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437辑 明代冷泉关的复兴与繁华

宁静致远

<h3> 遆国宁</h3><h3> 公元1368年,元末农民战争中起家的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不久派兵北伐,攻占了元大都(今北京),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明朝统治时期。饱经战乱之苦的冷泉关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h3><div> 有明一朝,冷泉归灵石县管辖。翻阅灵石现存最早的明万历版《灵石县志》,“冷泉关”、“冷泉镇”、“冷泉里”、“冷泉寨”、“冷泉铺”等的名称屡屡见于记载,可知明时冷泉古关不仅依然巍立在秦晋驿道上,而且随着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已发展成辖有周围村落,集军事防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经济贸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集镇。</div><div> 一、军事防御 明朝时期,蒙元在全国范围的统治虽已被推翻,但其残余势力仍据有北方草原地区,并频繁南下侵扰内地,山西中南部曾深受其害。具体到灵石,见于明确记载的有两次,《灵石县志·卷三·祥异》记载:“嘉靖二十一年七月朔,日食,暗如黑夜,仰见星辰。初二日,达贼三十七骑至县城北乡村抢掠人畜甚众”,又“隆庆元年九月十五日,达贼破石州,分兵抢掠邻境。数千骑夜至灵石,民不为备,镇店村落烧毁房屋数千间,杀掳男妇四千余口”。</div><div> 针对此,明政府在初期不断派兵北征,打击蒙古势力,中后期则以构建军防体系为主,冷泉关即是山西中部一带重要的防守据点。冷泉驻军,以前历朝各代均有为之。明太祖北伐占领山西后,冷泉即有军队把守,至明中期时,冷泉关尚有驻军百余人,由一千总统领。然由于“承平日久,边备稍驰”,明中期以后冷泉“关之城垣楼雉,日就倾败”(明碑《重修冷泉关记》),在历次的战乱流祸中,冷泉关并没有发挥应有的防御作用。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河北山东的农民起义军在杨虎的率领下西征,进入山西后由南而北,连陷赵城、霍州、灵石等地,寻即破关直入冷泉,冷泉居民“慌乱无处藏,避商山庙东郝文胜地下涯内”(明碑《重修商山圣母庙记》)。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丁卯,蒙古俺达部南侵,陷晋阳(今山西太原),破石州(今山西离石),“警寇躏内地,冷泉失守,而汾霍之间戎马生郊,畿辅几至动摇”(明碑《重修冷泉关记》)。</div><div> 当时朝廷军防主要兵力都在长城沿线的北方“九边”,冷泉关地处内地,属第二三道防线,自然不可能陈以重兵。在此种情况下,修葺关城加强防御就成了地方政府唯一能用的措施。早在嘉靖初年,冷泉当地民众就自发组织起来在东山上筑墙修寨,并曾有效躲避了一次蒙古流窜骑兵的劫掠。后来平阳府也曾役派民户修葺过冷泉关城,并发檄文晓谕霍隰洪赵八州县协助解决费用问题。万历年间,时任灵石县令沈复礼几经努力,筹措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冷泉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葺,“增建官舍六角楼二,壁垒陴堞,视昔周麗有加”。该工程“始于丁巳三月六日,迨五月之晦,甫两月而竣。费白镪十有三金,粟一百七十三石”,自此,冷泉关“天险屹然,庶几哉一人当之万夫莫开也”(明碑《重修冷泉关记》)。</div> <h5>清嘉庆版《灵石县志》中收录的“重修冷泉关记”</h5> <h3>  有明时代,冷泉关城防能力的加强,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寇虏侵扰问题,却一定程度上为冷泉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h3><div> 二、交通运输 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深知发展交通事业的重要性,早在全国统一之前,就很关注道路的修复和驿站的设置。统一战争中,明军每攻克一地,往往就地修路置驿。这样随着统一步伐的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体系。