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东海—舟博馆里探寻群岛往事

贝贝舟

<p class="ql-block">你可能知道舟山很久以前就和大陆分离,但你可知先民是如何来到舟山群岛的?</p><p class="ql-block">你可能知道舟山是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但你可知舟山亦是宗教信仰向海外传播的重要一站?</p><p class="ql-block">你可能知道舟山是海防重地,但你可知舟山如何见证了明清以来中国古代水师的发展与衰落?</p><p class="ql-block">你可能知道舟山博物馆藏品众多,但你可知这些藏品承载了怎么样的舟山历史与舟山记忆?</p><p class="ql-block">你可能知道舟山人的生活与海洋生物息息相关,你可知古人对于海洋生物有哪些天马行空的想象?</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美篇带你走进舟山博物馆去找寻答案…</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先民生活铜浮雕</p> <p class="ql-block">复翁堂</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的王家村复翁堂,始建于明洪武24年,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期,因大臣汤和之自面奏词,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迁昌国(今舟山)四十六岛居民入内地,不愿背井离乡的百姓四处躲避,一时流离失民,人心惶惶。平民王国祚不忍百姓遭此劫难,历经艰辛,只身上京面见太祖皇帝,力陈昌国不可迁徒之理,昌国八千多人方可安居乐业,百姓感恩王国祚,称他为“复翁先生”,其住所便有“复翁堂”之称。</p> <p class="ql-block">王国祚铜像</p> <p class="ql-block">翁洲书院</p><p class="ql-block"> 书院是我国古代那些雅好学问的官员、宿儒聚集同道研究学问的会所。其最早出现于唐代,北宋是书院的初兴时期,而书院形成健全的体制、完备的规模,且盛行于世则是在南宋。如果说历史上的书院是那个时代一个地方文化坐标的话,那么,建于南宋淳祐九年(1249)的翁洲书院无疑是舟山群岛古代史上最为灿烂的文化坐标。 </p><p class="ql-block">一个由皇帝钦赐名字的书院  </p><p class="ql-block"> 舟山群岛从第一家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的虹桥书院起,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蓉浦书院改为厅立高等小学堂,书院走完了它的历史使命。六百余年间,翁洲书院是舟山群岛唯一一家由皇帝钦赐名字的书院。</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祐九年(1249),昌国人应㒡官拜参知政事,封临海郡侯,而以疾乞归田里,于其旧读书处即位于定海北门旧居而建翁洲书院。民国《定海县志》载:“翁洲书院,在治北,宋参政应㒡读书之所。淳祐间理宗赐书翁洲二字,因以为名。 ”  </p><p class="ql-block"> 宋理宗为何赐名于翁洲书院?这一方面是与南宋理宗皇帝十分推崇新儒学,对书院格外重视有直接关系。宋理宗屡次对各地书院赐额,并亲自书写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给太学,以之作为天下学校、书院共同遵行的准则。即使位于偏僻海岛定海的翁洲书院,也得到了宋理宗书赐的“翁洲”两字。而另一方面也由于宋理宗对应㒡才干的赏识。据《宋史·应㒡传》《(大德)昌国州图志》等文献记载:应㒡善制浩,长于对偶,每制浩出,人争睹之。郑清之曾荐应㒡为内相,理宗疑虑。一晚,突召㒡入官,命其拟诏五道,四更拟毕,理宗始信其才。故而在应㒡上书辞官,乞归乡里之时,宋理宗授以资政殿学士衔,并御书“翁洲”二字赐应㒡。 ​</p> <p class="ql-block">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翁洲书院自南宋淳祐九年(1249)而建起,直到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海禁内迁而毁弃。前后历经宋、元、明三代,百余年沧桑,是舟山群岛历代书院中举办历史最长久的书院。其间,风雨沧桑,天灾人祸,几起几落,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而得以绵延百余年之久,成为浙东地区一个知名书院。   元大德十一年(1307)书院为台风所毁。应奎翁在《翁洲书院记》中写道:“至大未改元之前年,岁在丁未秋,海飓大作,院毁不支一木。”为修复翁洲书院,前后用了近二十年光景。“昉延祐庚申(1320),迄重纪至元戊寅(1338),垂二十禩,稍复故殿宇。”(应奎翁《翁洲书院记》)其间由州同知干文传重建书院礼殿、台门,山长朱廷鸾、知州徐敬先后鼎新礼斋3间、诗斋2间、讲堂3间。以后“山长天台人曹性之、直学鄞人林大昌相与戮力,捐俸於己,贷镪於人,增覆瓦之未栉者,完齐庐之未构者……”(应奎翁《翁洲书院记》),书院规模比原先更进一步。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海禁内迁书院被毁弃。全祖望《翁洲书院记》载:“以倭难,废昌国隶定海(镇海),书院亦圮。”   </p><p class="ql-block">翁洲书院百余年创办历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舟山群岛历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正由于对教育的星火相传,才构筑起今天舟山群岛文化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应㒡,其地位显贵,同时又是一个饱学宿儒。宋嘉定十六年(1123),试南省第一,登进士第。先后任临江军教授、太学博士、秘书郎、著作郎等官职,宋淳祐八年(1248),授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九年(1249)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封临海郡侯。而正是春风得意之际,应㒡请求乞归田里,于“读书故地为书院,以来学者。理宗嘉之,为书‘翁洲’二字为之扁”。(应奎翁《翁洲书院记》)元昌国州判官冯福京在《翁洲书院记》中称应㒡“急流勇退,归荣故乡”。   应㒡精于经义、诗赋。从小跟随其叔应傃就学。应傃,绍熙四年(1193)进士,官至湖南抚机。乞归故土之后,遂为昌国县令葛洪礼聘,教授乡之子弟。应㒡后师从楼昉。楼昉,号迂斋,是南宋四明地区影响深远的文学家与教育家,其文汪洋浩博,长于史学,慕名从之者数百。应㒡“从迂斋楼公先生游,自是文声日振,咸爱敬之”。(《(大德)昌国州图志》)应㒡归故乡后所创建的翁洲书院,以后成为南宋四明书院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书院之一,元代应奎翁、冯福京以及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先后作《翁洲书院记》。 </p><p class="ql-block">一个竭尽家族之力的书院  </p><p class="ql-block"> 淳祐九年(1249),告老还乡的应㒡将曾与叔父应傃一起读书的定海北门旧居改建书院,广邀大陆和岛内名儒,令本族子弟和城乡学识优异者学于其中。   宝祐三年(1256),应㒡被弹劾罢免。德祐元年(1275),诏复原职退休,不久去世。在应㒡去世之后,翁洲书院一度沉落。而到了元初,翁洲书院因经费无着,更是举学维艰。