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国鸟”(续)

汉族屏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危地马拉——凤尾绿咬鹃</b></p><p class="ql-block">凤尾绿咬鹃(学名:Pharomachrus mocinno)属咬鹃目咬鹃科的鸟类,小型攀禽,是南美洲丛林中最漂亮的鸟,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濒危物种,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栖息于森林地带。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营巢于树洞中,是热带森林中的攀禽。</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凤尾绿咬鹃是危地马拉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委内瑞拉——委内瑞拉拟黄鹂</b></p><p class="ql-block">委内瑞拉拟黄鹂(学名:Icterus icterus)是中型鸣禽。喙长而粗壮,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体羽鲜丽,主要由为桔黄色和黑色组合,黑色的双翼上有一道白色的斑纹。树栖性,鸣声洪亮悦耳。在水平枝杈间编织碗状巢,产卵3~5枚,主要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5天。栖息于干旱地区,如林地、森林、干旱丛林及开放的大草原。以昆虫为主食,亦嗜食浆果,主要是鞘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的成虫及幼虫、螳螂等。分布在安地斯山脉东边的南美洲,是委内瑞拉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乌拉圭——凤头距翅麦鸡</b></p><p class="ql-block">凤头距翅麦鸡(学名:Vanellus chilensis):属于中型涉禽,共有4个亚种。体长32-38厘米,体重280-425克。头部有棕黑色小羽冠,与鸻类相比,体型较大,腿较长。鼻孔线形,位于鼻沟里;鼻沟的长度超过嘴长的一半;翅形圆;有后趾,很小或者萎缩。</p><p class="ql-block">栖息地一般接近各种水域,如沼泽、湖畔,也出现在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的部分地区。是乌拉圭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牙买加——红嘴长尾蜂鸟</b></p><p class="ql-block">红嘴长尾蜂鸟(学名),英文名:Red-billed Streamertail,又被称为医生鸟,是牙买加特有的一种蜂鸟。虽然大部份学者都认同它们是独立的物种,但仍有一些认为它们与黑嘴长尾蜂鸟为同一物种。它们是牙买加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智利——安第斯神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见玻利维亚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大洋洲</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安圭拉——鸣哀鸽</b></p><p class="ql-block">鸣哀鸽(学名:Zenaida aurita),鸽形目鸠鸽科哀鸽属的一种鸽子。体型中等,喙短,嘴爪平直或稍弯曲,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颈较短,胫全被羽;翼发达,善飞行;尾短而圆;腿短健,无蹼,后趾与前三趾同在一个水平面上。外观很像哀鸽,但体型较为瘦小,尾巴较短及圆,颜色也较深。它们的双翼上有一些白边。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食物绝大部分是种子等素食,占其膳食总量的95%。很少吃蜗牛或昆虫。会吃足够的食物来填满嗉囊,然后在飞行的间隙休息时消化食物。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一窝产2枚卵。雏鸟的双亲都会照顾雏鸟一段时间。是安圭拉的国鸟,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及尤卡坦半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澳大利亚——鸸鹋、琴鸟</b></p><p class="ql-block">鸸鹋 [ér miáo](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体高150-185厘米,体重30-45千克,寿命10年。擅长奔跑,是大洋洲的特产,世界上第二大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因此也被称作澳洲鸵鸟。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鸸鹋形似非洲鸵鸟而较小,属于平胸总目,没有龙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长而卷曲自颈部向身体的两侧覆盖。翅膀退化,完全无法飞翔。翅膀比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种之一。</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澳洲森林,草原和沙漠地带,以树叶和野果为食。