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普网拥军频道外联部副主任李法明到山东江苏省参观考察红色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网讯(《作家报》记者李法明 陈秀珍 特约通讯员郭洁 朱艳连报道)2021年3月4日上午,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国普网拥军频道外联部副主任,国际华文传播权威媒体《作家报》社经管部主任、首席记者李法明到山东省金乡县鸡黍镇在朱楼村党支部书记朱保忠、公益人士朱艳连、刘宗玲的陪同下,参观了鲁西南工会旧址修缮建设场景和村景村貌,之后,到江苏省徐州市首羡镇张后屯村实地观摩了该村的红色文化建设旅游教育景点,与村支部书记张道省进行了友好交流和探讨。</p><p class="ql-block">为适应抗日战争的新形势,1937年11月上旬,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建立中共鲁西南工作委员会(地级),以便统一领导金乡、单县、济宁等地的党组织。工委由三人组成,白子明任书记,江明、孙衷文任委员。工委设在金乡县城南耿楼村。后移至单县张寨村,在金(乡)、单(县)地区积极开展党的工作。鲁西南工委认真贯彻中共北方局“脱下长衫,拿起武器”、“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号召,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和发动群众,团结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鲁西南工委因斗争形势需要和区划变更调整,经数易其名后改称湖西地委。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成立中共鲁西南工委,地点设在鸡黍镇耿楼村。由白子明(白学光)任书记,孙衷文、江明为委员,领导济宁、鱼台、单县、成武、曹县、定陶、郓城、菏泽、巨野等县中共党的工作。工委成立以来,宣传组织群众,组建抗日自卫团,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各界人士,共同抗日救国。为真实反映党的革命活动,重温革命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11年6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正式重建鲁西南工委遗址,恢复其原貌</p><p class="ql-block">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31.75平方米,建设过程中,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本着“复旧如旧”的原则,尊重历史原貌,在工程规划、建筑样式、建设用料等方面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程建成后将充分发挥其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的作用,把革命精神化为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张后屯村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地处于苏鲁两省交界的丰县首羡镇,系丰县的古村落之一,与山东省金乡县、鱼台县相临。该村历史悠久,始于明初,据张氏族谱记载:张后屯张氏一支原籍安徽凤阳定远,元末明初,张氏始祖随朱元璋起兵,屡建战功,封世袭千户于徐州西北一带,张氏族人荫祖宗之功迁居于此名张屯;村中耕地面积3000余亩,经济农作物洋葱、大蒜、辣椒种植率在90%以上,崇德尚义,民风淳朴。</p><p class="ql-block">张后屯村曾是江苏省委实施湖西片区扶贫开发重点镇,也是丰县湖西革命老区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在抗战时期曾是丰县县委主要办公地,是远近闻名的抗战村、革命区,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境内有湖西秘密交通线和崔庄战斗、王堂战斗、李药铺地道战、县委旧址、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一大批红色资源。因当地群众积极踊跃参军支前,掩护革命干部,养育军烈子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使张后屯村享有“湖西小延安,红色张后屯”的美誉。</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在湖西“肃托”事件中,丰县各级党组织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39年11月,苏鲁豫区党委重组中共丰县县委。1940年6月,县委在丰县北部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根据地,开展进行抗日武装斗争。1940年8月,苏鲁豫区党委决定在丰县南北分别建立中共丰南县工委和丰北(丰县)县委,在1940年至1945期间,首羡镇张后屯村一直是县委的办公地之一。1940年6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执行“排共、反共”政策,国共从此分裂。为培养抗日救国人才,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张后屯村办起并成立了丰县抗日流动高级小学,1943年,张后屯小学被命名为“丰县抗日实验小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学生以膝当桌,以木做笔,幕天席地,力学笃行,不仅学习强、纪律好,而且也是一支很好的宣传队。他们活动的范围东至顺堤区的杨庙、大圣集,西至丰单边境的皇亲府一带,宣传的抗日救国。</p><p class="ql-block"> 在1940年8月,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苏鲁豫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丰北委员会,驻地就设在当时张后屯村吴正运家的东屋里。丰县县委葛步海同志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两度任丰县县委书记,在他任职期间,他在张后屯一带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带头开展抗日反顽斗争。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直到抗战结束,张后屯村民也不知道这里曾是中共县委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湖西地区发生的大小战事数百件,其中发生在首羡镇的崔庄战斗是八路军115师苏鲁豫支队湖西抗战打响的第一枪。八路军勇敢善战,且纪律严明,队伍发展迅速,来时千余人,18个月后调防陇海路以南时已达8000余人。</p><p class="ql-block">1942年8月初,刘少奇同志经微山湖过湖西根据地去延安,在丰县停留,还接见了时任丰县县委书记葛步海,对湖西地区作了“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等重要指示。1943年8月,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湖西县区地方武装配合下,取得入鲁战役的胜利。为便于开展斗争,中共冀鲁豫六地委决定把丰县与鱼台县结合部的8个区合并为丰鱼县,建立县委与抗日民主政府,张后屯村也是他们开展活动的主要战地之一。1944年7月微山湖区东进讨顽战役取得胜利,8月撤消丰鱼县,恢复丰、鱼两县建制。 </p><p class="ql-block">1945年7月,张后屯村首次获得解放,丰县全境获得第一次解放,党领导丰县人民开展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1946年8月,国民党政府军与其地方武装进犯丰县地区。县委书记葛步海、县长陈正立率小股武装活动在边镜一带,坚持游击斗争。1946年底至1947年初,丰县县委不断派武工队插回,消灭了大量的敌人。1948年11月7日,冀鲁豫三军分区主力与丰县县大队攻占丰城,10月丰县全境解放,张后屯村也相应获得解放。</p><p class="ql-block"> 红色文化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其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能够促进城乡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主角张后屯村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用党员队伍撬动乡村振兴“支点”,用富民产业引燃乡村振兴“火种”,既提升了美丽乡村的颜值,又丰富了强村富民的内涵,谱写出新时代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张后屯村是江苏著名的革命老区,秉承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为建设美好乡村而奋斗,在当地党委和驻村扶贫党员的引领下,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结合,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塑造,充分展示光辉历史、传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将红色文化融于乡村振兴中,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致富。走在张后屯村中心路上,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座座极具红色文化特色的房屋,它们整齐的排列在路两旁,墙上的壁画与建造的雕塑都生动的展现着那些红色记忆,村规民约等内容也同样以那样的形式呈现,走一步看一步,舍不得错过便是我们当时最真挚的感受。 </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张后屯村紧跟党中央关于湖西片区扶贫开发的步伐,抓住乡村振兴重大机遇,以建设和开发红色文化景点为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红色旅游成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首选。</p><p class="ql-block"> 张后屯村以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为突破口,突出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加强了对红色遗迹等建筑、设施的合理修缮、开发和保护利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同时实施“红色教育基地提升工程”,大力运用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新时代价值,逐步形成极具特色的乡村品牌。</p><p class="ql-block">张后屯村村支书张道省表示:“张后屯村作为丰县湖西革命老区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我们一定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它发展壮大。近年来,陆续在红色文化景点方面投资3000多万元来还原那些过去的历史风貌,并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增添兼具时代特征和红色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p><p class="ql-block">张后屯村的一步一步建设与发展每一个村民都有目共睹,乡村特色建设的美名亦流传远扬,这也成功让张后屯村入选首批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湖西小延安,红色张后屯”的美誉广为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