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那曾激情燃烧的岁月(2021.2.26一3.3)

快乐章鱼(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李庄,距四川宜宾约二十公里的古镇,位于长江岸边,因抗战中一段灿烂的文化史而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条条留下大师们脚印的小巷,看着一块块让人浮想联翩的招牌,遗留的标语及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我仿佛触摸到岁月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寻觅到那并不遥远却渐被遗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同济大学在上海的校舍遭到日军炮击,顷刻夷为平地。同济师生仓皇逃离,为保存文脉,同济先后流亡到浙江金华、杭州、江西赣县、广西八步、昆明。而昆明日渐加剧的轰炸,迫使同济再次寻找落脚之地,川南成了同济的首选。</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的宜宾、泸州都已人满为患无立足之地,李庄的士绅们经商定,由罗南陔起草了一纸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雪中送碳的一纸电文,注定了中国文化史将在李庄留下深刻的标记。</p><p class="ql-block"> 一时间,小小的李庄名流荟萃: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 林徽因、董作宾、李济、曹禺等…..</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列举这些璀璨名字的同时,也请朋友记住下面这些名字——来自小小乡镇上的名流——没有这些伟大的乡绅,就没有伟大的李庄,他们是:罗南陔、 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李清泉、罗伯希…..</p><p class="ql-block"> 同济6次迁校,辗转9省及越南,越过万水千山,忍受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行程11000多公里,沿途还继续招生教学。1941年初,同济终于落脚李庄,为师生提供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教学时光,为抗战输送了大批人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庄的九宫十八庙成了同济师生的教学生活场所,</span>祖师殿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校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李庄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医学专家,并先后建立起生理馆、解剖馆、病理馆、药物馆、细菌学馆、公共卫生研究馆和生物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李庄为同济打开了大门,同济也同时为李庄百姓解除了长期困扰当地百姓的"痹症”,使百姓免受病痛折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庄东嶽庙成为了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校址。</p> <p class="ql-block">  同济在李庄时期,工学院规模继续扩大,教学、科研、技术发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培养了1300多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  《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就是1944年考进迁入李庄的同济大学电机工程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工学院的师生还用他们所学服务李庄,改善李庄人民的生活条件,李庄百姓用上电灯比县城早了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1946年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抗战胜利后对日审判、战争索赔及国家一系列的法制建设,同济大学获教育部批准在工学院内创办法学院,开始培养法学人才。</p> <p class="ql-block">  虽然环境艰苦,同济的学生依然认真听课如饥似渴地学习。</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除学习外,还为李庄百姓表演话剧,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投笔从戎,参军报国。同济全校2423人,有师生近700人报名,实际从军人数364人,报名和参军总数列全国高校第一。</p> <p class="ql-block">  战乱之时,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北平故宫博物院陆续将国宝文物分南路、中路、北路向西迁移。国宝文物在战火中历经艰险,辗转数千公里运至后方各地。</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底,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随行3000箱文物抵达李庄。</p><p class="ql-block"> 李庄张家宗族祠堂建于清道光19年(1839年),是李庄最大的宗族祠堂,每年要举办春秋祭祀。张氏家族把宗族祠堂腾出来给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这里成为了中央筹备处办公地和文物库房,守护文物的军人和部分员工也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史语所考古组组长,在殷墟15次发掘工作中参与了10次发掘工作的李济,1939年夏,由于战乱医疗条件差,他14岁的二女儿患病在昆明病故。1942年春,他在李庄读中学的17岁大女儿又不幸染上伤寒离世,这痛彻心扉的悲苦,怎不令人潸然。</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国破家亡的悽惨状态之下,运抵李庄的3000箱国宝文物,在中央博物院这些肩负使命的全体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避免了战争的摧毁,无一箱遗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一大批学者和大师,在短暂的安宁环境中,与其他学术机构广泛合作,组织科学考察,搜集动植物标本,潜心投入学术研究,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继续向前延伸。