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学讲座,忆母校情缘

Lily

<h3> 蒲城中学退休高级教师 刘丽丽</h3> <h3>  迎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走进陕西蒲城清代考院,我们领略了国学课堂的魅力。感悟颇深。</h3> <h3>  受蒲城清代考院李馆长之邀,我们有幸参与了牛年第一场国学讲座,真的没有想到能以这种方式又坐在离别半个世纪之久的母校教室里。此时此刻我才觉得最值得留恋的,最值得品味的这座百余年考院,名校令我们充满自豪。我家四代人的情缘,三代人的母校使我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短暂的小学时光一晃而过,我思绪万千,如小溪带着岁月的精华流向一望无际的大海…<br>  清代考院,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1906年科举考试正式废除。中国社会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废除后,考院曾被改为&quot;蒲城第一高等小学堂&quot;。1950年改为蒲城县东槐院小学。1997年被蒲城文旅局接管,现为“蒲城县清代博物馆”。这里曾是&quot;蒲案”的发生地。被称为“陕西辛亥革命的前奏曲”。蒲案以胜利而结束,“蒲案&quot;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它比“五四”运功还早11年,被史学家称之为辛亥革命的前奏一“蒲案”是全国较早的学生运动,它就在蒲城考院发生。<br> 一、听国学讲座<br>  2021年正月十四,伴随着濛濛春雨,我和我的同事王都亲老师及校友曾经槐小1968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小演员的姐姐们,按时走进了牛年新春的第一次国学讲堂。国学导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h3> <h3>左起李亚茹馆长,国学导师曾秀华,刘丽丽和王都亲老师</h3> <h3>  善若水,厚德载物语出《老子》第八章,最高境界的善行就象水的品质一样。“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良好的品德是做人之本,育人树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更是五千年的文化的瑰宝。国学曾秀华导师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quot;历史渊源,学习古今伟人做自强自力之人和以自强自力精神为国奉献等方面,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br> 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受益匪浅。我进一步理解到&quot;上善若水,厚德载物&quot;的民族精神是一种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内张力和外融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标准,学习工作的准则。我们要积极弘扬&quot;上善若水,厚德载物&quot;中国传统文化。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br> 二、儿时记忆一幕幕…<br>  听完讲座,老校友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根本顾不上参观展室,六十年前他们在母校的满满回忆一幕幕就在眼前…,观昔日的教室,忆恩师的点点滳滴。她们仨当时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主力队员。手旗表演,打鼓动作信手拈来,舞蹈动作,一招一式还是那样的完美到位。</h3> <h3>  这张1961年的槐小名师名校,蒲荫老师说看见照片里的她父亲了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br>  </h3> <h3>  第一排右四吕美丽老师,今昔对比</h3> <h3>  时过近六十年了,当年全县中小学在蒲城中学比赛为槐小争得第一的吕美丽,如今还记忆犹新一招一式的手旗表演如此完美,令人赞叹!姐姐谦虚的说年代久远,即兴表演不一定动作完全对,是我们对儿时的一个共同回忆</h3> <h3> 三、我家先辈们的足迹 <br> </h3> <h3>  考院作为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秀才考场,她曾与我家四代有缘,爷爷们的家国情怀曾在这里驻足闪现。穿过历史的长河,走过不宽的巷道,岁月如歌,流光溢彩。独特的童年时光,沉浸着多少人儿时记忆…<br>  在三十年代我的爷爷刘友珊曾在这里任教育主任兼体育老师(93版县志记载)。他是蒲城民盟的鼻祖,蒲城民盟他亲手创办。