元贞元年(1295年),应㒡之侄应翔孙为使家世诗书之业“不可自我而坠”,率子侄扩建礼殿,并拨自己田产充实书院资产。“元贞、大德间,先生之孙全轩公翔孙克绍先志,率群从子弟,割己产为田若干亩以赡士。作先圣燕居堂,祠文公朱子像,一规白鹿洞成式,卒成书院事。”(应奎翁《翁洲书院记》)正因为应氏家族的尽心尽力,元政府任命应翔孙为翁洲书院山长,负责组织管理学院。地方官员也对书院予以了大力扶持,曾先后委派何烨之、朱廷鸾、曹性之等任翁洲书院山长。 ​</p> <p class="ql-block">舟山山土唐代钱币</p> <p class="ql-block">遣唐使与舟山</p> <p class="ql-block">遣唐使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舟山市的名字得自舟山岛,1987年成立舟山市,原来是定海县和普陀县。舟山市所辖岛屿有1391个,也称“舟山群岛”,其中103个有人居住。舟山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居住,据资料记载当时一部分岛屿和大陆相连,原始人们迁移到这些半岛上。舟山出土有商代的青铜农具,这令我十分惊讶,因为在商代青铜器大多作为兵器和礼器,做农具的并不多见,特别是在远离中原的越地,也有可能是西周时期,东夷徐国被周穆王征伐时,徐国国君徐偃王南逃时带过来的。</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舟山为“甬东”,甬江之东,越国吞吴以后曾经想把吴王夫差发配到甬东的岛上(后来拿破仑也是这样的),不过夫差没有接受,自杀了。</p><p class="ql-block">从战国时期一直到隋朝,舟山历代水师屯聚驻扎,一直作为军事基地用。</p><p class="ql-block">直到唐代才有正式的县级行政机构——翁山县,当时舟山作为宁波的出海口,以及大规模煮海制盐,人口增加不断迁入,地位也愈发重要。唐代时舟山是日本遣唐使入唐南线的第一站,也是回程的补给基地。</p><p class="ql-block">北宋改为“昌国县”,由于人口逐渐增加,元代升为“昌国州”,当时已有数万居民。</p><p class="ql-block">明代由于与朱元璋争霸失败的一些残部退往海岛,洪武年间将舟山三万多岛民内迁,只设两个千户所。由于明代收紧对外海洋贸易,合法批准的商品数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催生了一批走私商人,中国海商将葡萄牙人引入双屿港,葡萄人在双屿港上非法居留,还建立“市政厅”、教堂和医院,最多时达1200人。日本、东南亚的海商也到双屿港进行贸易,形成当时远东最大的海上民间贸易港口。期间还有日本海盗、倭寇占据沿海岛屿,与内陆官员和商人勾结 ,侵扰内陆。明朝廷组织大量军力经过数十年的清剿,才把匪患平定。</p><p class="ql-block">清代初期舟山成为反清力量的据点,清政府为了遏制反清势力,颁布“迁海令”,居民内迁,舟山再次成为军用基地。直到清政府稳定统治以后,准许百姓回迁,康熙23年,建“舟山镇”,四年后设县,因为“舟山”这个词“不稳”,改名“定海山”。</p> <p class="ql-block">普陀旧影</p><p class="ql-block">普陀山最早的名称是“小白花山”,这是很正常普遍的田夫野老所起的世间名字。相传唐代以前有方士梅福、葛洪在此隐修,故又称“梅岑山”,这必然是文人所起的名字。唐咸通四年(863年,一说是五代时期916年),日本僧人慧萼从五台山迎请观音圣像回国,在此山附近洋面遇风浪,不得前进,慧萼认为菩萨不愿东去,便在此山紫竹林建宝陀寺“不肯去观音院”,供养观音圣像,将此山依佛经中观音住地“普陀落珈”命名,世人称“普陀山”,观音道场缘起于此。此后唐宋时期,日韩贸易商船也常来停驻祈福,声名便传扬开来。历代祈福的商船日增,朝拜日盛,寺庙逐渐增多,成为一大道场。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将各寺庙统一归于禅宗,1214年,又规定此山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此时,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道场得到官方的支持和正式确认。</p><p class="ql-block">南普陀观音作为“南海古佛”,千余年来,声名远达日本、韩国、东南亚,从传法的角度看,远胜于供奉在日本一国,不知道当时慧萼僧是否有意为之,还是因缘巧合?</p><p class="ql-block">由于舟山的海洋经济属性,居民们的宗教信仰风气由来已久,而祖宗崇拜相对淡薄。当地最主要的信仰便是观音菩萨,其次是海龙王神,另外每个村有自己的保护神——老爷菩萨,老一辈人家里都有供奉神灵的神龛,现在还有一些父母会让孩子皈依某位僧人,以求得神灵庇佑。</p><p class="ql-block">舟山是一座现代化的海岛山地城市,自然环境、空气极好,城建设施齐备,人口密度小,海洋渔业发达,是一座充满清新气息的小城市。</p> <p class="ql-block">羽人竞渡</p><p class="ql-block">羽人竞渡或羽人划船纹是越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图像符号,其最早的来源是宁波鄞县的"风"字形青铜钺,其中头戴夸张羽冠的羽人形象追本溯源甚至可以到良渚文化的"神徽"图案,属百越文化的产物,与源自楚文化道家神仙思想的"羽化登仙"的羽人寓意不同。</p> <p class="ql-block">煮海制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代舟山主要盐场分布</p> <p class="ql-block">煮海歌</p><p class="ql-block">柳永 〔宋代〕</p><p class="ql-block">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p><p class="ql-block">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p><p class="ql-block">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p><p class="ql-block">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p><p class="ql-block">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p><p class="ql-block">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p><p class="ql-block">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p><p class="ql-block">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p><p class="ql-block">自從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p><p class="ql-block">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p><p class="ql-block">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p><p class="ql-block">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p><p class="ql-block">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p><p class="ql-block">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p><p class="ql-block">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鹽铁。