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埋忠骨,他乡做故乡——看《集结号》有感

响堂晚钟

<p class="ql-block">  当集结号的号声在烈士的墓前吹响,我落泪了,我原以为我的心因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的丰富,不再会为了一些人或物或事,流眼泪。再伟大的事,再伟大的人,都会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何况你我皆为草木之身。</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独二师139团3营9连47名战士在连长谷子地的带领下参加了汶南河阻击战,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为撤退号令,集结号不响,不能撤退。为了掩护大部队,为了使伤亡达到最小化,团长没有让号手吹响集结号,47名战士全部阵亡,只留下了谷子地。孤单的如3个月大时,父母饿死在逃荒的路上,只把他一个人留在谷子地里。谷子地把弟兄们的尸体集中一个破窑厂里,用炸弹把破窑炸毁,掩埋了弟兄们。之后,他又参加了朝鲜战争。</p><p class="ql-block"> 战争结束了,部队整编,他一时找不到自己的部队,没有办法证明死去的弟兄是烈士;由于煤窑厂的施工,地貌的改变,也没有找到弟兄们的尸体,战死的弟兄只能被认作失踪,亲属也因为他们的失踪,抬不起头来。为了使弟兄们死的有尊严,为了告慰弟兄们的英魂,他走向了寻找队伍和弟兄们尸首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1956年冬,通过一同参加朝鲜战争的战友,找到了原139团的张政委,证明了3营9连47名战士“烈士”的身份。1958年冬,汶河县大兴水利,水库的大坝从南岸的矿区拦腰穿过,施工中人们从一口废窑井里发现了四十七具烈士遗骸。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在汶河岸边建造了四十七名烈士墓碑。</p><p class="ql-block"> 当集结号的号声,在汶河岸边响起,47名烈士终于收到了撤退的命令,他们再也不用守在寒窑里,寂寞的等待。他们的身躯永远的留在了汶河岸边,不是故乡,胜似故乡。远山为碑,汶河为带,他们的故事伴着滔滔的汶河水,一路踏歌,传遍了大江南北;北风当歌,白雪当被,他们的精神伴着集结号的号声,一路凯歌,传遍了长城内外。英雄不怕牺牲,只怕孤独的留下,身上背负了太多,不能痛快的喝酒,不能爽朗的吃肉。集结号的号声终于响起,终于可以坐在兄弟们的身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只有这时才感觉到可以干净的面对牺牲了的战友,只有这样才能挺拔的与你们站在一起,唱着军歌嘹亮。</p><p class="ql-block"> 电影在集合号的号声和告慰烈士的礼炮声中结束。一张张年轻的面庞,面对国破山河在的祖国,他们选择了战场,一个个青春的身躯,面对苦难的中国,他们选择了用鲜血和生命铸就,青山依旧在,不是故乡做故乡。</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王胜凯</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