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纪事(26)户县二中、东岳庙、王冠爷

黄百合

<p class="ql-block">序:立庙两千一百载,神灵验,香火旺,保佑一方平安;王冠德厚行善事,修品行,重修庙,称爷实至名归;建校育人八八秋,校风正,学风浓,英才辈出献社会。历史传承成就母校辉煌。感恩母校,感恩恩师,祝福母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户县东岳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户县东岳古庙位于鄠邑区甘河街办甘河堡东北。因供奉东岳大帝武成王黄飞虎(《封神演义》人物)得名。古庙建于汉代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东岳庙原有五岳殿5间、厢房6间、戏楼5间、大殿7间、后殿7间、献殿1间。现为鄠邑区第二中学所在地。今存古建后殿7间,戏楼5间。有立于明代的《重修岳庙记》石碑、立于清代的《重修东岳庙碑记》石碑、《东岳庙图》石碑,均在原地保存,为鄠邑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庙内原有太小两座戏台,均坐南朝北。小戏台已拆除,大戏台在五岳殿北五十米处。面向正殿。庙内现存残碑《东岳天齐仁圣帝》碑记记载。此戏台建于“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和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 戏台为台基式建筑。五架梁结构。单檐歇山顶,前坡宽大。出檐深远,檐角高扬;后坡窄小,双角微翘,落于山墙,与墙头相齐。屋面用灰色筒瓦覆盖,前坡有侧脊,建有七脊八兽。舞台平面为四步架,进深二间。台基高一点三米,台口宽四点八米,进深五点六米。戏台所用檐柱及平柱,柱础均为三层,上为鼓镜式,中为八面形,下为变形须弥式。栏额至角柱出头,无雀替。斗拱卷刹弧线较硬。前檐斗拱,明间有四朵,次间两朵,稍间、角柱各一朵,均为装饰性双昂五踩斗拱,原油漆彩面已剥蚀。 1982年重修时做旋子式彩绘,同时将屋顶改建为假歇山顶。该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逢会,会期六天,有时二十一日起会,连续十天。每会必演戏,先在小戏台演三天,再在大戏台演三天;有时两台同演相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岳庙庙会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是关中最大的庙会之一,周至、户县、长安、兴平的人纷纷赶来。方圆几十里的乡亲扶老携幼争相赶会,儿子拉着娘亲、女婿接来岳父、老人引着孙孙、小伙托着媳妇……从四面八方相聚在甘河古堡,各种物资堆积如山供乡亲们选购,飘香的小吃吸引着人们品尝,古老的秦腔、悠扬的秦声、古庙祈福的香火、各种杂耍、丰富多彩的娱乐烘托着庙会的气氛。父老乡亲享受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幸福,争相购买夏忙农资、农具、衣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王冠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逢三月二十八庙会,东岳庙周围十村八堡都来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根据功德大小,村子大小排序祭奠。小村东滩村(解放后改名胜利村)因乡人王冠在明代重修古庙,再塑金身,功德最大排在首位。所在地甘河堡排在其次,其他村堡依序祭奠。祈求东岳大帝武成王保佑地方风调雨顺,百姓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滩村原名东洋村,解放后改名胜利村 。因村在关中古村临川寺东边,地处河滩地,村民大多为劳动方便从临川寺王家巷迁来定居,村名渐成东滩村。古村紧邻108国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胜利村成村于明代洪武初年,有600多年历史。古村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美好的传说。明万历年间四川有一举子上京赶考,路过东岳庙。晚上体息于此身染疾病,梦中遇狐仙点化并给药服之,举人病好,遂向东岳大帝许愿,上京赶考若能高中,定给东岳庙重塑金身。举子在狐仙的点化下,一举高中并封官进职。来年举人回家省亲,带来银两路过还愿,晚上又梦见狐仙,狐仙指点他,明早看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替你修庙还愿的人。第二天早上,举人看见一个挑粪的人,打问后得知来人名叫王冠,是东滩村人。举人见王冠忠厚、诚实,便把自己还愿修庙的事让王冠代劳,给了王冠一大笔钱。王冠拿钱之后深感自己的威望不够,难以服众。再加上工程巨大,遂将举人给的钱置办了一份家业,买田置地。他经营有方,很快成为村中首富。王冠平日里乐善好施,仗义执言,随之声望大增。王冠见时机成熟,便倾尽全家资产重修东岳庙,十村八堡的乡亲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手艺的做匠人,有力的出力。不久东岳庙重修完工。建成后的东岳庙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布局合理,名闻关中道。乡亲们感念王冠,就尊称王冠为王冠爷,东岳庙每年祭祀感念王冠,就把东滩村排在首位,东道主甘河堡紧随其后。就留下了王冠方东岳和东岳方王冠的美丽传说。尽管是传说,十村八堡都敬着小村东滩村,说明东滩村人王冠修庙是真的。我的老哥王树勋是东滩村人,每每提起王冠爷,滔滔不绝的讲王冠爷的事,脸上洋溢着自豪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滩村原属周至县管辖,1958年户县和周至以白马河为界,以东划分给户县,东岳庙、东滩村划归户县管辖。直到“文革”中,东岳庙的祭祀活动才慢慢中断。改革开放后祭祀活动恢复,为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祭祀地点转移到甘河堡大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户县二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前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的春风吹到了关中,新思想、新观念、新教育、新学校深深影响着关中大地。先知先觉的热心人士,地方贤达,积极行动起来,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办新式学校,用新式教材,教授新知识。