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  1,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p><p class="ql-block"> 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各为“德昂族″。</p><p class="ql-block">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地的关系。清代以前,有关记载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和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区,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诏、大理国,德昂族先民还在宋朝后期建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即“金齿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濮人″汉代属永昌郡,唐宋至元明时期,德昂族先民“茫施蛮"活动于澜沧江两岸。元代属潞西地区“茫施路军民总管府″管辖。</p> <p class="ql-block">  2,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新兴的茫施傣族土司逐渐控制了今德宏州潞西、盈江一带的德昂族地区。到了清嘉庆年间,傣族土司采取极端蛮横的手段强占了德昂人的许多田地。清嘉庆十九年,德昂族人塔岗瓦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武装。他们提出了“官家不公平,杀死官家解不平"的口号,声称“不把土司杀得七零八落决不收兵″。</p><p class="ql-block"> 不久,塔岗瓦就指挥起义军攻破了茫施土司衙门。土司放过法狼狈不堪地逃住永昌府向清军求援。起义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土司武装。紧接着,他们又挫败了梁河傣族土司和西山景颇山官武装的多次进攻,从而牢牢控制住了茫施坝区。但塔岗瓦和德昂族人民一直对清朝地方政权抱有幻想,他们希望清朝官吏能出面主持公道,严惩傣族土司。这种心理为傣族土司的反扑提供了机会。时间不长,各地傣族土司武装,景颇山官武装和汉族地主武装就联手向起义军发动猛烈的围攻。塔岗瓦带领起义军将士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力量悬殊太大,起义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半年多后,这一场正义的民族起义烈火最终被扑灭。但这次斗争圾大的削弱了茫施土司的统治,德昂族在反抗封建统治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3,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p><p class="ql-block">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国与缅甸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三个地州九个县市。缅甸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p><p class="ql-block">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居中国境内,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p> <p class="ql-block">  4,1956年,根据德昂族人口少、居住分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釆取了不同的方针。对德昂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保山、临沧地区及德宏州坝区的德昂族,因过去直接隶属于傣族土司。其政治经济结构与傣族相同,因此和傣族一样,实行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取消封建领主地主所有制,把田地分给德昂族农民,使他们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不久在这些地区又实现了农业合作化。</p><p class="ql-block"> 德宏州半山区和畹町镇的德昂族,受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山官的统治;同时这一地区荒地可以自由开垦,土地并不缺乏,因而改革和景颇族地区一样。实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即在党的领导下,认真依靠贫苦农民,团结一切劳动人民,团结和改造一切与群众有联系的民族头人,在国家大大扶持下,通过互助合作,大力发展生产,以及加強与生产有关的经济文化工作,逐步消灭阶级和原始落后因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 1987年12月,在潞西市三台山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单一德昂族民族乡。1988年3月,在临沧地区的耿马县,有由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联合建立的军赛民族乡。</p> <p class="ql-block">  5,德昂族的建筑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镇康地区是由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屋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边为各家庭的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这样的竹楼较大,有的占地四百多平米,不过大竹楼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p><p class="ql-block">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具有对称、和谐、严谨、庄严的美学特征。比较典型,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p><p class="ql-block"> 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诸葛亮离开的时候,便将自巳的帽子留铪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十八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三十三天的时候,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他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p> <p class="ql-block">  6,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纽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p><p class="ql-block">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在箍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其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时,男人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腰箍演变成装饰品,成了美的标志,爱情的信物。</p> <p class="ql-block">  7,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p><p class="ql-block">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钱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凉解。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也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p> <p class="ql-block">  8,德昂族青年在婚姻缔结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做父母的也比较尊重儿女的心愿。依照德昂族的风俗习惯,德昂族男女青年的爱情关系一旦成熟,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届时,女方家也要请一媒人做陪。提亲时,男方家的媒人提一台芭蕉、一包茶叶、两条咸鱼给女方父母做见面礼。若女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男方还要提同样的礼物送给女方村寨的族长、长者、以取得族长、长者们的同意。</p><p class="ql-block"> 而且,德昂族的聘礼也都是一些象征性的礼品。接新娘的人们背萝里装有两斤草烟、四碗大米、还有媒人带的八元钱,六元给爹娘,两元给内亲,哪怕人再多,分得几分几角只是个意思而己。不能再向男方家索要,这样的聘礼可能是最少的了,办完聘礼方可迎亲;新郎选定歌手,带着鼓乐在伴郎、媒人的陪同下去迎接新娘。在进入新娘村落时,要鸣枪数响,表示迎亲人己到。新娘开始梳妆打扮和做好离别的准备工作。新娘家还要设宴招待来宾和接亲队伍;村寨中的姑娘小伙将蜂拥而至,这时的新娘家鼓乐齐鸣,歌声阵阵,整个村寨都在沸腾!</p> <p class="ql-block">  9,新娘梳洗打扮完毕离娘家时,由舅父、舅母及本寨内末婚青年送行。并将女方家长陪送的衣服、锄头、镰刀、等嫁妆,以及新娘赠送公婆的衣物等带往男家。</p><p class="ql-block"> 新娘到达新郎家,在登梯上竹楼时,双脚一定要踏在事先放畳在楼梯下面的石头上,表示他们的婚姻象盘石一样坚固长久。新娘上楼时,婆婆要给她洒谷花,撒花仪式过后,新娘步上晒台,跟在婆婆后面进入自已的新房。</p><p class="ql-block"> 婚礼是由寨子里最有文化的先生,“安长″来主持,就在自家堂屋的火塘边上。安长念涌经文,并祈求佛祖赐给幸福,祝一对新人百年偕老。婚礼千毕,开始宴客;同时新娘分别拜见男方家的长辈亲戚,赠送糯米粑粑及平时织成缀有红、绿、黄等色的绒球、小布袋等礼物。长者受拜后,要还礼,一般情况下,根据远近亲疏来决定礼金的多少。</p><p class="ql-block"> 晚上,村寨里的青年男女就聚集于新郎家的厢房里唱歌跳舞,往往要“闹”鸡鸣为止。次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送去男家赠送女方父母、兄弟、姐妹的衣物等。如娘家住的较近可当日返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德昂族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p><p class="ql-block">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这天,德昂族群众,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已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头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对应农历六月中旬,为期三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亊农业生产劳动。即关起爱情、婚姻之门,节日期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男娶女嫁。</p><p class="ql-block"> 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是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也就是关门节的最后一天,德昂村寨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粮食丰收,少男、少女烧香礼佛,感谢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p><p class="ql-block"> 做摆,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择日举行。是德昂族人一次大型的礼佛活动。</p><p class="ql-block"> 烧白柴,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节日之前,派人上山砍来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架在村寨附近,从寺庙里请来佛像到白柴堆旁,点燃白柴,大家围坐火堆,听僧侣们诵经祈祷,愿佛保佑德皍族人民吉祥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