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藏地秘境之布达拉宫-淘游心飞

李桦

7月22日(星期三)预约参观这高原圣殿,“布达拉(藏语意:普陀)宫”建在市区红山上,为宫堡式建筑群,是拉萨的标志。<br> 唐贞观七年(633年),一统青藏高原的藏王松赞干布把都城从山南的琼结迁到这里。也许从唐贞观五年(631年)就开始兴建王宫,为了迎娶文成公主,之后又加以增建。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经过2年多的长途跋涉,文成公主才抵达。它终形成外有三道城围,内有千座屋宇的“宫殿”,成为吐蕃王朝的中心,地位十分显赫。<br> 九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叶,随着王朝的解体,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巴’政权中心都未曾设于此地。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和雷击,其规模日益缩小,遭到冷落甚至一度隶属大昭寺。现仅存法王洞等,处在如今“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下面就是红山的山尖。<br> 清顺治二年(1645年),达赖五世决定在旧址重建“白宫”。清顺治九年(1652年),他在北京被清顺治帝敕封金册和金印;清顺治十年(1653年)返藏,并从“哲蚌寺”搬进了竣工的“白宫”。<br> 从此这里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寝宫和处理政教事务的中心,其最大的东大殿(第四层)内设达赖宝座,上面悬挂清同治帝书写的“振锡绥疆”匾额,重大活动如达赖坐床、亲政典礼都在此殿举行。<br>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世圆寂;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扩建了“红宫”,作为其灵塔殿。之后历代增建,直到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最晚的建筑,达赖十三世灵塔殿的落成。<br> 它高十三层,共有8座灵塔(除六世外),其中最大的达赖五世享堂,悬挂有清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它和“白宫”连为一体,形成了今日的“布达拉宫”,这是我们只能仰望的高度。<br> “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起于山腰,外墙埋入岩层,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有横空出世之势;群楼层叠妙用地势,十分协调。红白相间与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宫内收藏的经卷、绘画、雕塑、珍宝、佛塔等都堪称稀世,可以说是艺术的博物馆。 白宫前的东庭院“德央厦”,是历世达赖观戏等活动场所。 宫墙内的山前部分“雪城”,有西藏噶厦政府的办事机构,如法院、监狱、印经院、藏军总部等,以及马厩、供水等辅助设施。 山后的“林卡(藏语意:园林)”是后花园,达赖五世重建宫殿时在此取土,由此形成深潭,后来达赖六世在湖心建有琉璃亭。 红山与西侧的药王山原为一体,唐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和亲)在其间修造了三座大白塔,成为进入拉萨城西大门,现为重建。<br> “罗布(藏语意:吉祥宝物)林卡”位于西郊,每年“雪顿节”期间,这里是演藏戏的中心,更是欢乐天地。即便平时,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在绿色中围成圆圈过“林卡”,跳舞唱歌展现活力。<br> 18世纪40年代以前,它是拉萨河故道,风景秀丽,达赖七世夏季喜欢来这里沐浴治病。后来,时任的清驻藏大臣便修建一座“鸟尧颇章”(凉亭宫)供其休息之用,这就是“罗布林卡”的缘起。<br>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始,达赖七世在凉亭宫的东侧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格桑颇章”(贤杰宫)。大约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起,达赖七世每年夏季在这里处理政务和接见官员。以后被历世达赖所沿用,每年的藏历三月中旬从“布达拉宫”移居此地,至藏历九月下旬再返回。“罗布林卡”演变为办公的“夏宫”。同时,未正式执掌政教大权之前的后世达赖喇嘛,也在此学习和生活。<br> 达赖八世时期,改修“康松司伦”(威镇三界阁)为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块石铺的演出场地,供达赖喇嘛和僧俗官员看戏用。 他还挖湖搭桥,修建了“措吉颇章”(湖心宫)以及龙王庙,它具有汉式亭台和园林的风格,达赖八世常在此会见和宴请官员。 三层楼的“金色(藏语意:受宠者)颇章”建于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绿树中隐约其间,由达赖十三世的亲信为其而建。 1956年竣工的“达旦明久颇章”(永恒不变宫),也称新宫,是专为达赖十四世兴建的。它的外观上依然是传统的藏式风格,但内部的很多设施已有了现代的气息,例如沙发、茶几、收音机,浴盆、淋浴器等。一切陈设还是过去的样子,但人却在 1959年离开了。 “罗布林卡”经过历代的悉心经营,已是一座大型园林了。<br><br><br>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4点5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