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琐忆

心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2月15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过年的记忆当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对联(我们叫对子)。在早年农村人的认知当中,哪怕日子再穷,哪怕揭不开锅,过年时对子一定要贴的。如果买不起几副对子,做不到每个房子一副对子,大门上必须有对子。我们家就好几年只给大门和上房贴了对子,厨房就没有对子。很多农村人不是太讲究,但是对于对子还是很有规程。一般人家的对子用的是红纸黑字,如果谁家有人去世,头三年的对子都是绿纸黑字(印象中好像也有绿纸白字的)。直到烧过三年纸,才用正常的红纸黑字的对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六七十年代,农村念书的人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会写对联的更是寥寥无几,写一对儿对子非常不容易。因此,谁会写对子,那可是大大的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候,刘自贤老师和我叔父刘宏业老师刚从师范毕业不久,两个人都在外地教学(当老师)。用现在的交通手段和条件来衡量,距离根本就不远。可是那时候没有自行车,那些路程步遍还是相当可观的,所以他们不能经常回家,只有假期的时候才在家里。每年腊月,一连好几天,他们就给村里人写对联。那时候,气候还没有变暖,农民家里没有大炉子,唯一的热源就是土炕,所以写对子的毛笔和墨汁很容易冻住。有的人家会在破旧脸盆里装些灶灰,然后用在炕洞里埋烧的木炭生个火,可以驱寒,但是取暖那可是指屁吹灯靠不住。木炭生火的时候,需要用口吹,等于鼓风,木炭会蹦溅出火星,声音清脆,蹦溅时间、强度和方向不可预测,感觉非常好,也有点怕怕。因此,写对子的人得时不时把毛笔、一直把砚凹(砚台)放在炕上或者火盆旁边,防止冻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记事以来,我们家的对联是请刘自贤老师或者我叔父写的,多数人家也是这样。他们让孩子把裁好的对子拿到老师的家里,麻烦他们写对联,都是免费写的。也有人家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写对联,顺便请他们吃一顿饭。那时候我们村在外面工作的人不多,我记得好像只有两个公派教师,两三个煤矿工人,前前后后三四个当兵的。这些人是全村的骄傲,他们回家过年,村里很多人家请他们到自己家,把自家不多的最好的东西做给他们吃,以示敬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很多人家没有桌子,写字的人就盘腿坐在炕桌后面写对联。他先把裁好的对子按照所要写的字数的多少极其熟练地对折成对几个方格,然后展开,用手压平铺在炕桌上,对子的前头由这家人的小孩用手轻轻拉着,老师就开始龙飞凤舞地写对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刘自贤老师是个全才,他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还懂点医学和阴阳(他父亲就是阴阳),谁家的人有点头疼脑热啥的,都去问他,他给开点药或者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打整(治)。除此之外,他还是个戏班长(农民对于唱戏者的叫法)。有一年我们村唱革命样板戏,就是他指导踏戏,又叫拉戏(都是排练的意思),他本人还唱杨子荣。戏台上用的汽灯好像是借马家山的,戏台在碾子窑那里。碾子窑在1974年治河造田的时候挖掉,平成沟坝地了。我之所以记得这些,因为那年就是在我家上房里拉戏的。当时我们家上房还没有安上窗子,有的人直接从窗子里爬出爬进的。这是关于写对子的刘自贤老师的一段题外话,有点跑题。好像我学着James Joyce,用起意识流写作手法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村很多人家门上挂的都是刘自贤老师写的对联。附近村里如果有老人去世,那家人一般请他写帐,我舅爷去世后,我舅舅就专门从县城请已经退休多年的他写帐。刘老师写字挥洒自如,拿捏随意,让我好生羡慕。我父亲曾经对我说,你啥时候能学得像刘自贤老师那样写对子,你就把书念成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刘老师就是我的偶像,我对他敬重有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的小学生都练习写毛笔,包括大楷、中楷和小楷。从理论上讲,学生应该会写点对子。但是写对子的毛笔更大,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驾驭得了,而且很多人的字形不好看,所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写对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开始上学后,心里真痒痒的,很想写对子,就像刚学会开车的人一样,见车就像试活一把,或者像勉强学会骑自行车的人一样,看到自行车就想上去骑一哈。后来有一年,我父亲说你都念了这么几年书了,还连个对子都不会写,算个啥学生嘛,咱总不能年年都麻烦人家刘老师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是我就开始写对联,先是给自家写,后来慢慢给亲房邻居家写。我写对联的时候,墨汁还没有干,有点立体感,看上去感觉挺好。等墨汁干了,再贴到门框上,那字就有点难看,甚至有点丑陋,自信心立马像大冬天的车胎,瘪得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们家对联都是我写的,但是工作以后,我就不敢写对子了。因为担心自己写不好,我就请其他人帮忙写对子,好几年是请我大妹夫写的,他的字写得比较好看。再后来,随着念书和工作的地点渐行渐远,我们很少在老家过年,所以对子的事情我基本上不再操心。在大城市生活,对联基本上都是朋友写好,拿来贴上去就是了,所以也就没有写对联的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时代变了,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化意识和做法更加深普及,各行各业都有人为他人制造东西,就等着你掏钱买回去直接使用。现在的对联都是印制好的,买回去一贴就得。除了印制的门神和对联,年前一段时日,县城、乡镇的集市上也有很多人现写现卖对联,很多人买回家去贴上就是。可即便这样,也有人觉得贴对联麻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早跟一位老同学语音聊天,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重视对联这些传统的东西。他的儿子和儿媳妇带着孙子回家过年,他让儿子贴对联,儿子嫌麻烦。他心有不悦,但是没有直说,心想不贴拉倒。到了腊月三十那天,他还是忍不住,于是把早就准备好的几个电灯笼挂到大门前,算是填补没有贴对联的心理空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ezcl7hb?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年味反刍</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vj2rbp6?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DJM春联(文原创)</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32nnofd?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荒林沟社火(原创图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walqqt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请门联</a></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延伸阅读:<div>据网文介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br>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传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r>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br>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br>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br>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br><br>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br>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因其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br>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br>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和艺术精美的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br>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中间,在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乃至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