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老北京土语】城根儿、皇城根儿、坛根儿

吕长鸣

<h1>【实用老北京土语】<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城根儿、皇城根儿、坛根儿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5年09月22日 </span></div><br><br>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人说北京城是“六朝古都”,也有人说是“五朝古都”。我倒是觉得,您说北京城是几朝古都,那就应该先确定一个标准。<br><br>作为整个中国的都城,天下之中心,北京应该算是“三朝古都”,也就是元、明、清三朝都城。<br><br>如果算上割据时的地方政权的陪都城,北京应该是“五朝古都”,也就是元、明、清三朝,再加上辽南京、金中都。<br><br>如果您要是算上了周朝时的方国燕国的都城 - 蓟,那就是“六朝古都”。不过您要是算上燕国都城的话,那就必须要算上蓟国的都城,因为燕国的都城蓟,原来是人家蓟国的都城,燕国灭了人家蓟国后,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蓟城。蓟国虽然小,但是它的“级别”与燕国是“平级”。那北京城就应该是“七朝古都”了。<br><br>多说一句。<br><br>谈到北京历史上作为中国的都城,在1921年至1927年,北京城还曾是当时中华民国的都城。<br><br>民国于1921年成立,当时将南京城定为了临时首都。1921年4月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史称“北洋政府”。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1927年国民政府迁至南京,定南京城为民国首都。1928年北伐军攻克北京城,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br><br>无论几朝古都,只要是都城,那就必然有宫城、皇城和城池的城垣。由此,北京土语中也必然会出现与这些城垣有关的词汇。 <br><br><b>1、城根儿 </b><br><br>老北京人说的“城根儿”,一般指的是北京内、外城的城墙根儿。<br><br>旧时北京城的内外城的城墙内,都留有一条路。当初留出这条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军事。和平时期,特别是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城墙也没多大作用了,一些没有地方住的老百姓便沿着城墙根儿搭建房子,并逐渐成规模了。北京城里凡是城墙下这样形成的街道,都称之为“顺城街”,并以城门的名字来为街道命名。如“阜成门南顺城街”、东直门北顺城街”等等。<br><br>由于居住在城根儿下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城市的底层市民,所以“城根儿”在北京土语中不单单是个方位词,还可引申出“穷、乱”的词义。比方说,有人在贬低别人的时候,把别人居住在城根儿也作为论点之一:“这个人不怎么样!打小儿在城根儿底下长大的,不是什么好东西。”当然,这种歧视的语言,现在已经没人使用了。<br><br><b>2、皇城根儿(黄城根儿) <br></b><br>北京的皇城环绕在紫禁城(故宫)之外,是拱卫紫禁城并为服务于皇宫的各个衙门提供办公、居住的场地。<br><br>皇城应该算是宫墙,也就是很多小说中所说的“萧墙”。宫墙是一道没有城垛口儿的大墙。这道大墙通体红色,上罩黄色琉璃瓦。清朝的皇城南城墙在长安街天安门东西一线,东城墙在南、北河沿大街东侧,北城墙在平安大道的南侧,西城墙在西黄城根大街。<br><br>不知为什么,真正在老北京长大的北京人,很少使用“皇城根儿”这个词,倒是很多外地人经常说“皇城根”。北京人在使用“皇城根儿”这个词时,一是肯定要加上方位词,如“东黄城根儿”、“北黄城根儿”、“西皇城根儿”。二是老北京人将“皇城根儿”写做“黄城根儿”。这是因为大清国改为中华民国以后,当时的北京市政府为了表示自己的反封建,把“皇”字改为了“黄”字,皇城根儿改为了“黄城根儿”。<br><br>北黄城根儿大街后改为地安门东、西大街,就是现在的平安大道;西黄城根儿大街沿用至今;东黄城根儿在“文革”时被改为“霞光街”,“文革”结束后,“东黄城根儿大街”又恢复了,但是在改回原名的同时,将“黄”字改为“皇”字,成了“东皇城根大街”了。<br><br>细想想挺有意思。“皇”字改为“黄”字是为了反封建,谁知现在“黄”字也有不太好的含义了。<br><br><b>3、坛根儿 </b><br><br>作为都城,北京城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等祭祀场地。这些坛的外围都建有高大的围墙。于是,北京的土语中便有了“坛根儿”这个词。例:“我每天早上都沿着坛根儿转一圈。” <br><br><b>4、土城儿<br></b><br>这些年来北京土语中的“土城儿”这个词儿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单单在北京,就是在外地,“土城儿”这个词儿的名气也在变大,这是因为北京市把残存的土城城墙保护了起来,建成了“土城遗址公园”。<br><br>所谓的“土城儿”,实际就是元朝大都城的北部城墙和东西两侧北部的部分城垣。<br><br>元大都时的大都城(北京城)比现在大很多,东西两侧城墙沿着现在的东土城路、西土城路一直向北延伸,到现在的北土城路相互交汇在一起。明朝大将徐达攻下北京城后,为了防守的需要,徐达将北城的城墙向南移了5里地,移至到现在的北二环路一线,<br><br>废弃的城墙,东侧的已经成为平地,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只留下一条叫“东土城路”大街名,还有这段城墙上的城门名儿 - 光熙门。北部的土城墙、西侧北部的城墙还留下了部分遗迹,现在已经在残存的土城墙遗址处,美化改建为遗址公园了。“燕京八景”中的“蓟门烟树”的景观碑就立在西土城的城墙遗址上。北土城路的西段,改建为“花溪海棠”的著名景点公园了。 <br><br><b>5、老墙根儿<br></b><br>“老墙根儿”是一条胡同的名称。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老墙根街”。老百姓称为“老墙根儿”。<br><br>“老墙根街”位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西南方向。这条胡同历史悠久,因为这条街在辽代时就已经存在了,当时是辽代陪都南京城的东城墙的城根儿。金中都沿用。元大都重建北京城后,原来的这个地方被荒弃了。明朝建立了北京外城后,这个地方又被圈在了外城内,逐渐的又成为了居民区。 <br><br><br><br><b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