</p><p class="ql-block">太平相业尔惟鹽,化作夏商周时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柳永曾来定海盐仓晓峰盐场为盐官,为此创作了《煮海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渔风民俗</p> <p class="ql-block">渔港街市</p> <p class="ql-block">海岛渔民的男孩子出生以后要在盆里放到水面上漂一漂,大概是增加水性和祈求长大以后海龙王庇佑。</p> <p class="ql-block">观音信仰</p><p class="ql-block">观世音信仰指以观世音菩萨为崇奉对象之宗教信仰。据法华经普门品之记述,当众生遭遇困难之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观世音菩萨于二十五圣众之中耳根圆通最为殊胜,于我国观世音信仰亦极普及。</p> <p class="ql-block">佛教法器金刚橛</p> <p class="ql-block">唐阎立本绘观音大士法相</p><p class="ql-block">唐阎立本所绘的观音像,世称“杨枝观音”。像为立式,头戴天冠、高椎髻的发型上饰以各种珠簪、金钗、珍宝和步摇。身着天衣,袒胸露臂、项佩宝珠璎珞,腕戴金钏玉镯,外罩半臂,佩绶披肩,风带绕臂,风扬飘动;下服长裙,外围蔽膝,彩缕琏玉,跣足踩莲,左手轻托白玉净杯,右手舒拂杨柳翠枝。雍容华贵,慈祥端庄,好一派盛唐景象!据载,明朝名将侯继高于万历十六年将此像镌碑立于普陀观音寺内,由于连年兵燹,此碑被毁,后于万历三十六年宁绍参将刘炳文重刻建庵供奉。碑右上方刻有像赞曰:“重刻普陀大士图像。普陀圣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迄因寺毁,石付祖龙,庙貌乃建,瞻对无从,旁搜遗迹、镌以新工。嗟:无色无相,佛性本空,色色相相,佛教斯弘。用期世世,奉兹靡穷。明万历戊申宁绍参将天台刘炳文立石于普陀山之杨枝庵。”左下方刻“明定海备倭梁文,台州庠生刘聚福同勒。”右下方刻“唐阎立本画”。此画以高古游丝描勾线,应属素色白描,不事渲染;但那珠翠衣褶,佩绶风带,恰似明暗相间,阴阳层折;他运笔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全图;画虽一人,但章法严谨,森罗万象,形象生动,仪态万方,似有灵动之感;面容姣俏端丽,深沉含蓄,莫测高深。若说达芬奇所绘的那幅蒙娜丽莎那瞬间的微笑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的话,那阎公笔下观音的微笑,就如天外来风,清凉而沁人心脾,一睹而终身难忘也!石碑刻工精湛,刀法流畅,朱砂拓尽现高古游丝描的细腻华滋。精妙绝伦。</p> <p class="ql-block">孙恩、卢循进军路线图</p><p class="ql-block">卢循孙恩之乱,是东晋末年发生的一次民变事件,爆发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结束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历时约十一年。</p><p class="ql-block">这次民变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实际起因是人民不满东晋朝廷的统治,让领导者可以乘时而起。事件可因领导者而划分为“孙恩之乱”(399年-402年)及“卢循之乱”(403年-411年)。两次起事均曾威胁东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p> <p class="ql-block">陈稜击流求</p><p class="ql-block"> 流求就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p><p class="ql-block">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稜率大军顺利登岸。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稜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p><p class="ql-block">  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北史》、《隋书》记载:“虏男女数千而归。”《资治通鉴》则说此次俘获流求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p> <p class="ql-block">雪交亭故地石碑</p><p class="ql-block">雪交亭碑竖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现藏于舟山博物馆。碑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通高1.55米,碑身高1.43米,宽0.68米,厚0.13米,碑座高0.12米。碑身正中竖刻“雪交亭故址”5个正楷大字,左下竖刻一行小字“道光甲午岁季冬月南胜庄中正立”。道光甲午年即1843年,是年12月立碑,立碑者是庄中正,南胜人。咨询金塘摄影家姚峰先生,云金塘大丰(柳行)确有一村名叫南胜,但该村以前叫南石弄,是1961年开始才正式被官方命名为南胜村的。那么1961年之前,南石弄村民间是不是已有南胜之别称?庄中正又是谁呢?又或,此南胜在舟山之外。坐忘君愚笨,尚待后续考证。</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二年(1923),镇鳌山下新建规模宏大之成仁祠暨定海公园,雪交亭也建在东边楼房之前,原鲁王行宫宫井之旁,作护井之亭。宁波府学训导、普陀展茅人张锡藩曾为新的雪交亭书一柱联:</p><p class="ql-block">梅骨凌霜标劲节 梨花带雨泣忠魂 </p><p class="ql-block">旅沪定海人沈行善先生有篇《定海老公园》文,上世纪三十年代孩童时曾常去公园玩,对雪交亭有一番描述:大门内有乌石塘产的黑色卵石铺成一通道,两旁植冬青行道树,其东侧是花圃,以雪交亭为主体,遍植桃、李、梅、樱等花木,尤其几颗合欢,夏季吐蕊,状如红色马缨,许多草木花卉引来蜂蝶营营,傍晚以后,纺织娘、蟋蟀组成的小夜曲使久居尘嚣的人们,神圣记怀。雪交亭是六角攒尖顶凉亭。面西的门楣上有匾,行书亭名,旁有该亭子简介,载的是明鲁王监国时大学士张肯堂子啊清兵破城时,自缢殉国于此亭。亭系异地移此,原亭址于今书院弄舟山职校蓉浦分校,让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宋故王二十承事墓碑</p><p class="ql-block"> 舟山博物馆三楼馆藏着一块舟山出土的碑刻文物———《宋故王二十承事墓》碑,这是一块宋代墓碑。碑刻中的“王二十承事”是谁?单就这块墓碑而言,相关信息太少,估计难以考证出来,但是这块墓碑所反映的古人取名习俗,倒是可以探讨一番。</p><p class="ql-block"> 这个“王二十承事”到底是什么称呼呢?</p><p class="ql-block">  承事,是“承事郎”的简称,这是一种宋代官职。据《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介绍,“承事郎,北宋前期置为正八品下文散官”。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后改置为正九品。文散官,就是文职的散官,有时是有官阶而无实际职事,有些则以差遣作为职事官,比如,他可能被派到某一个县担任主簿或盐监下面的基层官员。从官阶看,南宋昌国县的历任知县多为从政郎、文林郎、宣教郎、从事郎等,这些都是从八品的官阶。