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汉口有条球场路。1956年到1959年,我在武汉三十中学读初中。那时三十中的校门是朝向球场路开的。我每天步行上学,所以曾经在球场路上来来回回走了三年。</p><p><br></p><p>走在这条路上,总是好奇地想着,这条路为什么叫"球场路"呢?球场在哪里呢?问过一些人,但没人能说个名堂出来。这个心中的谜团一直没有能解开。及至老来闲暇,扒罗于故纸,搜索于网上,将所得资料连缀起来,大致得到以下的故事。</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中国最早的高尔夫球场</b></p> <p>1870年,一位名叫詹姆斯·菲利尔(James Ferrier)的苏格兰人和他的几位朋友,自己动手,在汉口的一片开阔地上修建了只有一两个洞的高尔夫球场,他们在这个简易球场上聚会打球,不亦乐乎。他们逐渐将球场扩大为一个九洞规模的高尔夫球场,并在1878年正式注册成立了"汉口高尔夫俱乐部(Hankow Golf Club)"。这是中国最早的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俱乐部。自此,汉口的高尔夫运动开始蓬勃发展。</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上是一个名为《高尔夫收藏与历史》的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11月至12月连载三篇文章首次详细披露一段历史,并下结论说: "通过三篇文章的翔实历史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最早的高尔夫球场于1870年始于汉口,中国最早的高尔夫俱乐部是汉口高尔夫俱乐部,正式注册建于1878年,比香港高尔夫俱乐部(1889)早11年,比上海高尔夫俱乐部(1894)早16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詹姆斯·菲利尔(James Ferrier)</i></b></p><p><br></p> <p>1883年10月10日上海出版的《北华捷报》上刊登了来自汉口的一位通讯员的报道,报道非常具体地提到了汉口高尔夫俱乐部九洞球场每洞的命名。简要如下:</p><p><br></p><p>“汉口高尔夫俱乐部9月例会在今天下午举行,并安排一场比赛,……菲利尔和普莱斯(Mr. Price)进行了九洞对抗赛,在<b>发球洞(Starter)、站台洞(Stand)、顽石洞(Stone)、笔直洞(Straight)、湖山洞(Pond to the Mountain)、领事洞(Consulate)、溪谷洞(Gully)、格罗格酒洞(Grog)和门廊洞(Gate)</b>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赛,最终菲利尔先生以39杆赢得比赛。"</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历史地图上首次标记的球场方位</b></p> <p>那么,这个"高尔夫俱乐部″在汉口什么地方呢?</p><p><br></p><p>1907年伦敦出版的1906-1907年《高尔夫年鉴》(GolfAnnual)列有汉口高尔夫俱乐部,并指出了它的大致位置:“球场较短,9个洞,位于外侨居住区附近”。</p><p><br></p> <p><b style="font-size: 15px;"><i>▲1907年伦敦出版的1906-1907年《高尔夫年鉴》(GolfAnnual)指出汉口高尔夫俱乐部“球场较短,9个洞,位于外侨居住区附近”。</i></b></p><p><b style="font-size: 15px;"><i></i></b></p><p><b style="font-size: 15px;"><i></i></b></p> <p><br></p><p>1902年,在一张英国设计的《汉口租界规划图》(Plan of Hankow)上,首次标出了"汉口高尔夫俱乐部″的方位。在这张图上已经明显标出了铁路和大智门火车站(标为“PASSENGER STATION”),高尔夫俱乐部(“GOLF CLUB”)在大智门车站西北,一条小路从英租界穿过铁路,延伸到高尔夫俱乐部的图标上。</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1902年英国设计的汉口租界规划图(局部)</i></b></p><p><br></p> <p>这张《Plan of Hankow》,出版于1902年,是当年为了拓展租界而陆续出版的系列地图中的一张。这类地图不是以精确绘制城市街道为目标,而是对租界拓展做出计划,并对租界所在城市作出功能规划,同时标示出有关一些水文、人文等信息。</p><p><br></p><p>地图上那条从英租界穿过铁路,延伸到高尔夫俱乐部(GOLF CLUB)的小路,即今天的大智路(铁路内侧)和球场街(铁路外侧)。当年这条小路是汉口城内外商旅们过往的必经通道,但还是郊野荒地泥泞小路,居民多搭一些棚子散居,不成街巷。走的人多了,久而久之,小路逐渐变宽,进入民国以后这条道路才成为一条初具规模的石渣路。