五,六十年代他一直是主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br>  </h3> <h3>我爷刘友珊三十年代初任教于“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quot;,更重要的是党组织工作需要来此工作(1926年入党,三十年代由于党组织遭遇破坏而脱党)</h3> <h3>他的四弟刘拓曾是地下党主要领导人之一,解放后第一任蒲城县委书记。前放前考院里的学堂曾是党组织及进步人士的联络点之一。这里也留下了刘拓爷爷革命的足迹。</h3> <h3>刘汝奇,刘拓、刘友珊都是亲兄弟关系。是蒲城陈庄内府人,刘友珊青年时期即投身革命,曾于1926年4月去广州,在毛泽东周恩来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有幸成为毛、周的学生。后回陕从事农运工作;槐小任教。</h3> <h3>  而在三十年代未,爷爷的胞弟刘汝奇任蒲城县教育科长(今相当教育局长)兼“蒲城第一高等小学校长”(今槐小校长)。</h3> <h3>我和我二姑都是槐小学生,在爷爷们展板前,他们兄弟几个的事迹都在广场展出。</h3> <h3>  </h3> <h3>  我祖父同胞兄弟五个都能在早期投身革命,缘于他们有一位开明的父亲、辛亥革命老人,早期的同盟会员。我的曾祖父一刘俊生老人(又名刘培杰)</h3> <h3>爷爷们的父亲,我的曾祖父刘培杰(刘俊生),他把五个儿子都引到革命的道路上。槐小曾是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之一。考院展室里的寇遐,著名的革命家书法家就是我外婆家我的老外爷。两个老爷志同道合的追随孙中山的早期革命者。</h3> <h3>槐小的王正才,张雅荣老师(后排左一)是我爸(刘绥民前排中)带过班主任的学生,苏焕诊老师张舜龙校长等都是他的学生。曾分别给槐小的教师和校长做过多次培训报告。</h3> <h3>考院这块不大的院子里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我家祖辈及父辈的足迹。</h3> <h3>  刘家几代人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作为后代我们要牢记在心,继承发扬并传承,使良好的家风家教代代相传。</h3> <h3>  四、母校情深我家三代槐小人</h3> <h3>  五,六十年代我两个叔父两个姑姑都是槐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那时槐小在张武安校长,原海潮老师倡导下,人手一拍,原老师亲自辛勤训练。槐小乒乓球队竟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为省地县校争得荣誉。</h3> <h3>  前排左二叔父刘毓民</h3> <h3>  刘毓民叔父1959年槐小毕业(前排左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尧山中学,作为尧中的老三届,本应排队进北京上大学,但因故只能奔赴广阔天地劳动锻练。</h3> <h3>1965年东槐院小学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男少年乒乓球赛。后排左起郭存德,张兴才,刘毓璋,前排在起原海潮(槐小老师)奥根成(县体委干部)。奥老蒲城体委创始人。</h3> <h3>  小叔父刘毓章,我家第一代乒乓手,多年在省级比赛中无敌于。若不遇上动荡的年代,品学兼优的他肯定会走出国门参加大赛。</h3> <h3>槐小带帽初中七二级一班,这级学生是17.8%考入高中的姣姣者(我妹夫杨润京提供)</h3> <h3>浓浓的时代气息</h3> <h3>  六十年代中期,我是我们家第二代槐小学生,班长兼大队委的我因为一场W G,命运巨变。不甚回首,没书读的年代我爸每天给我指定背诵毛主席语录和诗词,至今许多毛主席诗词都能倒背如流,而唐词宋辞一窍不通。<br>  </h3> <h3>我们那个年代学工学农又学军,学唱革命样板戏。挖地道,砸石子。抓籽,打瓦,踢键子,快乐的童年作业不多。</h3> <h3>我们1972年时的槐小6年级二班(曾是二连二排)</h3> <h3>  </h3> <h3>九十年代至新世纪,我堂弟,表弟我儿子同级都是第三代槐小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我女儿上槐小时己搬至新校区,但百年名校的灵气与福气均沾上了。屡次获奖,六年级时征文大赛获国家级奖。</h3> <h3>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蒲城清代考院曾经的槐小,先辈们奋斗过的地方,我们三代人的小学时光,飞逝而过,四代人的情缘,三代人的母校。昨天我们还曾是那个无忧无虑的的少年,眨眼都超过花甲之年,母校让我们五味陈杂,酸甜苦辣,有喜有悲,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一路走来,今天站在这所百余年的名校的考院中间,好象穿越了七、八十年的历史空间,真的感憾万千。物是人非,一代又一代。信念不变,钟情考院,学习国学,传承家风。赓续祖辈们为党为社会奉献一生的奋斗精神,迈向美好未来!</h3> <h3>  以上史料参考巜蒲城县志》《蒲城英列》广场国庆系列展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