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工作室元宵节之京剧分享

张燕的视野

<p class="ql-block">通知: 大年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代表了我们过年的结束,而且这天的习俗比起大年初一来只多不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吃元宵和闹花灯了。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大年十五这个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之际,张燕工作室晚八点半将为大家分享一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被分享者也是我们工作室的朋友)。大家可以先猜猜看哈。不过好多盆友都猜的是灯谜或者是诗歌,让我有点的压力山大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燕线上工作室今年初成立以来的第八场线上分享活动。</p> <p class="ql-block">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元宵节的由来吧。</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元夕”和“小正月”,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佛教不无关系。印度将正月十五视为参佛的良辰吉日,每到这天,便会召集众僧仰望佛祖“舍利”。于是,一心向佛的汉明帝便将每年的正月十五作为重要节日。</p><p class="ql-block"> 此外,元宵节还与“平吕之乱”有关。汉文帝登基后,深感守护江山的不易,于是决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与民同乐。又因这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将“夜”称作“宵”,所以汉文帝正式将之命名为“元宵节”。从此,这天夜晚,家家灯火通明,举杯相庆,这便是“闹元宵”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期,将祭祀神明的日子选在了正月十五。后来,司马迁等人修订“太初历”时,直接将之变成了法定的民俗节日。从汉朝开始,元宵节便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暮暮又朝朝,人们对节日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惟愿阖家共守,相伴如常。</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元宵节还被称作“中国情人节”。古代时,女子平日不得擅自外出,但每到正月十五时,便可不受拘束地出门看灯、赏烟花。古代许多闺中女子都将元宵节的夜晚当做寻觅如意郎君的好时机,浪漫的节日氛围,也为青年男女的邂逅提供了完美的契机。在《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与驸马薛邵的邂逅也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著名诗人王安石就曾借助元宵节猜灯谜的机缘巧合,被招做乘龙快婿。当然现在女性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男女交往的方式也很多,至少不用等着上元节这个特定的节日吧。但在这一天,大家还是都有一种期许吧:“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 戏曲就承载了大家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晚上我们就为张燕工作室的朋友们分享一项中国传统国粹艺术—京剧。</p><p class="ql-block">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京剧无疑也是艺术含金量最高的舞台表演艺术,堪称是集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艺术于一体的最美的舞台表现形式。她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p><p class="ql-block"> 戏曲本身是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无论是那极具艺术魅力的“四功五法”还是绚丽多彩、华灿至极的表演程式以及那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流派,还是那丰富多彩故事情节、……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勤耕耘和深厚功底,无不独具引人入胜的无穷魅力,百年来兴盛不衰,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和异样的触动,真乃令人目眩神迷,为之感叹,回趣无穷。</p><p class="ql-block"> 京剧至今已经有200多年了,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说明了她的顽强生命力。 京剧,给予了各行各业的设计师、策划者、创作者丰富的灵感。京剧的妆容、京剧服饰上的纹样、色彩、寓意,京剧的音韵、肢体等等各个方面,都能激发出人们的各种创意。当胭粉上脸,对镜花黄,角儿们穿着精致的戏服,一颦一蹙间是多年功夫的沉淀,咿呀之间是历史的回响,不可不叹为精致。但是,能流传下来的并非都能被观众接受,比如她的慢节奏就不被当代年轻人所热衷和喜爱。这也是很多京剧艺术传承者们为之困惑的话题。京剧,需要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行,需要与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思想碰撞,需要融合、需要创新。现今依旧有许多老师、许多京剧人就是在做着这样的事情,用各种方式讲述京剧的故事,引导大家走近京剧。</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琳老师的简介,京剧专业人员,国家二级演员。</p> <p class="ql-block">我是几年前偶尔在闺蜜的父母家聚会认识了陈琳老师。闺蜜的母亲—赖老师在我们老家三台剧团是著名的台柱子,尤其是那首《红梅赞》唱遍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父母辈那一代家喻户晓的明星。