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兴县人和临县人

文曲星

<p class="ql-block"> 2021-03-08</p> <p class="ql-block">  有人总结提炼出吕梁市十三县(市、区)每个地方的人的特性。其中:兴县人性格实在,没有过多虚伪的修饰成分。对人自然而随和,办事诚信而踏实,外表温和善良,内藏一身傲骨。靠本事吃饭、靠能力混事、靠诚信立身。但不愿惹事,羞于外露也是其性格缺陷。兴县人最怕丢人败兴,最要脸皮,谁见过在外地讨吃要饭的兴县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可谓是兴县人的性格写照。</p><p class="ql-block"> 《兴县县志》载“其民朴直而勤俭,士闭户自守,耻于谒,农夫力穑,崇岭峻阪,无不耕植,工无奇技淫巧,地僻不通舟车,无富商大贾,梭布粟麦,列肆负贩,是以俗不奢靡,事节俭,务盖藏,不为奇衺绮丽之服”;“县川地区性温和,爱论理;南川地僻,人多不善言辞,易激动;西川地少人多,素多争执,人也显得多知善谋”。</p><p class="ql-block"> 兴县人的显著特征是热情好客、好吃、节俭、有储粮备荒的习惯;团结、固执、保守、恋土。</p><p class="ql-block"> 临县人的显著特征是吃苦、勤俭、朴直、强悍、团结、重利、算计。</p><p class="ql-block"> 临县地少人稠,外出打工者数十万人。临县人均能吃苦,生活治家俭朴,饮食、衣着节俭。有储粮备荒的习惯。乡人团结互助,重友情,邻里多来往。“临县家,黑豆茬”,外人称临县人是“黑豆茬”。临县普遍种黑豆,因耐寒抗旱,适应性强,只要在山坡上种下,总能旱涝保收。黑豆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种过黑豆的地换茬不好再种其它作物,因为土地肥力被抽瘦。割掉黑豆后留下的茬子很硬,又易扎人。这种形象比拟说明临县人生命力强,恶劣的环境也能生存。</p><p class="ql-block"> 临县人聪明,喜欢挑战,叛逆心理较重,张扬不羁而难以管束。临县秧歌就是对临县文化的真实演绎。</p><p class="ql-block"> 兴县人常说“天上紫薇星,地哈临县人”。实质上是对临县人聪明程度的内心赞服。</p><p class="ql-block"> 临县女人吃苦耐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离婚的和不安分守己的女人很少,因此临县人的婚姻普遍比较稳固。临县人好于漂泊,好于闯荡。临县人聪明,临县人有点吝啬,但会持家。 </p><p class="ql-block"> 《临县县志》载 “其民悍而不奸,感而易从”;“崇山四塞,故其民朴直,勤俭,囿于简陋”。“士习于拘,恪守师承,少知进取”。“以俗戒奢靡,务节俭,谨盖藏,有为奇衺绮丽之服者,必指而笑之。”</p> <p class="ql-block">  兴县、临县地缘毗邻,人缘相亲,渊源深厚,经济相融。气候类型、人文地理、方言土语、风土人情、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相同相近。出门在外,互称老乡,互帮互助,互通婚姻,历史渊源根基深厚。如都位于晋西北吕梁山区黄河之滨,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均属黄土高原地貌,自然环境恶劣,沟壑纵横,山贫土瘠,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缺少资源;都属吕梁山上革命老区和国家级深度贫困县。</p><p class="ql-block"> 兴县地盘最大(全省国土面积最大县,3168平方公里),临县人囗众多(全省第二大人口县)。客观地讲,兴县生活条件稍优于临县。临县人多地少,<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口近70万,是兴县人囗的两倍多。较</span>兴县而言,资源匮乏,自然灾害多,经济产业少,生存环境更为艰难。为了谋生,历史上临县人就迫不得已走南闯北,学手艺,练技能,四处闯荡谋生,浪迹他乡;若遇灾荒年份,讨吃要饭的人也不少(历史上曾是有名的“讨吃县”)。为了谋生,临县人学会很多生存发展技能。诸如从打饼子炼摊起家(临县人制作的锄片饼子,焦黄香酥,就是临县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自古就有木匠、石匠、瓦匠、铁匠、泥匠、炉匠、篾匠、毡匠、油漆匠等多种手艺人。临县人心灵、手巧、嘴甜,性乖,干活舍得出力,做工认真细致,民间手工艺人特别多,男女老少搭配,全家一齐上阵,深受老东家的认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临县匠人好手艺",这是兴县人对临县人的共识。兴县人爱调侃临县人:“临县脑(读2声)啃羊脑”(意指临县人尖细)。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贫困时期,临县人凭着精炼手艺和吃苦精神,结伙而行,行走各地,云游四方。碹窑盖房、</span>泥窑刮墙、弹棉擀毡、打铁补锅、谯猪骟牛、搓麻捻线、纺纱织布、编箩织筐、裁缝补鞋、测字算命、行医打卦、耍猴卖艺、鼓手班子、说唱道情、盲人说书,倒贩牺畜、肩挑货郎走村穿巷、揽工打短混顿饱饭……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他们深入到兴县(波及全省各地)各个乡村,赚取着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他们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粗活细作,手艺精巧,或师徒结伴,或夫妻合作,或爷孙上阵,苦活累活脏活全然不顾,深受当地百姓的认可和亲睐。