</p> <p class="ql-block">  再现当年文物运输的艰难过程。</p> <p class="ql-block">  1942年一1945年,中央博物院在李庄期间,先后举办了史前石器、青铜器、贵州苗族衣饰、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化、十三种汉代车制、中国历代建筑图像、古代铜镜等展览。让李庄百姓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李庄栗峰山庄。</p> <p class="ql-block">史语所李庄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我最感慨的就是董作宾先生从事甲骨文研究。他就从事的甲骨文研究及实地发掘近二十年所投入的心血结晶,从1943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日夜不休点着油灯亲笔书写楷书70万字,历时二十个月而成书《殷历谱》。《殷历谱》在李庄成稿后,董作宾先生专门复印一份寄往时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请其指教。陈寅恪先生盛赞此书:抗战八年,学术界著作当以尊著为第一部书,绝无疑义也。</p> <p class="ql-block">  1940年营造学社因依靠史语所的图书资料,也随史语所迁往李庄。</p> <p class="ql-block">  中国营造学社从1930年成立至1945年结束,前后达15年。调查了2783处古建筑,测绘了重要古建筑群206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著名建筑学家,在极艰苦的环境下,将毕生心血投入到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中,为中国建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自离开北平南下,辗转近万里逃难,梁家几乎把全部"细软"都丢光了,战前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同人调查古建筑的原始资料一一一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记录等,却被紧紧带在身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一一一这是他们生命中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南方湿冷的气候,加上艰苦的环境,严重的营养不良,林徽因到李庄就肺病复发了。</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的颈椎灰质化病也再度发作,常常被折磨得抬不起头来,他只好在画板上放一个小花瓶撑住下巴,以便继续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重压下,林徽因只要身体稍感舒适,就半躺半坐地在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为书稿做种种补充、修改、润色工作。终于,梁思成、林徽因及同仁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经典著作。</p> <p class="ql-block">  李庄偏安一隅,不足3000人口的李庄举全镇之力,滋养了十余家文化教育机构及万余学子。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童第周、梁思成等等大师曾经在此工作生活了6年,他们是一代有使命感的中国文化的脊梁!他们是永远的大师!他们不该被岁月的尘土遮蔽。</p> <p class="ql-block">  如果喜欢古镇那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妨去席子巷的"李庄古镇书屋"坐坐,听听左先生聊聊那段峥嵘岁月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李庄除这些抗战遗址,还保留有清朝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被梁思成誉为古镇四绝之一的旋螺殿(因维修暂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  被梁思成誉为古镇四绝之二的百鹤窗,在张氏祠堂内,用上等楠木共50扇窗,刻有不同形态栩栩如生的100只仙鹤,可惜现在只余有24扇窗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被梁思成誉为古镇四绝之三的奎星阁,梁思成评价为长江二千多公里江岸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痛惜,1968年惨遭拆毁,现为1998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被梁思成誉为古镇四绝之四的九龙碑,存放于慧光寺内,很遗憾因寺院不开门,未能目睹尊容。</span></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李庄的小巷里,不经意就会触摸到一百多年前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留芬饭店抗战时曾是李庄著名饭店,时为内迁文化人打牙祭的绝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夜色中的古镇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  到李庄一定要品尝李庄的"三白",白酒、白肉,白糕。</p> <p class="ql-block">  大块的水煮坐敦肉,被片得薄如纸片,蘸上调料放入口中,极美味😀,那酒入口醇香,白糕软糯香甜。</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白肉成了非常受大家喜爱的一道美食。</p> <p class="ql-block">  赶集天,茶馆就成了老头们亲朋相聚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橘红也是一大特色哦,将橘子刮去表皮,清除橘籽,用清水浸泡几天,用糖腌制数天便可食用,有止咳化痰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黄粑也很好吃哟。</p> <p class="ql-block">  歇歇脚,品一杯香茶,那苦中带甘的香茶会令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