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琅琊古刹《琅琊寺》览胜

乐语

<p class="ql-block"> 凡读过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的人,无不被其描绘的琅琊山美景所倾倒“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琅琊山便是在安徽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 大多人都知琅琊山有著名古迹醉翁亭,却不知琅琊山还有一处著名古迹琅琊古寺。我2020年10月去琅琊寺游览,方知古寺具有的历史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琅琊古寺建于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唐代宗赐名为“宝应寺”,宋太祖赐名“敕赐琅琊山开化禅寺”,清朝后期皓清律师重建山寺赐名“敕赐琅琊山开化律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1916年达修律师重建山寺后,续传律宗至今,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p> <p class="ql-block"> 琅琊寺因醉翁亭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名气,掩盖了古刹的盛名。</p><p class="ql-block"> 琅琊古寺处在蜿蜒于山腰的500米琅琊古道的上方。你透过那枝叶茂盛、葱笼郁秀的古树,就可以看到一片楼台殿宇。</p><p class="ql-block"> 琅琊古寺依山傍林,建筑雄伟。飞檐翘角、斗拱交错、雕梁画栋、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寺内主建筑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琅琊寺其他建筑有无梁殿、明月观、念佛堂、祇园、天王殿、药师殿、千尊玉佛殿、等。还有自然名胜雪鴻洞、濯缨泉、石上松。加上许多唐碑、宋刻,古朴典雅、高低有致、层次分明、景色宜人构成了一幅优美雄壮瑰奇的山寺图。</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琅琊寺中的主要建筑,居寺之中央。殿高14米深15.3米,正殿五间,正中间略大,以合抱粗的栋木为柱,气势十分雄伟。</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的梁柱、檐口全部雕龙刻花,涂色抹彩,用工十分精细,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在大雄宝殿的后面,筑在半山腰,高于大雄宝殿。藏经楼高1.6米,深8.7米,专为收藏佛经之用。相传楼内曾有一部贝叶经。</p><p class="ql-block"> 其上有门楼,显得格外庄重森严。</p> <p class="ql-block"> 无梁殿:始建于东晋又名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因殿内全以砖石砌成,无一根梁,俗称“无梁殿”。建筑规制、风格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祇园:沿大雄宝殿西侧过一段厢廊,再拐弯向南便是祇园。全称“祇树给孤独园”或称“祇园精舍”是印度的佛教圣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给孤独者和祇陀太子购买了园地,建了精舍,释迦牟尼在此说法。因为精舍以两人的名字命名,后常以祇园称佛教圣地。内有轩、念佛堂、(悟经堂)观音阁(翠微阁),众多的珍惜植物。</p><p class="ql-block"> 亭后山崖上有众多石刻。其中“南无阿弥陀佛”“心即是佛”“南谯灵光”等大字石刻,字迹清晰苍劲有力,刻在悬崖之上,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明月池、明月桥、明月观,在大雄宝殿的前面,琅琊寺中央。三者构成了环境幽雅的小庭院。</p><p class="ql-block"> 山寺肃穆,池水清澈,景色宜人。尤其是夜晚,月初东山,月映池,池映月,月明池静,天上人间融为一景。</p> <p class="ql-block"> 千尊玉佛殿。殿内供奉由缅甸佛教徒捐赠的玉佛千尊,佛像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并将敦煌艺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游人步入其间顿生洁静超脱之感,如此规模的玉佛殿国内仅此一家。</p> <p class="ql-block"> 三友亭和濯缨泉:穿过明月观,就是三友亭。原亭始建于1563年南太仆少卿盛汝谦建,胡杰作记。亭侧曾有松竹梅“岁寒三友”其姿如宾客拱立,故亭命名为三友亭。</p><p class="ql-block"> 濯缨泉又称庶子泉为唐时滁州刺史李幼卿开掘。深约3米清澈见底。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郑大同题“濯缨”两字于涯壁上,后人称濯缨泉。</p><p class="ql-block"> 三友亭依山傍泉,小亭内,仰而可以观山,俯可以赏泉,环顾四周而有松、竹、梅,颇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对琅琊寺的殿宇、亭台全部修缮,重塑佛像,如今隐于峻山秀岭中的唐建琅琊寺更加壮观诱人,绚丽多彩,和醉翁亭同具盛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是你拜佛、考古、游览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