当时,有一段顺口溜说得很形象很贴切:</p><p class="ql-block">红旗公社红旗县,临县的婆姨跑兴县;不为兴县找老汉,为吃兴县的好炒面。</p><p class="ql-block"> 我家和我们周边十里八乡邻村里至今保留的大部分窑洞、门窗、农(铁)具、毛毡、箩筐、簸箕等物品,都是临县匠人修建和打制的。</p> <p class="ql-block">  相比而言,兴县人在吃苦耐劳、精打细算方面就稍逊于临县人。</p><p class="ql-block"> 兴县人性急性直,宽容厚道,能吃苦耐劳,但不拘泥小节,喜单打独斗;为人处事豪爽粗犷,直来直去,不善拐弯抹角;不斤斤计较,不圆润细滑,较为固执,做事有虎头蛇尾之状,易遭工于心计之人算计,易于吃亏上当,功亏一篑。</p><p class="ql-block"> 兴县人眼高手低,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有时看不起赚取小钱、积累财富。临县人则不然,他们看得起赚取小钱。在他们眼里,只要有活干,不歇脚,能赚钱就干。凡事从赚小钱做起,蝇头小利也不嫌,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土成山。</p><p class="ql-block"> 过去有一则笑话:一兴县人和一临县人结伴外出,到地后天色已黑。兴县人说,咱累饿一天了,先吃饭吧,可临县人说,咱还是先去找个店住下吧,住店后咱再出来吃饭。两种思维,两种结果。临县人想的周全,先登记住店再岀来吃饭,两全齐美;若先吃完饭后去住店,就存在着店满住不下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在吃的方面,兴县人较讲究,舍得吃喝,舍得花销;💰临县人则因生活条件所限,在“吃"上非常节俭,常年四季两顿饭,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克勤克俭,粗粮细作,待客简洁,处处打简。</p><p class="ql-block"> 在住和穿的方面,临县人比兴县人讲究。兴县人粗糙简洁,穿戴上不细讲究,能说得过去即可;临县人在“住"上较细泛,即使住的狭小仄逼,也总会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打理得整洁有序。尤其是临县女人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省吃俭用,相夫教子,会过日子。在穿戴方面喜欢打扮漂亮,“一吃饭,三打扮"。里里外外穿着打扮整洁干净,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印象,形象面子工程做得好。</p> <p class="ql-block">  临县人除有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和传统美德外,还善于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合伙经营,抱团取暖,相互提携,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共赢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官场上,临县籍人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才辈出,大小官员众多。太原人有句话:“临县是出干部的地方”。意为临县籍从政官员多,也意味为临县人能团结协作,相互提携、相互关照,共同上进。</p><p class="ql-block"> 在商场上,临县人经商历史悠久,薪火相传。他们工于算计,勤于经营,有极强的商业头脑,碛口古渡便是其商业文化的典型缩影。改开后,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滚滚大潮,临县人更是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他们靠着国家发展和搞活经济,富国强民的各种有利政策,抢抓机遇,凭着智慧与胆识、勤劳和汗水,敢打敢闯敢拼;他们从零做起,白手起家,大处着想,小处着眼,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在省内外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各个产业都抢占一席之地;他们凭着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博大勇气,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顽强作风,逐步打拚出一片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崭露头角,独占鳌头,不断地改变着自身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实现着人生自我价值。曾有人调侃:凡是有海水出没的地方,都能见到临县人。比如,在省内外每一座城市,每个行业,每个部门,甚而每条街巷都能听到操着方言土语的临县人。 </p><p class="ql-block"> 他们干个体,开公司,股份合作,承包租赁,联营合伙,利用多种不同经营方式,吃苦耐劳,苦心经营,不断扩大生产,拓展产业,积累着资金、财富和人脉。