据明代新安商人黄汴所著《一统路程图记》记载,明代驿路交通,大多以两京(北京、南京)和十三布政司治所为中心,辐射向各地,其中山西境内,太原至各府的主要驿路有五条:1、东北至蔚州(治今河北蔚县),2、西北至镇西卫(治今山西岢岚县),3、西南至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市)、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市)、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县西南),通陕西,4、东往平定州(治今山西平定县),5、东南至泽州(治今山西晋城市)。显然,西南经汾州、平阳、蒲州通陕西的正是贯穿冷泉的秦晋驿道。</div><div> 据记载,秦晋驿道灵石段在明代设施设备已经相当完备。明代驿传机构分“铺”、“驿”、“所”等三种,“铺”即递铺,是专门负责普通公文传递的机构,一般沿途十里一铺,每铺设铺兵若干名,对官府日常公文书函进行接力式步递。《灵石县志·卷一·建置·铺舍》对当时县境内的递铺有详细记载:“总铺在城内布政分司西侧。竹竿铺在城南十里,高壁铺在城南二十里,常家山铺在城南三十里,仁义铺在城南四十里,大会头铺在城南五十里,接霍州界。河洲铺在北十里,索州铺在城北二十里,两渡铺在城北三十里,冷泉铺在城北四十五里,接介休界”。“驿”即驿站,其主要任务是传达政令,飞报军情,接送使客,具有紧急传递和接待双重功能,因此驿站都备有马匹车辆等交通工具。秦晋驿道灵石段当时设有两处驿站,即“瑞石驿”和“仁义驿”,《灵石县志·卷一·建置·县治》记载:“瑞石驿在城南门外高崖头镇,隋开皇年间因获瑞石先置驿于此。仁义驿在城南四十里仁义镇”。“所”指递运所,是明代创设的专门从事官方物资及军需运输的机构。据《灵石县志·卷一·建置·夫役》记载,“瑞石递运所,原编车辆、牛只,夫役大为民害,今奉例裁去”,由此可知,万历以前灵石城内设有递运所。窥斑见豹,以上秦晋驿道各种驿传机构在灵石境内沿途的设置,说明其在当时北方一带的交通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div><div> 从《灵石县志》的相关记载来看,冷泉当时不但设有递铺,而且建有“公馆”。公馆是明清时期官府所建的官舍,主要是给过往官员提供食宿,具有招待所性质。灵石境内当时有两处,一处在冷泉镇,另一处在仁义镇。《灵石县志·卷一·建置·县治》纪云:“冷泉公馆在南察院西街北,万历四年知县白夏建。仁义公馆在仁义驿东”。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在当时秦晋驿道的交通运输中,冷泉虽然已经不设驿站,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依然保持着灵石北部一带交通枢纽的优势,以对过往官员、客商提供餐饮住宿、货物中转等服务为内容的行业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div><div> 三、行政管理 根据历史相关记载来看,冷泉是明朝灵石县北部一带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有明一朝州县以下实行里甲制度,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灵石当时设有十八里,对此,《灵石县志·卷一·建置·里社》有确切记载:“里社,在城里城内,关厢里城南一里,小水里城北一里,尹方里城东二十里, 静介里城东三十里,东曲里城东南五十里,中高里城南二十里,桃纽里城西南三十里,道美里城西南五十里,张志里城西五十里,干舍里城西四十里,双白里城西七十里,金庄里城西北六十里,文学里城西北五十里,冷泉里城北四十五里,曹村里城北三十里,文殊里城北二十里,街北里城西南十里”。从这个记载来看,冷泉里是当时灵石最北端的行政区划,其管辖范围应该是曹村里以北介休以南的区域,管辖民户应该以冷泉镇为主,兼有附近村落。</div><div> 除此外,冷泉当时还设有巡检司、察院等其它署衙。《灵石县志·卷一·建置》记载:“灵石口巡检司,在城北四十五里冷泉镇。……冷泉察院在冷泉镇,万历二年知县白夏建”。巡检司是明政府设在关隘险要处的地方武装机构,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等,受州县管辖,万历朝时灵石口巡检司有“弓兵二十名,工食一百四十四两”(《灵石县志·卷二·食货》)。察院本是明代中央机构都察院的简称,负责对官吏的考察,都察御史出差在外,在各地设立的行署也叫察院。</div><div> 以上这些行政区划及官方机构在冷泉的设置,某种程度上说明冷泉在明朝灵石县地方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当时灵石北部一带的区域中心。