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的前世今生

石关口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即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而最初提出四大发明理念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却感叹还少了一样——算盘。所谓算盘,其实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单方便的计算工具,它是从筹算法发展而来的,原用意是指用竹签或者木签作为算筹,再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计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感觉到用这些工具进行计算不方便,于是就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它又被称为“最古老的计算机”。</p> <p class="ql-block">算盘这一发明带有着中国人的文化智慧,它可以计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还可以计算土地面积和器具的大小,最重要的是还能够算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人的生活需求。即便在今天,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算盘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世界的赞誉,即使身处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你也可以从中发现算盘文化,而且还有一些地方将它作为财富的象征,每当他们搬到新家或庆祝节日之时,都会将其摆放、供奉,以求财源滚滚。此外,人们在长时间使用算盘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总结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计算口诀,我们把这些通过算盘计算的方法,称之为珠算,珠算又叫珠心算,主要针对于4至13岁的儿童。</p> <p class="ql-block">目前,全世界约有300多万名中小学生都在参加珠心算的学习,2002年10月28日,“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的成立,也标志着珠算心算事业新发展阶段的开始,在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的沉淀后,古老的算盘已经逐渐恢复了生机。终于,在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在中国珠算申请非遗的道路上,被大众称为“珠算大师”的数学家、发明家程大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编写的《算法统宗》为我们带了极大的影响。程大位(1533~1606,明代商人、珠算发明家),出生在安徽黄山,父亲是位卖布的商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帮着父亲记账、算账,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古老的算法不但复杂而且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就自己寻求方法。刚好在那时,身边有很多珠算爱好者,他就一边经商一边询问,不惜重金购买了许多数学书籍。</p> 当时他就在思考,如果算法可以统一,人们也能掌握就好了,在他看来,数字的计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即使是外出购买大米和购买生活用油等小事也需要计算在内。因此,他决定要编著一本书,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学会“计算”。程大位在他40岁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带着他那一箱箱数学的书籍回到了家乡,潜心研读,终于在他60岁时,他编写出了一本《算法统宗》,可以说,这本书耗尽了他一生的努力。在这本书中,他统一了珠算方法,并重新对珠算的口诀进行了组织,这才有了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一上一”“二上二”和“三下五除二”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h3> 他耗尽毕生心血编著出来的这部珠算巨著,在中国算盘的普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程大位《算法统宗》之前,没有关于现代算盘算盘的完整叙述,它可谓是集成计算的鼻祖。后来,《算法统宗》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还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明朝来中国学习的日本人将这本书翻译成日文并将其带回了日本,更是开启了日本的第一个算盘之旅,日本人为了感激程大位,还将他称之为“算神”。据了解,每年8月8日,日本一些地方还会在民间举行纪念他的游行活动,足以说明这项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不能让算盘只留在历史文献的记录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继承。但是珠算技能的传承并不仅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只有静下心,发挥工匠的精神,坚持,勇敢,敢于创造,才能守住这一片净土。特别是在时代的变迁中,随着电子计算器的出现,很多人认为已经不需要算盘了,但事实上,算盘成为非遗的原因在于其具有深远的价值内涵,尤其体现在教育方面。<h3> 首先,学习珠算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受益,现在珠算很受父母和孩子的欢迎,珠算实际上就是算盘的产物,孩子们学习算盘和心算,可以培养数字感和计算能力。此外,这项技能还可以帮助孩子智力开发。例如,两只手一同拨珠,一方面在加快拨珠的速度的同时能够锻炼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的左右脑可以充分发育。再比如,练习珠算的时候,由于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孩子也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参与听取和观看学习。又比如,在珠算训练中,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报题速度、出题速度也会随之越来越快,这需要孩子的注意力特别集中,这种训练对孩子的保持专注力,培养注意力非常有帮助。<h3> 众所周知,童年是更注重于形象思维的时期,正因如此,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们更能快速的掌握算盘心算的要领,并且能够出现手拨珠算无法达到的效果。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睛,耳朵,嘴巴和大脑需要协调运作,活动的频率增加,更能够促进大脑发育。同时,算盘心算学习要求既准确又快速,迫使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效地增强了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实验中,发现一般儿童的集中时间为4分钟,而参与算盘计算的儿童为7分钟,有些甚至可达到35分钟或更长。而且在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大多参加过珠算学习的学生,都普遍比同龄的学生脑子反应快,而且都养成了快速记忆的习惯,对数字和符号有很强的敏感性。