涉足煤炭行业、房地产、工程建筑承包、运输出租,服装买卖、餐饮饭店,茶庄旅店、抵押典当,烟酒副食、医药卫生、家政服务、瓜果蔬菜,小吃摊点、沿街穿巷,都遍布有临县人的足迹和席地,甚而操控着某一行业和地盘,因而也催生出各种类型不同身份的大小老板。有的人远离家乡,立足大中城市站稳脚跟;有的人引领着全家(村)人发家致富,摆脱贫穷;有的人发展成为商业巨头,领军(称雄)一方,带领着众多亲友们共同发家致富。这正是:</p><p class="ql-block">天南地北临县人,十万大军闯省城;</p><p class="ql-block">吃苦耐劳洒汗水,勤劳致富急先锋。</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不断深入到全国城乡各地。“十万大军闯天下,天南海北临县人"。临县是劳动人口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到百分之三十,毫不夸张地讲,临县人几乎遍布了山西每一座城市,有些能力优越者,更是远赴国外谋生,胆识与智谋集一身的临县人,不得不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那么,临县人为何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呢?首先,地理原因占据首位,在上世纪90年代,有几位官员在临县考察时,看到临县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说道:“这里就根本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啊!”但就是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养育出数十万临县儿女,也正是在如此艰苦的坏境下,临县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p><p class="ql-block"> 如今,临县人聚居省城太原最多。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均有临县人经商的足迹。在太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太原是临县最大的一个镇”,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许多临县人外出打工的首选地就是太原,而且临县人素来精明,知道单枪匹马无法站稳脚跟,便拉上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闯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太原临县镇”的人口规模!</p><p class="ql-block"> 随着众多临县人涌入太原,矛盾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在太原,几个人在一起聊天,能就着“临县人”的话题聊个热火朝天,什么“老奸巨猾、投机取巧、瞎侃乱撇、勾心斗角、嘴碎心坏 ”等贬义词都成了临县人的专属了!在这种地域歧视之下,许多临县人都开始自我怀疑,当有人问起他们,你是不是临县人时,他们总是在羞愧和无奈声中辩解道:“其实临县还是好人多,我不是你说的那种“临县人”。</p><p class="ql-block"> 如此被地域歧视的临县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一、人多地少,被迫外出谋生,成大事不拘小节,各种手段使尽;若不到万不得已,谁乐意背井离乡,由于临县人多地少,底子薄,贫穷就在所难免,当地基本没什么经济产业,就连日常生计都难以维持,在这艰苦环境下,迫使许多临县人外出谋生,在初入社会时,很多人没有生存技能,不愿意吃苦受罪,就开始动歪脑筋,于是各种不入流的手段就出来了,诸如“白天打饼子,晚上偷车子",无形中造成临县人“素质低下”的坏印象!</p><p class="ql-block"> 二、肯吃苦受罪、不怕艰难险阻,生存能力极强,压迫同行的生存就业空间;为了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临县人别无选择,只有吃苦出力;本地人不愿意干的活,临县人愿意干;本地人干不了的活,临县人愿意干;本地人看不上的活,临县人愿意干……就这样,活干的多了,临县人就慢慢的生存下来了,但同时也压迫了同行,抢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饭碗,这也就是许多人不喜欢临县人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三、人不狠站不稳,团结一心,让外人难以抗衡。临县人比较团结,这是山西人们对临县人的普遍评价,由于临县人在太原的比较多,互相走动也多,也相对来说比较团结,这让很多想欺负外地人的地痞流氓无从下手,甚至是看不起临县的太原本地人也不敢惹,所以在这些人眼里,临县人也不是什么好人了!</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不只是临县,中国许多地区都存在严重的地域歧视,黑的最厉害的非河南莫属,“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是总教练”这种顺口溜就是为河南人创作的,除此之外,还有安徽出乞丐、广西出传销、山东出响马等带有歧视性的调侃。为什么会时有这种现场出现呢?归其原因,是因为媒体时常对某个地区犯罪案件的报道,在潜移默化间,形成我们对这个地区最直观的心理判断,并随着众人的口耳相传,就会轻易把这个群体贴上坏、恶等印象不好的标签,这就是地域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好在如今随着四面八方的地域特征都在不断融合,民众的教育素质水平在显著提升,将来像歧视临县人这种现状也会不断在减少!