户县二中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户县第二中学,1934年创建于甘河镇甘河堡东边的东岳古庙,古庙占地50亩。这年春天,丁村人魏瀛在东岳庙内设塾课徒,随即办小学。1939年秋筹备建立“周至县甘河乡私立东岳庙中学”。筹备会发起人魏奉先与东岳庙乡老会会首座谈,乡老们愿以全部庙产作为校产,捐给学校。经过多方努力,1940年正月,改东岳庙小学为“周至县甘河乡私立东岳庙中学,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50名,于当年3月开课。1941年秋,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改名为“周至私立武成初级中学”,以适抗战要求。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1946年增设高中班。1949年5月22日,周至县解放,学校被周至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周至县立武成中学”。1951年、1953年先后改名为“周至县第一中学”、“周至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1月22日,周至县、户县以白马河为界,学校和所在地划归户县,学校先后更名为“户县第五中学”、“户县第二中学”,同年9月增设高中班。1969年、1970年先后改名为“甘河五七中学”、“甘河中学”,1972年恢复“户县第二中学”名称,简称“户县二中”。 祖辈人常说孩子在甘河庙上学 就是在户县二中上学。经过历代师生的不懈努力,户县二中已成享誉省内的关中名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户县二中坐落在甘峪河畔 ,是户县境内校舍面积最大的高中学校,是唯一一家获国家教育部奖牌的学校。学校地处户县、兴平、周至交界处,西宝南线一级公路临校门而过,交通便利,环境幽雅,东西往返班车不到10分钟一趟,周至、兴平、咸阳、长安、西安等地学生日趋增多。学校占地180亩,校内绿树成荫,古柏怪石添趣,奇花异草增色,有植物园、农科技试验田等,甘峪河清流从校旁潺潺而过。整个校园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莘莘学子求学圆梦的理想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户县二中固定资产两仟余万元,按国家标准配齐了省、市重点中学应有的设施,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已达一类水平,图书馆藏书10万多册,阅览室座位300余个,并开通了北大附中的远程教育网络。管理、教学软件系统完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58人,中高级职称教师108人,市级教学能手10余人,县级教学能手20余人,市级教育教学研究会会员30余人,县级骨干教师50余人。学校最多时有学生3000多名,教学班47个。学校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学生从早起床到晚就寝,学习、生活都有专业管理人员及学校领导的细心管理、关心、督促、检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户县二中建校88年来,共培养出国家领导人3名,省、市级领导人76人,军警界团职以上176人,教授、学者、专家、艺术家600余人,户县二中西安同学会教授、工程师或县处级以上260余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户县二中为高等院校输送近万名大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政法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交通大学等多次给户县二中发来喜报,表彰已考入的二中学生。</p> <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9日户县撤县设区,西安市鄠邑区挂牌。户县二中更名鄠邑区第二中学。新起点,新努力,新台阶。户县二中站在了起跑线,开始了新的征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2年~1985年年少的我在二中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岁月。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在甘河坎跑步🏃,学校上操再跟上出操;早读自己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记知识点,老师巡回转便于及时答疑,好多同学自己找校园的竹林旁、树荫下小声朗读记忆;上课认真听,动脑子,记笔记,划重点、勤互动;下课及时完成作业、复习巩固;复习资料互相借用、抓紧用、及时还;晚自习自己复习,主要记没记下的;晚自习结束好多同学在教室继续点蜡烛复习,校园路灯下都是学习的同学,宿管老师赶几次路灯下还有同学;预考前我们除老师复习外已自觉复习了好几遍;高考前我们又自觉复习了好几遍。二中几年从来没见过家长来校闹事,家长也很少来校;从来没见过学生打架斗殴,大家都忙着学习,生怕自己不努力,别人超过自己;我们在二中时是二中的鼎盛时期,也是学风最浓的时期,二中展雄武、吴心果、王耀安连续几任校长都因二中成绩好而任户县一中校长。1984年秋我们坐着五间房的大教室,教室里有130多名同学,是我几十年来见过的最大的班,桌子摆满了,后边的同学望远镜都用上了。经过努力,1985年我高考顺利,走出乡关,在古城西安上学。我因母校而进步,我为母校而自豪!感恩母校!感恩恩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纷纷传言母校将撤销并入鄠邑区第一中学。前段时间看到了区上的相关文件。心里充满无尽的哀愁和深深的无奈……88年的关中名校咋能说撤就撤?深爱的母校咋能是这样的归宿?5月15日我制作了介绍母校的抖音,点击量近四万,点赞400多,互动信息几十条。很多校友互动中表达了同样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子还得往前,路还得走。难忘母校!祝福母校!夜深人静时提笔抒写我的母校,赞美我的母校。才能缓解我的哀愁和无奈。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百合于西安市鄠邑区五竹初级中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