</p><p><br></p><p>这张历史地图上的标记与伦敦《高尔夫年鉴》上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说明了在今球场路上确曾有过一个九洞的小型高尔夫球场。</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历史老照片中的高尔夫球场</b></p> <p>遗憾的是,这个高尔夫球场没有留下它的历史风采影象。当人们在历史老照片中看到它时,它是一个当年"阳夏战争″中清军镇压辛亥革命的火炮阵地。</p> <p>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震惊世界,清廷于10月12日派遣军队大举南下镇压。自此,清军与革命党人所领导的民军在汉口汉阳激烈交战,因汉口古称夏口,清末设夏口厅,所以这次清军与民军的交战史称“阳夏战争”。这次战争十分惨烈。</p> <p>"阳夏战争"最初在汉口打响。革命军曾在球场路一带与清军展开血战。在连续两天的苦战中,革命军的官兵约有2千多人英勇牺牲。红十字会把这些烈士的遗体丛葬于球场街口(现"辛亥烈士墓",原称"赤十字会义塚",俗称"六大堆″)。</p> <p>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网站上,有人在该大学收藏的一批辛亥革命期间在武汉拍摄的老照片中,发现了两张与高尔夫球场有关的照片(见下图)。照片展示的画面纪实性的留下了阳夏战争中,汉口华界市区在大火中的惨状。</p><p><br></p> <p><b style="font-size: 15px;"><i>▲图一,Several fires in Hankow(汉口多处大火在燃烧)</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图二,Qing army soldiers napping beside a field gun(暂时休息的清军炮兵)</i></b></p> <p>图一的画面左边四分之一的地平线处,是当时汉口英租界与华界交界处的两栋标志性建筑,左至右分别为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浙江兴业银行(中山大道江汉路口)和水塔,而浓烟大火升腾的地方则是汉口华界当时的的核心区域。照片近景左下角是一处高地,有作边界而种植单行的树木。正中一颗树被砍断,可见倒伏的树枝。显然是为如观察战况或为大炮提供射界,而有意所为。</p><p><br></p><p>根据画面中所见的兴业银行和水塔之相对位置,可以推测出照片的拍摄地点,即今球场街辛亥烈士墓隔街斜对面一带,当时的高尔夫球场所在地,球场街的路名就是因它而来。右边条状的低洼湖塘水面是历史上汉江改道后留下的故道痕迹,同时期的地图上这里被标注为鸭蛋壳。</p><p><br></p><p>图二与图一同处高尔夫球场内,圆圈里为水塔。根据单行排列的树木,可以判定此照片与图一是有地形关联的,即是摄影师从大炮的角度来拍摄图一中的大火。照片中小憩的清军炮兵与猛烈燃烧的汉镇形成强烈对比,使人为战争的残酷无情而感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对老照片分析得出的照片摄位和清军炮位图</i></b></p><p><br></p> <p>经过对照片的拍摄地以及所展示的画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照片的拍摄地点,即今球场路辛亥烈士墓隔街斜对面一带。这个在"阳夏战争″中清军的火炮阵地,就是当时的高尔夫球场所在地。透过这两幅历史影象,还可以感知这个高尔夫球场的大致景象,这是四周栽植有成排树木作为边界的一片错落有致的茵茵草坪。惜乎在战火中遭到损毁!</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高尔夫球场的历史变迁</b></p> <p>菲利尔1870年开发了中国最早的汉口高尔夫球场,1878年创建了汉口高尔夫俱乐部后,后来他移居上海,又于1894年开创了上海跑马场的九洞高尔夫俱乐部。之后,汉口和上海的两个高尔夫俱乐部之间经常举行友好交流和比赛。</p> <p>据1910年12月9日的上海《北华捷报》报道,汉口和上海两个高尔夫俱乐部之间,自1896年开始至1910年,15年共举办了30届汉口杯比赛。</p> <p>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球场和俱乐部,汉口高尔夫俱乐部留存在世有相当数量的比赛奖杯和奖品,曾经出现在英美拍卖市场上,印证了俱乐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美国亿贝网(ebay)曾经拍卖过一只1910年汉口高尔夫俱乐部的奖杯,为俱乐部当年春节锦标赛的冠军奖杯,奖杯正面上雕有一只栩栩如生的蛟龙,背面刻有“汉口高尔夫俱乐部1910年春节杯头奖得主华特·克罗兹比(Wat. Crosbie)”字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1910年汉口高尔夫俱乐部的春节锦标赛冠军奖杯(正面)</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1910年汉口高尔夫俱乐部的春节锦标赛冠军奖杯(背面)</i></b></p><p><br></p> <p>汉口高尔夫球场在1911年阳夏战争中遭到毁损。