在认识陈老师之前,我对京剧的认识还停留在只知道她是国粹,还知道梅兰芳,但大都感觉是在台上咿咿呀呀的动作很慢,过场很多的感觉。偶尔认识一些所谓的票友都感觉他们很特别,一种文艺圈⭕️很高深莫测的样子。虽然我不懂京剧,但心里还是很敬重和羡慕他们的,毕竟是国粹是艺术啊。陈老师平常很文静话语不多,但只要说到京剧就滔滔不绝,马上进入状态,甚至可以即兴演唱,动作眼神一丝不苟,完全入戏的感觉。看来京剧艺术已经根植于她的内心,一颦一笑无不透着青衣花旦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京剧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更有这个民族对世情的敏感与关怀。是老程婴义无反顾的坚韧,是秦叔宝英雄末路的叹息,是小红娘急公好义的伶俐,是虞美人自刎君前的悲壮„„</p><p class="ql-block">一出出剧目,一幕幕场景,演绎着横亘时空的深情。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靠的全是真功夫,而那些看似抽象而写意的动作,为我们铺开的,却无比诗意的真实。一个手势,便是开门,一个脚步,便是上船;没有三军阵前,只四面靠旗,便能让你感受到那黑云压城的惨淡;没有骏马飞驰,只一杆马鞭,便能让你体会到那餐风露宿的奔劳。</p> <p class="ql-block">我所认识的陈琳老师就是这样的京剧艺术传承人(荀派)。陈琳老师是从事京剧艺术工作近40年了,是国家二级演员。师从该团两代京剧名角:席慧馨、华香苓、董玉瑗(著名京剧泰斗杜近芳的开山弟子)。主攻青衣、花旦、刀马旦。从重庆三峡京剧团退休后定居绵阳,目前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任京剧老师,做京剧文化艺术的传承人。陈老师用她的方式在坚守京剧艺术的本心,她认为流派传承必须按规律操作,唯有口传心授才能使流派发扬光大,流派传承只能够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并辅以反复示范来达到传承的目的。</p><p class="ql-block">以下视频是陈老师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悠扬的琴韵之中,道不尽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和壮士忠臣的慷慨激昂。尤其是那一袭宽袖,微露的纤纤玉指,折扇轻握,打开来,遮住了脸,慢慢的现出一双水灵灵的清水眼,顾盼生辉,眼风恰似大朵牡丹花的背景,直飘到心里去,仿佛身在堂皇富丽的大唐盛世,而微醺的贵妃,就在那月光下,舞着,唱着,隆重的是那情那景,直叫人恍惚了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一出戏演尽了一生的情。</p> <p class="ql-block">  京剧本身就是一首流动的诗歌,充满诗的旋律和韵味。京剧作为国粹,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越发打磨的精致了。一招一式,浅唱低吟,自有其韵味在其中。即便是繁文缛节一般的做作,也透着奢华的气势与泱泱大国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老师在演出前的化妆准备。</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动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老师除了教学微信群,平常很少加入其他群,在我的一再邀请下加入我们工作室群。因为她怕大家不喜欢京剧,怕打扰人家。但我觉得既然是艺术是美的东西,肯定会有人欣赏,既然是美的东西就值得我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  这是陈琳老师在表演和教学点的视频。</p><p class="ql-block"> 看戏,其实是回归一种诗意的生活,这种生活我们的祖先过了千百年,闲适而从容,宁静而优雅。戏曲,从来就是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家庭的,更是精神的,一如书画琴棋,她汇聚着每个人心底从未远去的梦境,可照见自己,可寻觅初心。那高亢悠扬的声腔穿越时空,远去的岁月似触手可及,而就中那今古如一的深情,那历久弥新的气韵,无不让现在的我们但愿长醉不愿醒。</p><p class="ql-block"> 从仪式祭奠,到竞技讽谏,从汉角抵到唐大曲,从金院本到宋杂剧,从元曲到南戏,从昆曲到京剧„„最初不过“言谈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戏曲,最终开启了忠臣孝义,佳人才子的传奇。搜集创作,修饰雕琢,一代代文人、艺人前仆后继,只为完成那自由心声的宣泄,“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之也”。</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宵节线上分享活动时陈琳老师与家人聚会时即兴演唱助兴之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京韵 传统艺术需要像陈老师这样的专业人的口授相传,但艺术更需要这样走入平常人生活轨迹的形式,被普通人喜欢和欣赏,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才更有生命力,艺术家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艺术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延绵不断。这就是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吧。再次感谢陈琳老师的分享和互动。</p><p class="ql-block"> 艺术需要坚守但更需要传承,向这样的艺术传承人致敬。</p><p class="ql-block"> 元宵佳节,它为我们提供了欢愉的契机,但价值却远远不止于此。节日的延续,体现了我们对历史文化难以割舍的美好情愫,也体现了我们对“团圆”的执念之深。</p><p class="ql-block"> 我们或许曾经多次质疑生活的意义,但后来才知,“平凡相守”就是唯一的答案。疫情反复,曾经捱过的艰难也有可能随时故态复萌,但人应该在心里永远铭记那些美满的、珍贵的瞬间和夙愿。</p><p class="ql-block"> 2021年,农历辛丑年,愿你不辜负别人,不为难自己;有人相依偎,有爱无别离。不蹉跎今日,也满目山河。</p><p class="ql-block"> 今晚元宵节的分享活动和群主点评暂时告一段落。喜欢的朋友抽空看看,可以发表评论。明天我会抽空变成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