</div><div> 四、经济贸易 明朝建立后,随着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社会形势日趋安定。明初皇帝朱元璋、朱棣等都较为爱惜民力,长期减免赋税,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垦荒、屯田移民、兴修水利,并强制农民种植棉麻等经济作物,从而使朱明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十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史·食货二》)的繁荣盛世。依靠天时地利,冷泉关也发展迅猛,继唐宋之后再次出现了繁华盛景。</div><div> (一)人口 金元统治时期,冷泉人口流失严重,曾经的“小灵石县”因户不满千而被撤销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此后经过元末明初近百年的发展变迁,至明朝中后期时,冷泉全镇居民已有千户之多。据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冷泉村移修商山圣母庙碑记》一文记载,明时冷泉关“盈盈居民千家,列通显者有人,富商巨贾指不胜数。至若出秉来入横经列膠庠而食天禄者,常不下数十百人”。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冷泉村重修龙天三官圣母庙新建乐楼碑记》也记载说“冷泉镇当明季时,居民千家,富豪不乏,庙宇之立最为繁多”。据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其时,灵石全县人口3053户,而小小的冷泉镇竟有千户之多,全县人口三分有其一,其人口增速之快不能不让人惊叹。</div><div> 查阅历史,冷泉人口在元末明初的急剧增加是可能的。这一方面缘于这一时期山西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如南方农民起义、靖难之役等战乱几乎没有波及这里,大的自然灾害较少,人口的自然繁衍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人口持续不断迁移的原因。元朝末年,黄河多次决堤,连年的荒疫兵乱,河南、河北等中原省份移民山西者甚多,境内山壑纵横、地力贫瘠、人口较少的灵石是当时重要的流入地之一,而地处冲要、交通便利的冷泉关成了这些移民迁居的首选。另外,明初山西南部一带地狭人稠,洪武、永乐年间官府曾多次进行大规模的移民,至今灵石境内的许多村落和姓氏言及先祖,无不称是洪洞大槐树移民,说明当时近距离自行移民到临汾周边地区的现象是存在的。另据灵石本地一些地方文史研究者查访发现,冷泉及附近桑平峪村张姓与静升张氏家族渊源相通,其祖上都是明初平阳府的“河西砂波头人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明初晋南百姓移民冷泉一带是可信的。</div><div> 需要说明的是,元末明初移民冷泉迄今无任何直接记载,尽管如此,我们依据冷泉保存至今的一些碑文村志家谱仍可加以推断。清嘉庆时期的冷泉人张廷扬曾著有《冷泉镇志》一书,书中对冷泉当时居民姓氏及男丁有详细纪录。根据记载,清初冷泉居民有59姓,其中男丁在100人以上者有四姓,分别是周、张、崔、李,另外贺、郝、白、王、刘、任、杨、温、郭等姓男丁也不在少数。结合明碑《重修商山圣母庙碑记》和《冷泉镇修寨记》功德部分捐银人员姓名,可知明中期时,周、张、崔、李已是当地的大户。而关于这些冷泉居民的来源,目前有两本家谱可供参考。《崔氏家谱》记载其三世崔潭“生于宣德末年乙卯正月二十日,卒于正德戊寅四月十三日”,而在此前,其始祖崔恕自元代迁居冷泉,已历两世。《张氏家志》记载其始祖从嘉靖年间的张舜士开始,而在此之前,张家一族从洪武初年在冷泉繁衍已历四代。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元末明初,崔、张二姓先祖就已移居冷泉,与之人口相当的周、李两姓情况应该大抵相同,其它人数略少的姓氏则应稍微靠后,即在明代初中期陆续迁入冷泉定居。</div><div> 根据以上情况,再结合当时移民潮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肯定,正是从元朝末年开始直至明朝中后期的持续移民为冷泉带来了大量人口,从而为冷泉在有明一朝的再次兴盛奠定了基础。</div> <h3>  (二)产业 明朝时期,冷泉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洪武、永乐年间,由于政府鼓励垦荒,冷泉农田面积迅速增加。