座。各部队50后和60后出生的干部子女,无论是居住在按苏式标准建立的新式大院,还是部队接受的解放前的传统大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圈,面积也都比较大,既优于当时城区的居民区,又有优于乡下的农村,里面还配备着部队的各种装备和设施,为大院孩子们提供了有别于城市和农村的良好环境。</p><p class="ql-block"> 当时这种用墙围起的部队大院,宛如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食堂、澡堂、服务社、幼儿园、学校、礼堂、球场一应俱全,不出大院就能满足干部家属们一般生活需求。当年我上学的“海燕小学”就设在师部大院里,与部队官兵们朝夕相处,加上门口有警卫,外人很少能进去。正因为部队大院这种独立封闭的环境,形成一种邻里关系特殊的“半集体生活”,邻居就是同事,同事也是邻居;那时大院的孩子们见了军人叫叔叔,见了家属叫阿姨,这种简单的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简单,中午你只要从宿舍的走廊一走过,谁家做好吃的,谁家又在训斥教育孩子,都一目了然。因此,大院里有着一种独特热闹的气息。同时,人与人之间既有着微妙的上下级关系,又能够在一种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情感”之下的和睦相处。当时军人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和调动,大院里有些孩子父母双方都是军人,常常是父母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在家,只要跟筒子楼里的某位战友家属打个招呼,这孩子的一切起居饮食,就不愁没人照顾了,那些大院子女们也是在这一环境下产生了深厚的友谊。然而,他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与地方干部子女相比较为简单,这也是导致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天真、善良、单纯、城府不深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家居住的部队大院与部队居住区只有一墙之隔,我和小伙伴们经常趴在院子的墙头上,看着部队一列一列喊着口号行进或是训练,部队唱歌我们也跟着唱,《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人民战士忠于党》等等,歌词几乎倒背如流。那时候,每当学校放寒暑假,部队留守处把干部子女集中起来,进行军事化管理,组织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以至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崇拜军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取名大都带着个“兵”或者“军”。这或许是父辈的一种习惯,或许也是一种嘱托。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部队刮起一阵当兵入伍风,有不少干部子女就是在这个时候到外地当兵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受部队环境的熏陶,往往对义气看的比金钱还重要,因为在部队以供给制为主的环境下,各家各户安于其所享受的待遇。在当时的管理制度和生活水平下,各户的住房和家具都是部队配备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是部队免费提供的,每年秋季部队农场还能为每家提供低价不要粮票的大米、白面以及水果、蔬菜等副食品,导致大院的孩子们对金钱不怎么看中。在日常生活中,大院的孩子们一般都戴着父辈的军帽,穿着军鞋,上学时还背着军用挎包。当有些孩子身高达到一定程度时,还能穿上父辈的军装,显得非常神气。尤其在文革时期,军装甚至比皮尔卡丹的服装还要时尚,如果你能穿上一件军衣漫步在大街上,就连那些目空一切的造反派都不敢找你的麻烦,就别提有多风光了。</p><p class="ql-block"> 当部队大院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参军后能遇到父辈的老战友或老下级担任自己的领导,入党提干都不成问题。即便是参军后不一定都能提干,但毕竟部队已经给你铺好了路子,复员后国家也会分配工作,生活不成问题。由于上述的优越条件,使部队大院的孩子们自然会产生一定的优越感。所以当他们踏上社会后,就不如地方政府机关干部的孩子们世故圆滑。如今找工作都凭关系,部队团级以下干部与地方政府机关的领导接触少,所以他们的子女就业(包括参军复员后)找好工作很难,即便是能找到工作,在选择岗位、升职等方面均不占优势,毕竟现在都讲究关系,父母与地方单位的领导拉不上关系,单位里的好事根本也轮不到你,但个别特别优秀的军队干部子女又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军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军人及家属们对自己的道德定位都比较高, 似乎定低了就对不起所穿的那身绿军装,因此,他们对子女经常灌输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英雄主义思想,家教大都比较严,但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却是不太放在心上,有些家庭的孩子学习不好,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当回事,嘴里还乐呵呵地说:“看来像我,还是块当兵的料,长大以后还是当兵去吧!”因为他们在观念上认为没必要这么用功学习,况且,他们也没精力为孩子辅导。一般带兵的出身大多不顾家,也没顾家的习惯,再加上那个年代从整体上也不重视学习,所以部队的孩子们在大院这样封闭的环境下,只顾自由自在地玩耍,很少铺下身子认真学习。因此,他们的学习一般化的居多,出萃拔类的少。文革后国家恢复了高考,他们考上大学的不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也是国内许多文化人文艺创作灵感的源泉,他们由此创作了很多反映军队大院生活的影视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玫瑰绽放的日子》、《大校的儿女》、《幸福像花儿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部队大院生活促进了大院文艺的形成,这些影视作品中的部队大院常带有一种浓郁的怀旧气息,让院外的人觉得既神秘又有点好奇,这或许可以追溯到部队大院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属于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众多,甚至达上百万人。没有经历过部队大院生活的人,很难真正了解他们。他们大部分参过军,尤其是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练,他们在军事上的思维,甚至超过父辈,可以说天生就是当兵的财料。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军人的生活,甚至连父辈对他们的惩罚都是军事化的。这种潜移默化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所以说部队既是一所大学校,又是一座大熔炉,不管你是城里来的,还是农村来的,只要你走进部队大院,都会改变你。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不管部队大院周围讲什么话,或者讲什么方言,在部队大院里通通变成了地道的“八一”式普通话。当你踏上社会后,偶尔与一个陌生人交流时,同是部队大院出生的孩子立马就可以通过语言判断出对方是否也是部队大院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以上这些特点,部队大院50后、60后出生的子女们从总体上说,人品正派,但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求上进但不善争强;不甘居人后,但又不情愿为五斗米折腰,总的来说,他们是一个优秀的群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