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语言文字】 惊蛰之时,万物复苏

碑林语委

<p class="ql-block">  “语言传承经典,文字饱含真情。节气知人冷暖,风俗延续精神。”大家好,这里是碑林语委推送的教师好声音之“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十四节气”</span>,我是本期的主播丁朝阳,来自碑林区理工大附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点击播放聆听好声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入春已有些日子了。我们都知道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孰不知古人定下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相应的寓意。惊蛰也不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惊</span>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6日或7日,太阳运行到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明显回升变暖,渐有春雷萌动。它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惊蛰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p><p class="ql-block">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就是说惊蛰过后,已进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仲春时节了。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我国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可开始春耕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蛰习俗</p> <p class="ql-block">  除了吃梨和蒙鼓皮外,祭白虎、打小人也是惊蛰民间的习俗。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蛰诗词</p> <p class="ql-block">  译文:春天来了,万物一新,我在湖上泛舟,感慨自己年纪大了,小娃娃们可别笑话我是陈久之人。春雷萌动,风雨飘摇,惊蛰已经到来,宇宙就像天地初开的时候,别有一番新的气象。波光粼粼的江水上淹没了黑色的礁石,嫩黄柔软的柳丝摇摆,色淡如黄尘。我想上岸去亭子,却回身划起了船桨,笑着想不好好享受真是有愧这番美景。</p> <p class="ql-block">  在惊蛰节气之后,除了大自然中的万物初开,人们也纷纷开始农耕,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韦应物一起走进人们劳碌辛苦的田家生活:</p> <p class="ql-block">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p> <p class="ql-block">  “冷惊蛰,暖春分”。春天是个充满期待的季节,让我们在春天里,撒播下满怀的种子。跟虫儿一样也从冬冷的日子中苏醒。开始为新一年的”耕作“。本期的教师好声音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聆听,我们下期再见!</p> <p class="ql-block">撰稿:丁朝阳</p><p class="ql-block">审核:李为华</p><p class="ql-block">编辑:王 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惊蛰

春雷

节气

万物

启蛰

惊蛰节

初开

仲春

萌动

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