镇西滨河的滩涂往年因河水涨溢,难以耕种,这时期随着气候多旱,河岸退缩,农户们竞相开垦,成了地力较为肥沃的河田,除种小麦外,还植葱、韭、蒜、芹、茄等时令蔬菜。东山上新垦旱地越来越多,沟沟坡坡能利用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种上了糜黍、小麦、谷子、荞麦、芝麻、绿豆、黄豆等等之类的农作物。过度垦荒在为人们提供更多粮食的同时,也使得山上树木越来越稀少,夏秋暴雨冲刷地表,水土流失开始趋于严重,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愈发明显。正统以后直至万历年间,官府兴修水利,山西各府县凡有水源之地,都整修旧渠,开辟新渠。具体到冷泉,滨河田地多引河水、泉水灌溉,产量较高,而山上之田因水源缺乏,多数只能靠雨水滋润庄稼,广种薄收,产量低者甚多。</h3><div> “天生一人,则必授之以所为之事”。有限的土地难以承载日益增多的人口,而地处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却又为冷泉人提供了另谋生计的蹊径。明朝时期,政府为解决北部边镇大量驻军的粮饷问题而推行开中制,由合法盐商将内地粮食贩运到北方边镇,领取“盐引”换盐销售,即所谓“纳粮中盐”。开中制实行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粮食,还有纳棉、纳布、纳马、纳铁中盐等多种方式。根据历史记载,山西北部的大同镇(今山西大同)是首先实行这一制度和纳粮数额最多的边镇(相当长时间内河北宣府镇的粮饷也由大同镇供应),因而山西商人近水楼台,捷足先登,迅速兴起。当时平阳商人从晋南贩运粮食、棉布、铁器等货物北上到大同,领取证明“勘合”后再换取“盐引”南下到产盐区支盐。明中期以后,还有许多商人参加大同附近的马市,把全国各地的绸缎、布匹、米粟、盐茶、铁锅等贩运至边,易取蒙古的马、骡、牛、羊及其它畜产品到内地售卖。在这一持续不断、来来往往的商业贸易中,地处秦晋驿道咽喉的冷泉关是必经之地,络绎不绝的客商驮队常常停驻于此,或住宿休憩,或补给饮食,由此给当地人带来许多谋生发迹的商机。受此影响,冷泉街道两旁店铺日益见多,经营项目形形色色,客栈饭庄、骡马大店、钱庄当铺、估衣古玩、粮米油盐、炉食糕点、屠宰卖肉、酿造粉坊、百货日杂、笔墨纸砚、木器石刻、织布印染、行医售药、银饰制作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当地居民中从事工商业者很多,其中也不乏一些实力雄厚的大户。据《崔氏家谱》记载,其第四辈先祖势威公崔彪生于正统年间,“弱冠后,客邸京都,家道愈盛,积累益崇”。五辈先祖崔永利“字义夫,号北楼,于木行起家,富至万金”。另外,嘉靖初年,冷泉镇居民自发集资修建东山上的堡寨,共收银八百九十八两二钱,其中捐银六十两者2人,捐银三十两者2人,捐银十两以上者11人,纵观同时期灵石其他村镇所立碑石,捐献数额如此之多者实属罕见,冷泉居民之富由此可见一斑。</div><div><br></div> <h5>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冷泉寨寨门</h5> <h3>  明时冷泉还是全县七大集市贸易地之一。据万历版《灵石县志·卷一·建置》记载,“市集,在城三日、十日,小水镇五日、八日,冷泉镇二日、七日,仁义镇一日、六日,石门峪一日、六日,上庄村五日、十日,双池镇二日、七日”。通过此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灵石境内的集市贸易分布,南部是仁义,中部是县城和小水镇(今灵石县水头村),西部和西南部有双池镇、上庄村(今梁家焉乡上庄村)、石门峪(今夏门镇峪口村)三处,而北部则是冷泉。可以想象,当时每月逢农历二、七之日,北部周边村落,乃至邻近州县商贩从四面八方车载马驮赶来冷泉,租赁铺面,占设摊点。以十字街口为中心的五里长街顿时热闹非凡,吹糖人的,算命打卦的,卖狗皮膏药的,耍猴、跑马、卖艺的……,一个个或卖弄,或吆喝,费尽气力吸引行人的注意。附近十里八村的农户也挑载着自产的五谷杂粮、瓜果菜蔬前来赶集,期盼着能卖个好价钱,换取镰刀铲子、犁耧锄耙等等家里常用的物件。商贩们见缝插针,争占有利地段,大街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往日偏僻的临街小巷也成了交易的场所。而街西靠河的一些开阔地带则变成了牲口交易市场,一匹匹、一头头的骡马牛驴被人或牵或栓,聚集在这里,等待着买主前来挑选。牲畜交易中最活跃的是中间经纪商——“牙子”,他们来来往往,穿梭于牲畜人群,一会将手伸入卖主襟袄,一会又捏手于买主袍袖,叽叽咕咕成交着一桩桩生意。</h3><div> 另据实地查访得知,明代冷泉大云寺还有庙会活动。