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清朝时的国子监</b></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br>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br>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br>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br> 明朝初定金陵之时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迁都后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永乐二十年(1422年),南京国子监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渐衰退。</font><br></h1> <h1> <font color="#ed2308"> 清顺治七年(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br> 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br>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font><br></h1> <h1><font color="#167efb"><b>“辟 雍”</b></font></h1> <h1> <font color="#167efb">“辟雍”亦作“ 辟雝 ”,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汉 班固 《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br>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br>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br>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font><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