因此,他们的英语和需要背诵的文科学习相对容易,数理也尤其突出。不仅如此,参加珠心算实验的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还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在一份调查中表明,70%以上的珠心算学生不仅在学习方面,而且在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参与组织管理方面都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h3> <p class="ql-block">而且,其实人类长期使用计算机操作反而会形成对机器的依赖。从1966年,美国“新数学”运动就可以看出,当时老师给小朋友们每人发了一只计算器让大家进行计算,结果发现,他们的计算能力明显下降,后面连简单的口算都不会了。所以,还是不要过早地让孩子使用计算机。由于算盘心算的内在优势,目前,中国珠算协会也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大力鼓励世界各地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珠心算教育活动。看到珠算慢慢发展的模样,一路走来,点点滴滴,心中满是开心,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留已有的计算功能,更多的去挖掘其教育价值、文化价值,让珠算走出人们的记忆,更新人们的认知,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为社会带来新的活力。《孙子算经》《直指算法统宗》——程大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前期连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糖”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变迁】棉花的前世今生<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515812&amp;idx=3&amp;sn=14a8f05734a65025cf49e102203f1d40&amp;chksm=e96cae90de1b2786a0e676c1e5a41bfd370236db6d063170fbc9af59a38a1354da91a03ac873&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盐的前世今生</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515119&amp;idx=8&amp;sn=47f22cfa3efeb73ceb86ad9b30a79276&amp;chksm=e96cabdbde1b22cd2615f0040ddc68e68b3c0b6681fdb847e81c224dd16d40d2b168642d1b12&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趣说眼镜:古代人近视怎么办?一口气看完眼镜的前世今生!</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507491&amp;idx=8&amp;sn=f0ed241727bf1040aa461791cddafb02&amp;chksm=e96cce17de1b4701530767579df92845fb8f8fc8467dba5499cfbff8d8c740ec09b4b949da2d&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萝卜的前世今生</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507191&amp;idx=5&amp;sn=ed60d7fa36e4840847920b7dd3300e41&amp;chksm=e96cccc3de1b45d59c91590d5011c1785c6d4d6250b853b37c74e4885624ba67c6770fff09e2&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辣椒的前世今生</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504401&amp;idx=4&amp;sn=1bd055ad360c9390ac6ff8f2fb7d29ac&amp;chksm=e96cc225de1b4b33b77b46e6645de54c9200a7ee9f0e533492a9a21df71340fc821b69f9e629&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四千年来,扇子经历了怎样的进化</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516827&amp;idx=4&amp;sn=9c78ef404a6c9b76ba0bd2cbf93e7be0&amp;chksm=e96c92afde1b1bb96556c34c032f9e1e4a215a1f86973eb24df9d511eeb6ffa156904bdf50f1&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古代浇水工具的变迁</a><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502848&amp;idx=6&amp;sn=2bebdb2083aa475b5142c63ca4ce2b94&amp;chksm=e96cdc34de1b5522daa7747b173663ad91b53b821c1f80f1711623df65d1bf184cc722beae7c&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历代汉服演变文化史</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489449&amp;idx=7&amp;sn=8f182abda7ccc4cbb25a4d0059310124&amp;chksm=e96f079dde188e8be47ec574fe106cf5941baa7b698647c3bb7b768afd5b9618ed208a7488ad&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古代是如何住酒店“开房”的?</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487467&amp;idx=1&amp;sn=42d770f6d10996bbdf07560ef135e342&amp;chksm=e96f1fdfde1896c9b19876dbdad462060e17bd6541d9a240dffc8f06443cb108d8a49e0db84c&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历史变迁】70年婚礼变迁</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zM1Mzk0Nw==&amp;mid=2247486649&amp;idx=1&amp;sn=b5a19ca84dceec63d35690a7faa41408&amp;chksm=e96f1c8dde18959ba377c70714dfe813ed3911556f7bef1bfe1c37e80540bb0ae88bcb577ba0&amp;scene=21#wechat_redirect"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莘县概况】历史变迁</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nbsp; &nbsp; &nbsp; &nbsp;源:御史馆供 &nbsp; &nbsp; &nbsp; 稿:邵景强责任编辑:张伟忠</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kGGIZyG7KKza6baCmd2k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