</p> <p class="ql-block">  临县红枣自古有名,随着市场化运作,他们将红枣这一主打产业日益做大做强,做到了极致。临县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等。</p><p class="ql-block"> 相对而言,<span style="font-size:18px;">兴县煤、铝、镁、铁、石英矿、煤层气等各种资源储量大。近年来凭着优质、丰厚的矿产资源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工农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强于临县。</span> </p><p class="ql-block"> 临县、兴县又同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大县,是吕梁山区扶贫主攻战场,也是全国、全省重点扶贫县。多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决心和力气,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实施了各种精准扶贫、脱贫对策与方略,各级领导都给予了无限的关怀、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兴、临二县犹如一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客观地讲,贫穷和落后拖缓了共和国经济发展的后腿。两县的父母官员们承蒙各级政府的“恩赐"、关怀和厚爱,牢记嘱托,不忘初心,不负重望,知难而进,负重赶超,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力求早日摆脱贫困。</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帮扶和关怀下,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的脱贫攻坚战,兴县,临县同时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战完胜,终于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伟大的人民战争,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兴县人和临县人由于历史秉赋、自然特征、人文环境、生活习惯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铸就和锻造了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迥异的风格和特点,各有千秋,各有特点,各具特色。如同绽放在吕梁山上两株奇异的花朵,百态千姿,璀璨夺目,展现着不同的绰约风姿和形态,绽放着炫丽耀眼的异彩和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兴、临二县在革命战争年代,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两县革命老区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奋起直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做出了很多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笔者认为,两县人民应根据自身不同特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至于每个地域的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亦在所难免,有很多是历史社会原因和客观条件所致,不足为奇,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辨证区别对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值得赞赏的是, 临县人那种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优良传统和顽强作风将会激励和鼓舞后生晚辈,世代传承,永续不断,发扬光大。他们虽不及温州人和江浙人那种敢为天下先、敢吃第一只螃蟹的精明和超前理念(也算得上北方地区的“温州人"),但他们那种不辞劳苦,敢于拼博,善于谋略,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临县精神”将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也必将激励着后生晚辈搏击市场,勇立潮头,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澎湃洪流中大展身手,绽放异彩!像滔滔黄河,奔流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临县地貌一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兴县地貌一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