在《武汉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1912年,球场街所在地为荒郊野外,居民搭棚散居,不成街巷。1916年后……德租界工部局在铁路外鸭蛋壳(今亚单角)修建德国球场,以篱笆作围墙,在球场的北边修建一条马路。此路初成时,为大智路至洋商球场的牛车土路,球场建成后,土路扩宽为马路,直抵球场正门,故得名球场正街,亦称球场街。”</p><p><br></p><p>从这段记载中可见高尔夫球场在阳夏战争中毁损十分严重,就连原来作为球场边界的树木都已被砍伐,以致于德国人在原址上修复球场的时候要"以篱笆作围墙",几乎是在重建一个球场。所以后来的人们也几乎不知这里原来是英国人修建的球场,而只知这是一个由德国人建成的"德国球场"。</p><p><br></p><p>这个由德国人建成的球场不再称为"高尔夫俱乐部",而改称为"抛球场"。</p> <p><b style="font-size: 15px;"><i>▲在1920年武汉书业公会印《实测汉口街道全图》上,“高尔夫俱乐部”变成了“抛球场”</i></b></p><p><b style="font-size: 15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 <p>所谓"拋球",是晚清以后人们对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些球类活动的总称。</p><p><br></p><p>创刊于1884年5月的上海《点石斋画报》上绘有《西人抛球》画,画中配有文字说:"抛球一事为西国通行之技,其式甚多,有击于桌上者,重球制以象牙,击于地上者,重球制以木,铺板于地而击之;更有击之于野外者,重球或亦有二,一则以树乳制成,抛者各持一软板,往来交掷,一则以皮制就,其抛击全恃手力,盖西人之借以行血气舒筋骨也。"</p><p><br></p><p>可见"抛球"既有在室内"击于桌上"的台球,"击于地上"的保龄球,也有在室外"击于野外"的高尔夫球及垒球等球类活动。据此可以推测原来的高尔夫球场已被改建成一个以高尔夫球为主的多种球类的活动场所。所以被称为"抛球场″,同时也称为"小高尔夫球场″。</p><p><br></p> <p>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统兴亡录》一书中,其中有《中统头子徐恩曾》 一章中就提到“汉口特三区<b>小高尔夫球场</b>”。文中写道:1928年4月,“蔡孟坚得到情报,一个重要中共人员,以耍魔术为掩护,在武汉进行活动(顾顺章在汉口沿用上海“化广奇魔术师”艺名刊登街头广告)。他立即把尤崇新等一批叛徒撒出去,让他们做彻底叛变的‘实际表现’,化装上街指认共产党人。4月24日,尤崇新在汉口特三区<b>小高尔夫球场</b>前,发现了顾顺章,他为叛卖立功,连声呼喊:‘他是上海暴动的总指挥!’顾顺章没有躲闪,便被特务所逮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点石斋画报》上的“西人抛球”画</i></b></p><p><br></p> <p>1936年,汉口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减少到85人,活动日渐式微。1938年,随着日本侵略者占领武汉,汉口的高尔夫球场被迫关闭。在1938年的《最新汉口市街详图》上只标识了“球场”二字。</p><p><br></p><p>据媒体报道,日本投降之后,这里依然是“一片废墟”。1946年8月7日新加波《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报道:“扬子江边汉口的巨大港口依然废弃,到处是瓦砾,像一座鬼城。城里唯一的一座高尔夫球场杂草丛生,无人管理”。这个曾经的高尔夫球场从此就从人们的視野中彻底消失了。</p><p><br></p><p>"球场正街"也于1946年更名为“球场街”,解放后沿用此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1938年的《最新汉口市街详图》上只标识了"球场″二字</i></b></p><p><br></p> <p>1954年扩建解放大道,原球场街被解放大道分隔为两段,大道东侧仍然叫球场街,西侧改称球场路。</p><p><br></p><p>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市在球场路上新建了一所中学: 武汉市第三十中学。这是武汉市解放后最早建立的一所新校。我于1956年进入这所中学上初中,那时苗栗路还不存在,三十中的校门是朝向球场路开的。我每天步行上学,在球场路上来来回回走了三年。记得那时球场路的周边十分空旷荒凉,除了在三十中的附近有一片名叫模范新村的民居以外,几乎都是菜地和水凼子。</p><p><br></p><p>现在想起当时我走在球场路上看到这样的环境和地形来,我猜測我的母校三十中的所在地极有可能就是曾经的高尔夫球场的原址!当年那个少年中学生心中的谜团是否解开了呢?</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后来三十中的校门改为朝向苗栗路</i></b></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