估计这个“王二十承事”,如果是昌国县的官员,那么其担任的实职应该比知县小,可能是类似主簿或盐监幕僚的官职。</p><p class="ql-block">  取名“王二十”,则与唐宋以来的姓名习俗有关。</p><p class="ql-block">  自唐代,文人墨客喜欢用数字排行称呼朋友,或者虽然有正式名字,但常常用“数字取名”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个“数字取名”,其中的数字可能是以“同祖父或同曾祖父的兄弟之间排行”为序,也可能以“同父兄弟的排行”为序。唐代诗人就喜欢以数字排行名来相互称谓,如在李白的诗篇篇名中,就有很多这样的称谓,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等,李白自己也因排行十二,而被人家称为“李十二”。</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代,平民百姓和文人都喜欢以排行的序数作名字,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妇女的名字也一样,也有用数字排行取名的,南宋文人洪迈在《夷坚志》中介绍过此类轶事,如“福州侯官县黄秀才女十一娘”、“京师妇人夏二娘”等,其人名一般采用“姓氏+数字+娘(姐)”的形式。清末文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分析了这类取名现象,他认为“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就是说当时的一些老百姓没有其他名字,就以数字排行为名。“宋故王二十承事墓”碑中的“王二十”,就是以其在家族中的排行来取名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元代,这种习俗依然存在。俞樾在《春在堂随笔》载:“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其意思是说,普通老百姓,不许取名,这种说法可能有一些绝对了。但是当时老百姓确实还是喜欢取数字名,或者用排行取名,或者用父母的年龄合计来取名,如父年28,母年21,父母年龄合计49,即取名为“四九”。笔者突然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元代开始流传的戏曲故事,故事中梁山伯的一个书童,名唤“四九”,其得名或许也与此有关呢。另外还有元朝末期的造反英雄朱元璋,其伯父叫“朱五一”,朱元璋的父亲则名“朱五四”,也是以“朱五四”出生时父母年龄合计得名。</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用数字取名,各地习俗不一,情况还比较复杂。如,一些地方的人喜欢用上“百、千、万”这些高大上的数字来取名,估计是为了讨个吉利。笔者看晚清文人汪日桢所纂《南浔镇志》,其中收录元《长生讲院碑》文,碑文刻录捐建南浔长生讲院的施主姓名,如有“方百七将仕”(将仕,“将仕郎”简称)、“屠千四居士”、“施千二提辖”、“顾万二节干”(节干,元代官职名,宣抚司干办公事的别称)、“任千三太君……”59个施主的名字,几乎个个都是用大数字取名,可见数字取名之势愈演愈烈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晋鄮县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唐翁山县境图</p> <p class="ql-block">宋昌国县境图</p> <p class="ql-block">定海十八岙图</p> <p class="ql-block">南宋初期抗金图</p> <p class="ql-block">南宋末期抗元作战图</p> <p class="ql-block">明代浙江沿海图</p> <p class="ql-block">民国定海县城图</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定海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定海战役分为第一次定海之战与第二次定海之战。</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定海之战发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为攻打定海与清军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事最终以定海陷落英军获胜而告终,定海总兵张朝发,知县姚怀祥等先后殉职。定海之战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军队第一次占领中国领土的战斗。</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定海之战,发生于1841年9月26日。是英国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阶段,英国东方远征军第二次北上舟山群岛与清军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这起战事最终以清军失利告终,总兵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等先后在战斗中先后阵亡。</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路</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p><p class="ql-block">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p> <p class="ql-block">明州与博多港</p><p class="ql-block">运用历史文献、文物史迹对明州港与日本博多港两个港口的历史、港口发展的地理位置、朝廷政策和文化遗存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唐代明州港与日本博多港的关系、作用与历史地位。两港的发育和发展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书写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六国港口</p><p class="ql-block">定海岑港贸易集市的形成,大抵形成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舟山群岛属于以杭州为都城的吴越国,吴越国虽是偏隅小国,但其国君是曾有贩私盐经历的临安人钱镠,长期受海上丝路贸易的熏陶,熟知丝瓷贸易的巨大利益,深谙造船技术和海上贸易的方法。为保障海上航路的畅通,吴越国于天宝二年(909年)在舟山群岛复设翁山县。依托古鄮县(即后来的明州、宁波)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的海上贸易枢纽港的重要地位和在全中国排名第一的航海能力,吴越国延续了先人的贸易传统,重新构建了内通国内各诸侯国,外交西洋和东洋各国的海上丝绸(瓷器)贸易线路。其中,在岑港建立了海内外贸易基地,“南北舟舶辐辏于此”,造就了海上贸易的集镇,誉称“六国港口”。元《大德昌国州志•叙水》记载说:“岑江港……旧谓之六国港口,南北舟舶辐辏於此,亦海州一镇云。”“六国港口”从此作为岑港的代称,而延续千年的司前街的繁华,也大抵以此为肇始。</p> <p class="ql-block">双屿港口</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纪的双屿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贸易基地,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十六世纪之上海”。