大云寺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经战火劫乱而不毁,至明代香火愈盛,该寺几任主持曾一度兼任灵石县僧会司僧官一职,在全县佛教界有一定声望。大云寺庙会最初源于寺中的敬佛行像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十七举行,明朝时成为颇具规模的商业集市活动。据当地年长者回忆,每年庙会期间,大云寺山门前都有戏班搭台唱戏,而四面八方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山门前的沟道旁商贩云集,各种摊点摆设一家接一家,从东大街延至十字街口,再向南北伸展长达数里之遥,场面非常热闹壮观。</div><div> (三)建筑 明朝中后期,冷泉发展进入鼎盛,多年的兴废拆建使关内建筑众多,布局已日臻规整。当时整个关城的中心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十字街口,那里建有一座标志性建筑——骑街鼓楼,下为砖砌高墩,其上木榫阁楼,楼南檐下匾额题曰“河东要镇”,整个鼓楼四角攒顶,敦厚秀丽,而门洞里则是路石光滑,辙印深深。以鼓楼为中心,南北大街纵贯整个关城,北起位于大井口的北关门,南至位于旧堡湾的南关门,街道两旁小巷支出,而驿铺、军营、酒厂、木器厂、砖瓦窑、陶瓷厂以及各种店铺、作坊首尾相接,依次排开,前后长达五里。鼓楼以西有西大街通向汾河堤岸,这里华屋连脊,门庭森严,千总司、察院、公馆、巡检司等官方署衙多集中于此。从鼓楼往东则是东大街,这里有耸立于山崖上的冷泉寨、千年古刹大云寺和道教建筑商山圣母庙,大街正对的沟崖内更是人口密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院落住宅挨挨挤挤,沿地势分布错落有致。由于紧临居民区,东大街成了冷泉商业最为繁华的中心地段,两旁酒肆、饭馆居多,间杂的其它店铺经营项目也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诸如京货、绸布、日杂、干果、粮油、糕点、皮货、古玩等等都可见到,其热闹喧哗又非他处可比。</div><div> 明时冷泉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庙宇众多,牌坊林立。冷泉关自古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长期驻军,战乱不断,人口变动较大,复杂的成份、动荡的生活使这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异彩纷呈,各种信仰的寺庙建筑从隋唐时期就不断出现。据地方史志学者查访考证,冷泉历史上除见于记载的大云寺、天圣寺、关王庙、商山圣母庙、河神庙之外,尚有紫金寺、无量寿佛殿、天地社、山神庙、龙王庙、夫子庙、龙天土地庙、三官庙、财神庙、送子娘娘庙、五道庙、窑神庙、天王庙、老君阁、文昌阁等诸多庙宇,可谓儒、释、道以及民间神仙齐全。关于牌坊,据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建有牌坊32座,而冷泉就有10座,分别是“侯馆坊”、“登云坊”、“步蟾坊”、“折桂坊”“太守坊”、“贞节坊”以及四座“贞烈坊”,这些牌坊有的是纪念村人考取功名、担任官职的功德牌坊,也有的是表彰当地贞妇烈女的旌节牌坊。大大小小的庙宇、牌坊散布于居民区,横跨于街面上,形成了“人神共治”冷泉关的局面。</div><div><br></div> <h5>明代冷泉关复原图</h5> <h3>  冷泉关建筑在明代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其内容应该是详细而丰富的,它是古老冷泉在那个时代发展昌盛的见证,但由于年代久远,且已被毁灭无存,现在仅凭一些零星记载和散乱回忆,显然已难现其细节,就连关名由来的“冷泉”,几百年来,当地也莫衷一是。“冷泉在县北四十里,相传今大云寺中井是,有云堡中泉是”,万历版《灵石县志》如是记载。“两岸连山束一川,雄关犹忆旧唐年”(清·梁枢·《早过冷泉关》)。模模糊糊的记忆中,繁华富裕的冷泉已在历史的脚步声中抖落一身华衣,渐行渐远,惟留虚无飘渺的“冷泉烟雨”在向世人讲述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h3><div>(本文系为编撰《冷泉烟雨》而作,灵石文史丛书之《冷泉烟雨》已于2017年2月由三晋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本文版权归该书所有。)</div> <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梁志友 遆国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