</p><p class="ql-block">鸸鹋终生配对。每窝产7-10枚暗绿色卵,卵长13厘米。在地面上筑巢。雄鸟孵卵约60天。体上有条纹的幼雏出壳后很快就能跟着成鸟跑。特别的气管结构在繁殖期可发出巨大的隆隆声。</p><p class="ql-block">鸸鹋是澳大利亚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琴鸟(Lyrebirds):雀形目琴鸟科的两种澳大利亚鸟,因求偶炫耀时尾羽展开的形状尤如一张竖琴而得名。鸣声亦悦耳。地栖。体褐色,色似雉鸡。共1属2种4个亚种琴鸟能长到家鸡一般大,颜色为红棕色。雄性的外尾羽在部分展开时呈古典竖琴状,内尾羽则像花边一样。琴鸟的尾羽在秋季时会脱落,春季又会再生。</p><p class="ql-block">琴鸟把它那穹顶式的窝安在地面上,一个窝一个蛋,蛋上有褐色大斑点,略带紫色。琴鸟是最大的,并且是最古老的栖木鸟类。琴鸟擅长奔跑,不擅飞行。栖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林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几内亚极乐</b></p><p class="ql-block">新几内亚极乐鸟,一种大型的极乐鸟。它们分布在新几内亚南部及东北部。[1]在D·艾拔提斯(Luigi Maria D'Albertis)要求下,取了为纪念热那亚侯爵Francis Raggi的学名。</p><p class="ql-block">新几内亚极乐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鸟。它们于1971年就已经被作为该国的国徽及包含在国旗之内。对新几内亚的极乐鸟来说,吸引配偶是一门表演艺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斐济——绿领吸蜜鹦鹉</b></p><p class="ql-block">绿领吸蜜鹦鹉(学名:Phigys solitarius)羽色鲜艳,体为红色,前额和鸟喙之间、额头、头顶为深紫色;背部和翅膀为绿色;颈部和背部下方为黄绿色;腹部和大腿为蓝紫色;鸟喙橙色,虹膜红棕色。主要以花粉、花蜜与果实为食物,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分布于斐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基里巴斯——丽色军舰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见安提瓜和巴布达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帕劳——帕岛果鸠</b></p><p class="ql-block">帕劳岛果鸠(学名:Ptilinopus pelewensis),鸽形目鸠鸽科果鸠属的一个物种。羽毛颜色很丰富:灰绿色的身体,绿色的翅膀,头冠呈鲜紫色。羽毛的颜色和它们栖息的林地树叶的颜色十分相似。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里,主要在树顶上觅食,偶尔也到地面上来。单独活动,很少集群。主要吃一些油脂丰富的小型水果,通常是囫囵吞下,把果肉消化后排出种子。分布于帕劳岛。是该地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萨摩亚——齿鸠</b></p><p class="ql-block">齿嘴鸠(学名:Didunculus strigirostris)仅1属1种,下颌骨具两个“牙齿”。体型中等,地栖或树栖。喙短,基部大都柔软,被蜡质;翼发达,善飞行;尾短而圆;腿短健,无蹼,后趾与前三趾同在一个水平面上或缺后趾。食物多是种子和果实。仅分布于萨摩亚等3个太平洋小岛上。因人类活动,使猫、狗等食肉动物引入,导致濒临灭绝。是萨摩亚群岛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汤加——太平洋皇鸠</b></p><p class="ql-block">太平洋皇鸠(学名Ducula pacifica)是一种鸽子,共有2个亚种。体型中等,树栖。喙短,嘴基部柔软,被以蜡膜,嘴端膨大而具角质;颈短,胫全被羽。翼发达,善飞行;尾短而圆;腿短健,无蹼,后趾与前三趾同在一个水平面上或缺后趾。食物多是种子和果实。栖息在小岛上的热带潮湿低地森林及大岛上的潮湿山区森林。在树上筑巢,双亲一同孵化。分布在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从新几内亚东北部群岛,经汤加、斐济、新喀里多尼来群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新西兰——褐几维鸟</b></p><p class="ql-block">褐几维鸟(学名:Apteryx australis)又译为鹬鸵,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褐几维鸟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细如丝发,由于翅膀退化,因此无法飞行。褐几维鸟很容易受到惊吓,大部分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觅食时用尖嘴灵活地刺探,长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虫的位置,进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寿命可达三十年,是新西兰的特产,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分布于新西兰南岛、北岛和斯图尔特岛,分别为3个亚种,也是数量最稀少的种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