它位于今天浙江省舟山市佛渡岛,因与明朝政权海禁政策相悖,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初七巡抚朱纨遣都指挥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等,率战船380艘、兵6000余,进击双屿港,焚艇35艘、舰42艘,擒海商头目李光头、许六、姚大等,毁所建营房,尔后官兵以木石填塞双屿港。</p> <p class="ql-block">  双屿港——500年前中国的“华尔街”</p><p class="ql-block">  500年前,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海商,在浙江东部沿海进行国际贸易,逐步形成了当时我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最繁华的国际自由贸易港——舟山“双屿港”。来自欧、亚、非等10余个国家和我国沿海闽、浙、苏等省的商人,在双屿港互通有无,进行东西方贸易。鼎盛时期,“舶客拥万众”,货船塞堵港口,双屿港常住居民达3000余人,光葡萄牙人就有1200人,还有数以万计的往来商旅,市面非常繁荣。白银源源不断不断地运到这里,以换取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仅葡萄牙的买卖就达300多万金。葡萄牙商人将此地作为长期贸易基地,在岛上建房、筑工事、设管理机构,建有两座教堂、两家医院、一座市政厅,超过1000幢私人住宅,和其他族裔的海商,建立了一个自治的市政机构,该机构由司法行政官(相当于警察)、审计官、法官、市议员等构成。</p><p class="ql-block">  明朝立国初年,西北边陲的元蒙势力活跃,经常侵扰内陆居民,为防背腹受敌,朱元璋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片板不得入海”、“禁民入海捕鱼”,沿海居民与海外商船进行贸易更被视为大逆不道。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四月初八,浙江巡抚朱纨率领明军六千人,战船380艘,一举击溃海商势力,烧毁仓库和货船,随后用木石“筑塞双屿港而还,番舶后至者不得如”。可悲可叹:兴旺20余年的双屿港终告衰落!</p> <p class="ql-block">  明朝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带动了许多商人出海去国外经商。</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一支船队,由几十个商人组成,为首的商人姓刘。船上载着丝绸、布匹、陶瓷器、茶叶、药材等货物,向南洋开发。途径六横的双屿港,突遇大风,船不能前进,只得靠岸停泊在涨起港码头。可是风越刮越大,一连六七天不停,大家都有些焦急不安。</p><p class="ql-block">  这晚,姓刘的商人喝了几杯闷酒,便倒在床上。朦胧间,一个白发老人走来,慈祥地对他说:“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商人答道:“这是六横双屿港。”老人便道:“对对!此港叫双屿,就是有商缘。过了双余年,更加有商缘。”商人听了每句都有双屿,一时不得理解,忙问道:“请问老人家姓名,不知此言何意?”老人道:“吾乃横山老人,所说之言,只能意会,这里是个发祥致富之地,记住就好。”商人还想再问,可老人渐渐向空中隐去。不觉一惊,突然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想想梦中之言,还能记得。</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气晴朗,风也小了。姓刘商人召集各船商人,把昨晚梦中之事告诉了大家,并进行商讨。众人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道:“这四句话,后两句不好懂,但前两句说明这里双屿港有商缘呀!告诉我们可在这里进行贸易。”对此,大家都摇头反对,有人说:“看看港上来往都是渔船,哪有什么商缘,还是开船南下吧!”</p><p class="ql-block"> 众人正在议论之间,突然发现东方开来一群船队,细看,这些船的式样、篷帆、旗号都很特别。有一个人说:“这不是外国商船来了吗?”原来这个人去过南洋,见识过外国船的式样。大家都觉得与他们做生意的机会来了。于是回到各自的船上,起锚、拔篷迎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们是欧洲来的葡萄牙商船,自从西方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元朝做过官,回去后,写了一本《东方见闻录》,引起了西方航海家来中国做生意的兴趣。他们去南洋各国交易,又来到中国沿海,准备北上,正好在此遇到中国商船,于是就在双屿港进行交易。</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里是我国海岸线中段,南北集中地,港上前有佛渡、梅山作屏障,与大陆很近,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于是就相约在这里进行货物交易。后来外国商船都来这里贸易,港上一片繁荣景象。很多商人还带家眷定居六横岛。</p><p class="ql-block"> 双屿港走私贸易与明朝海禁相悖。随着贸易发展、规模扩大,鱼龙混杂、抢掠越货事件不断发生,震动朝廷,明朝为保海疆安宁,收回主权,派兵征剿,经激战,把外国商人赶走,严惩了首恶分子。还强令六横岛上居民迁往大陆。</p><p class="ql-block"> 双屿港的贸易就这样结束了,葡萄牙商人只得在广东一带往来了。但是,六横人仍旧记得这里是发祥致富的好地方。后来,六横人辛勤开发山地,筑起海塘,渔耕同兴。故而,旧时一直流传着“富六横”之说。</p> <p class="ql-block">广东镂雕象亭台人物象牙摆件</p> <p class="ql-block">彩陶艺品</p> <p class="ql-block">百年古床</p> <p class="ql-block">先贤故事图床面</p> <p class="ql-block">《博物东海—舟山博物馆文物故事读本》故事精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段石锛与舟山的文明起源</p> <p class="ql-block">根据地质研究显示,我们舟山早在距今7000年前就与大陆分离,成为群岛,但是现在的考古资料还没有发现当时的群岛上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沉寂了近2000年后,到距今5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舟山才开始有了确切的人类活动,并且不止在本岛,在岱山,乃至嵊泗这些相对遥远的小岛上都发现了原始聚落遗址。那么这些先民是从何而来呢?</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舟山先民是从隔海相望的大陆渡海而来吗?</p><p class="ql-block"> 2002年,杭州萧山的跨湖桥遗址挖掘出土了一艘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综合测年数据表明,这艘独木舟距今已有8000—7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多件木质船桨,距今也有约7000年的历史,与跨湖桥发现的独木舟大致同期,说明至少在这一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航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跨湖桥遗址发现的独木舟(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船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舟山与大陆间的距离,并非那么遥远,在最近处,几乎可以说是隔海相望,在合适的气象、水流条件下,利用独木舟跨海而来也是可以实现的。</p><p class="ql-block">独木舟渡海,看似天方夜谭,但其实并非不可能。2010年7月,6名法属波利尼西亚人复原建造了一艘长15米、宽1.6米无人工动力的仿古风帆单边架独木舟,从大溪地出发,借助季风和洋流航行,在航行116天后,于11月19日成功登陆福州港马尾码头。这也证明,独木舟在海上并非寸步难行。当然在新石器时代,风帆还没有出现,但是独木舟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p> <p class="ql-block">渡海到达福州的独木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有段石锛与独木舟</p><p class="ql-block"> 在舟山博物馆三楼历史展厅展出了一种特殊的石器,它的分布和用途也为这种猜测提供了一些支持。</p><p class="ql-block">这种石器就是有段石锛。下图所示就是在舟山出土的一件典型的有段石锛。它通体磨制光滑,总体是呈长方的扁形物,一面与普通的石锛相同,刃口锋利。有段石锛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一面在中部隆起,成一条横脊将背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较厚,后部较薄,看起来像有两个阶段,因此得名“有段石锛”。</p> <p class="ql-block">有段石锛 (舟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稍显怪异的石器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大量发现,在华北东部也有少量发现,但到了华北的西部就不见踪迹。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菲律宾,以至更远的南太平洋诸岛上也发现了和中国的有段石锛极为相似的石器。</p><p class="ql-block">对于有段石锛的用途,考古学界多有猜测,根据有段石锛的主要分布区域,结合有段石锛的器型特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段石锛很可能是新石器时期制作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挖掘出土的独木舟,根据出土环境来看,就是一艘还在加工中的独木舟,现场除固定舟身的木桩、枕木外,还发现了数件木质石锛柄、石锛、砺石等,说明这些正是制作独木舟的加工工具。在现在的太平洋波利尼西亚诸岛上的一些原始部落中,因为没有金属资源,依旧在使用有段石锛制作小艇。</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舟山文明与海洋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舟山的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出土了有段石锛,但是很遗憾至目前为止并未发现这一时代的独木舟或木桨遗存,但是在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具有河姆渡时期文化特征的器物,如鸟形陶盏、太阳纹陶罐等,舟山也因此享有“海上河姆渡”之称,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这似乎也能为舟山文明从大陆渡海而来这一推测提供一些实物佐证。</p><p class="ql-block">大陆上的先民通过海上交通,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舟山群岛各地,点燃了舟山文明的星火,或许还进一步将文明向外进行传播。我们舟山的历史从源头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海洋特征,之后舟山历史的发展也是和海洋以及航海休戚相关。</p> <p class="ql-block">小小纺轮,转动悠悠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今5000多年的舟山岛上,先民们在高出海平面的土墩上聚居生活。夜幕降临,村落陷入沉寂,但是其中一间小屋里还闪烁着隐约的光芒。屋内,一位女性正借助着篝火的光芒忙碌着,只见她左手转动着一个穿着木杆的陶轮,右手则将一圈圈的纱线绕到木杆上。从她微微隆起的小腹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准妈妈,她正在捻线,在她身边还放着一部织机和几枚骨针,看起来她正在准备为自己尚未出生的孩子缝制御寒蔽体的衣物。这一时期的人类早已不再赤身露体,他们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纺织技术,可以纺纱织布,再缝制衣物,准妈妈手中的陶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纺轮)的制造和使用就是人类纺织技术进步的重大标志。</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纺轮?</p><p class="ql-block"> 纺轮,是我国先民使用最早的捻线工具,在各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都有大量出土,舟山也不例外,在舟山博物馆三楼的历史陈列展厅就展出了一部分从舟山出土的纺轮。</p> <p class="ql-block">陶纺轮(舟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的纺轮很多是直接利用陶片改制而成,之后开始出现用陶土专门制作的纺轮,石质、木质 、骨质以及玉质的纺轮也多有发现。纺轮的形状多以扁圆形、算珠形为主,中间钻有孔,用来插入和纺轮配套使用的木质的拈杆,有些纺轮两边的孔径还是一面大一面小,拈杆也就做成上方较细、下方稍粗。这样拈杆从纺轮的孔中穿入后就正好可以卡牢。拈杆上还有倒钩,用来固定纱线。不过因为木头不容易保存,所以很少见到有和纺轮一起出土的拈杆实物。</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纺轮如何使用</p><p class="ql-block">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豆科的葛、大麻科的大麻和荨麻科的苎麻是我国最早被利用来栽培驯化的纤维植物,也是早期先民最主要的纺织原料。苎麻的单纤维较长且强度较大,通过手搓即可以将单纤维变成可以用于纺织的纱,但是葛和大麻就都需要借助工具来将短纤维集束、再绕成线变成纱。这个工具就是纺轮和拈杆了。</p><p class="ql-block">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在使用原始的纺织技术进行纺织,他们使用的纺轮与考古发掘出土纺轮的形制几乎一样。从中我们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纺轮和拈杆是如何组合使用的:</p><p class="ql-block">纺纱的时候,用左手提着纺轮,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纤维原料捻成粗纱,左手捻动纺轮下端的拈杆让纺轮沿逆时针方向快速旋转,在纺轮的重力与旋转作用力下使得粗纱加捻变成麻花状并且被拉细。当停止转动时纺轮会向相反的方向回转,这时要收住纺轮防止倒转。</p><p class="ql-block">纺好的纱就绕在纺轮上方的拈杆上,卡在倒钩里,这样纱线就不会散开,称为定捻。像这样经过粗纱、加捻、拉伸、绕纱等过程的不断反复,使纺纱连续下去,纱线就被织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借助纺轮和拈杆,利用重物旋转的力量把纤维拧成线,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这比用手捻线前进了一大步,也为后来纺车和纱锭的发明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纺轮与拈杆配合使用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我国海南的黎族依旧在使用纺轮进行纺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纺纱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将纺成的纱线织成布料。70年代末8 0年代初,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土了一些织机的零件,全部都是用木制成。经过纺织专家的初步复原,认为这是一部原始的水平式踞织机。可见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纺织布料的技术。而在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所发现的骨针、骨锥等缝制工具,又进一步说明人类已经拥有了缝制加工纺织物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织机复原图(民俗学家宋兆麟先生复原)</p><p class="ql-block">纺织被认为是文明出现的基础,有了相对柔软舒适又可御寒保暖的纺织物来替代早期那些粗糙的裹身物品,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人类自此形成了稳固的定居生活,对礼仪与审美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开始慢慢苏醒,而这一切的缘起就是纺轮。小小的,不起眼的纺轮,却转动了人类文明缓缓前行。</p> <p class="ql-block">海丝遗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舟山博物馆三楼历史陈列的翁山昌国部分,展示着一只舟山渔民在舟山海域捕鱼时打捞出水的瓷碗。这只瓷碗保存完好,碗内侧的口沿处刻有2圈弦纹,弦纹下刻划花草纹,碗的外壁刻划着数组直线纹。碗的颜色青中泛黄。这些外形特征都表明这只瓷碗来自福建的同安窑。为什么它会出现在舟山的海底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宋代。</p> <p class="ql-block">瓷碗内侧的炫纹和花草纹</p> <p class="ql-block">瓷碗外侧刻划的直线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繁盛而危险的海上贸易</p><p class="ql-block"> 宋时,舟山海域,一条商船正在航行,这是一艘来自福建的商船,在普陀山停泊了数日,祭拜观音祈求航行安全,同时补充淡水和食物。之后它又继续扬帆出发前往目的地——日本。突然,在船头瞭望的水手发现前方有好多黑影在海中浮浮沉沉,“是人!快救人!”船迅速开向黑影的方向把落水的人一个个救了上来。原来这是先他们几天出发的一艘同样自福建去往日本的商船,不幸触礁,船底破裂,压舱的瓷器都散落进了海底,船只也迅速进水沉没了,幸存的船员在海上漂浮了几日,终于得救。收拢了落水的船员,确认海面已没有人后,商船调整航向,继续向目的地驶去。</p> <p class="ql-block">日本《华严缘起绘卷》中描绘的在风浪中航行的海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海上贸易的常见场景,帆船时代的跨海航行在海上面临着狂风、巨浪、暗礁等等的多重危险,再庞大的木船到了茫茫的大海上都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人们出海进行贸易。经过不断的探索,人们在大海上又开辟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舟山由于深受季风和洋流这两大风帆时代主要航海动力的影响,又多深水、避风良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上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港口,贸易船队以舟山为出发港或补给港,航越东海前往日本、韩国、东南亚进行贸易。</p><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因为北方战事频频,陆上丝绸之路几近断绝,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通畅的国际贸易线路而达到鼎盛。北方的战乱又使许多制瓷工匠逃往南方,为南方的制瓷业带去了劳动力和新工艺,南方的瓷器烧造业也有了快速发展,瓷器烧造量巨大,不仅能满足本土所需,而且可以大量出口到海外。瓷器的质量较大,正适宜用来作为海船出海的压舱物,又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因此商船往往会在船底装载大批的瓷器出海贸易,以换取更多的利润,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专供外销的外销瓷</p><p class="ql-block"> 我们浙江龙泉窑的青瓷是当时瓷器出口中中很受欢迎的一大品类,兴盛的外销瓷贸易使得龙泉窑的周边也出现了好多仿造龙泉窑青瓷且专供外销贸易的瓷器烧造窑口,福建的同安窑就是其中之一,它从仿制开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海外市场中打开了销路。同安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临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港口——泉州,这使得同安窑烧制的瓷器得以大批量的运往海外进行贸易。同安窑的核心窑址在同安城关外的汀溪镇许坑村,窑址濒临汀溪,一批批在此烧制完成的瓷器就沿着汀溪被运到泉州港,然后被装上一艘艘海船,北上、南下,运往丝路各地。</p> <p class="ql-block">泉州港出水的宋代海船(泉州开元寺古船陈列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安窑的瓷器热销海外,在日本佐贺、福冈等地的镰仓时代(大约相当于我国的南宋至元代)遗址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等地均有发现。尤其在日本,因为日本 “茶汤之祖”村田珠光特别中意同安窑的瓷器,所以同安窑的瓷器又被称为“珠光青瓷”,很受追捧。1956年,福建同安在修建汀溪水库时,工人在工地上发现了大量的窑渣瓷片,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特地赶来进行调查,对发现的青黄釉瓷碗进行了研究比对,确认了这就是在日本大受欢迎的“珠光青瓷”,自此也明确了“珠光青瓷”与同安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海上航行充满着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好多商船和船上运载的瓷器和其他商品,都没有能顺利到达目的地,而消失在了茫茫的大海中。舟山博物馆的这件海丝遗瓷幸运地得以重见天日,在展厅中默默讲述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远航日本的“唐船”与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舟山作为群岛,拥有悠久的传统木帆船修造历史,现在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木帆船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保存这段历史记忆,舟山博物馆收藏了舟山各时期所使用的各类木帆船的模型。这些船模所代表的木帆船是舟山航海史的缩影。这其中有一艘明末清初时期的商船船模,它所承载的就是舟山在国际航海贸易上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唐船贸易</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时,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担心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西方国家在日本的传教和贸易活动会威胁其统治,发布了一系列锁国令,只允许中国和荷兰的商船在日本的长崎港进行贸易,这一锁国政策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由于日本将当时赴日的中国沿海以及东南亚的各类商船都总称为“唐船”,当时的中日海上贸易也因此被称为“唐船贸易”。舟山博物馆所藏的这艘船模就是以日本保存的历史绘画为参照所制作的中国赴日贸易的唐船模型。</p> <p class="ql-block">左:日本江户时期绘画《唐船之图》中的唐船;右:舟山博物馆藏唐船船模</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唐船贸易的货物与利润</p><p class="ql-block">从中国出发的唐船装载着生丝、丝绸、药品、砂糖等各色物品,在长崎换取铜、银等金属再返回中国售出,这样一来一往获利颇丰。仅生丝一项,获利最高时可以达到3倍到4倍。因此,即使处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之时,分属于清朝和南明抗清政权的商船也依旧没有停止前往长崎进行贸易。到了清朝最终平定沿海反清势力,开放海禁后,唐船贸易也达到鼎盛,最多时一年有近200艘唐船前往长崎进行贸易。以至于日本幕府因为担心铜、银过度外流,不得不颁布禁令限制每年来长崎的船只数量,春秋两季各为20 艘,夏季30艘,贸易商人必须持有日方发的贸易许可证 (信牌 )才能进行贸易。</p> <p class="ql-block">到达日本后的唐船正在卸货(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绘画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中日商人在长崎港进行贸易(长崎港南京贸易绘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舟山与唐船贸易</p><p class="ql-block"> 因为唐船贸易的利润丰厚,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如宁波、福州、广州等都有许多商船常年从事唐船贸易。甚至还有许多商船先南下去往东南亚进行贸易换取日本所需要的商品后,再折返北上前往日本,这样一次出航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p><p class="ql-block">不论是从国内港口出发,还是从东南亚港口出发的唐船,我们舟山都是前往长崎港的航程上最后一个可以提供补给、避风的港口,在这之后前往长崎的路上就只有茫茫的大海和一些零星的无人小岛。对于那些远航而来的商船,在舟山各个港口暂做停泊,修理船只,补充补给,等待合适的风向再启航是最为稳妥的策略。在等待期间他们还可以顺道在舟山再增加一些船客、购买一些货物,使得航程可以获利更多。商人和海员们在舟山停留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前往普陀山,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接下来的航程顺利,可以安全抵达日本。</p><p class="ql-block">基于这些原因,舟山成为了唐船贸易航线上的重要一站。各地的商船在此往来频繁,也使舟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舟山便利的地理位置,加上舟山也不缺乏优秀的造船工匠,有许多商人就干脆选择直接在舟山打造新船后下海出发前往日本进行贸易。</p> <p class="ql-block">扬帆航行的唐船(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绘画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油画背后的舟山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贸易交流交往的一条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p><p class="ql-block">可见,在对外交易的历史中,海上丝绸之路是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可是,就是在这样重要通道的背后,却也是有着一段段悲伤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舟山博物馆的三楼展厅里挂着这么一幅油画:落日余晖下,平静的海面上海鸥飞翔,近处泊着一艘中国渔船,张扬的风帆破损污旧,两边的小舢板上炊烟袅袅,远处的海岸上房影幢幢,一派静谧安详,似乎能听到渔民们的喁喁私语……</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是法国人让·亨利·祖贝尔运用巴比松画派写实主义风格创作的,由舟山籍上海企业家廖春荣于2014年在国外一次拍卖会上竞得并无偿捐赠于市博物馆的。通过这幅创作于150多年前的油画,我们可以发现那个曾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舟山,因为一场让无数国人痛心疾首的战争而显凄凉。</p><p class="ql-block">油画讲述的是在1839年,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引为导火索,英国发动了一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5天5夜,最终英军利用大雾,三面夹攻定海城。将士们英勇牺牲在竹山脚下。定海城失陷。而这幅画是由法国的一位军官画的,他随同舰队回到法国,凭着记忆完成了这幅意喻着“东方帝国落日”的写实油画作品。祖贝尔固然是一个侵略者,但同时也是一名画家和预言家。他曾在《旅华散记》中写到:“中国人,虽走向衰落,然则生命力却极为旺盛,他们将从停滞中走出来,他们看到了世界在自己面前敞开,他们可能会有伟大的前程。”</p> <p class="ql-block">舟山博物馆海岛往事展厅里,有一幅定海中大街庆祝舟山解放的巨幅油画。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海岛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 , 舟山从一个海岛渔乡变成了现在的海洋经济强市 ,从边缘海岛地区变成了资源优势明显的舟山群岛新区和浙江自贸试验区,跨海大桥使舟山从孤岛走向大陆 , 从交通最末端地区变成了通向海洋最前沿的滨海城市 ,衷心期待家乡舟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骄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