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鼓楼,位于南京市中心明城墙内中央的鼓楼岗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旧时南京城的报时中心,也是催促文武百官勤于政务,提醒百姓辛于劳作,京师迎王、接诏书、选妃等重大庆典的重要建筑,是明朝京师的重要建筑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官式砖构建筑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南京鼓楼与南京钟楼相对,明朝时期规模宏大、规格极高,城楼后因遭战火而被毁;清朝时期鼓楼仅剩下城阙,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时曾登临四望,树碑建楼,更名“碑楼”,并保存至今;民国十二年(1923年),被辟为南京鼓楼公园;民国十七年(1928年),五条主干道在此交汇,形成环岛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明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在南京设太史监,明太史监首任太史令是刘基。次年,南京明城墙开始建造,据史书记载,“上命基补新宫于钟山之阳……故筑新城五十余里”。南京明城墙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即内有十三座城门,外有十八座城门,现存南京明城墙为应天府即京城,而鼓楼就建在城市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南京鼓楼始建,朱元璋为了在全城统一时间而修建了鼓楼这个报时机构,由掌管报时的官吏专门掌控。</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南京鼓楼只遗留下城阙,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时,在此登临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楼基座上树碑建楼,并更名为“碑楼”,故鼓楼有“明鼓清碑”之称。</p> <p class="ql-block">城楼下层为城阙式台座,中间并列辟券门3道,前后贯通,供人们行走;台座前壁左、右两端各筑券顶石级台阶一条,供人上下,台面梯空之上各建歇山檐棚顶梯亭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两口漏窗,用来自然采光和通风。</p> <p class="ql-block">南京鼓楼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成城阙样式,高达9米,红墙巍峙,飞檐迎风,中间有券门三道,贯通前后,上有“畅观阁”题额。上层建筑,分为中殿和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与其他现存十三座明代官式砖构建筑城台相比,明代南京鼓楼城台台底长度较小,台底宽度最小,上部长43.8米,宽22.6米。可能由于南京鼓楼建于黄泥岗上,具有相对较高的地势,因此可以利用较小的体量创造出平地建筑较大体量才能达到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的设计者是刘伯温,为了体现朱元璋“皇权神授”的统治地位,他在规划南京城垣时,将南京城垣设计成北斗星与南斗星的聚合形,一条贯穿整个城市的中轴线,此轴线的走向正是“西北—东南”,将明代的南京城,分为“南斗星”、“北斗星”两部分。</p><p class="ql-block">鼓楼的朝向和明代中轴线平行,从明代地图上看,鼓楼和钟楼就位于这条中轴线的一侧,其“西北—东南”的朝向正与中轴线一致。明代南京钟楼鼓楼位置的选择也有玄机,它们距离朝阳门(中山门)、仪凤门、聚宝门(中华门)的距离大致相等,可以算是当时城市的中心位置。</p> <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年间钟楼被毁,只留卧钟,后被迁至大钟亭,同时鼓楼城楼不存,只剩城台。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一,康熙皇帝为根治黄河、整顿吏治来到江宁,初二登上鼓楼城台凭高远眺,纵览金陵风貌。初四康熙返京前一再告诫官员“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两江总督王新命等将圣谕刻石,在鼓楼城台正中树“戒碑”,为了保护碑,又在它上面建楼,因此,清代南京鼓楼又称碑楼。由于康熙曾登鼓楼城台,重建后的鼓楼名为“畅观楼”。</p> <p class="ql-block">戒碑</p><p class="ql-block">康熙戒碑记载的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经江宁(南京)返京启程时,目睹数十万江宁民众夹岸送行,各级政府官员着官服在两岸跪送等排场和气势,不悦反忧,他告诫大小政府官员:不能追求享受和做表面文章,应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惩治腐败,弘扬正气,体察百姓的实际困难,做到本分务实,使百姓生活有保障,人心稳定,以不辜负我的期望。次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将“圣谕”刻石,竖碑于鼓楼台座正中,并建楼保护。因碑文内容是皇帝对官员们的告诫,故该碑也被称为“廉碑”。</p> <p class="ql-block">鼓楼顶层上,有一座摆放在玻璃罩中的龙凤塔,是慈禧六十大寿时,地方官员所送礼物。龙凤塔高4米、圆3.5米,六角七级结构,精雕细刻着人物、植物、动物,外镀金铂,金光熠熠。龙凤塔各级都有极精细雕刻的人物或植物、动物画。从下至上,四级为人物,皆为武士出征,三国故事人物等;三级为花鸟,有葵花、天竹、青松、芭蕉、万年青等。花鸟中还有虎豹、蛇虫与之为伍;二层隔离刻有六大骑士,六根亭支架上,凤上龙下,六龙抱柱,六凤呈祥;亭子上部由飞鹤、荷花盖顶。整个亭子,呈现出一幅幅优美图画,造型紧凑协调,生动精美,其雕刻工艺极为精湛,为世人所称赞,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鼓楼其建筑规模之大国内少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龙飞凤舞,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楼上原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 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原有报时和仪仗用的大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点钟一面,牙杖四根,壶房铜缸一座,以及其他乐器。明亡后这些陈设均已散失。现楼基是明代原建,楼上建筑为晚清重修。康熙在1684年南巡时曾来鼓楼,次年在楼上建一巨碑,改鼓楼为碑楼,但当地人仍习称其为鼓楼。</p> <p class="ql-block">南京鼓楼现存台座顶上正中三开间重檐歇山顶的木构建筑,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建。上层的木结构殿宇中摆放有大鼓、小鼓、云板、点钟、牙杖四、铜壶滴漏、三眼画角等,用来昼夜报时和迎王、选妃、接诏等,极尽奢华。</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p><p class="ql-block">大钟亭,位于南京鼓楼广场东北。是晚清时期保存南京钟楼遗存铜钟而修建六角亭。而明初时修造的南京钟楼,其址位于南京鼓楼西侧,现已不存,与鼓楼呈晨钟暮鼓之景。</p><p class="ql-block">南京钟楼于清康熙年间倒塌,鸣钟、立钟皆毁,惟独卧钟半陷于土中,清咸丰年时,被毁一只,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江宁布政使将尚存的一只钟移至现址,并拨款建了一座铁梁铁柱的六角亭来悬挂,称铁柱亭(大钟亭),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巨钟之一。</p><p class="ql-block">南京钟楼始建于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原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为明朝国都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中悬洪武一二十一年(1388年)铸造的紫铜鸣钟一只。此钟原悬于金川门内的钟楼,清康熙初年,钟坠道旁,半陷土中,清末移至此,并建此铁梁铁柱的六角亭。</p><p class="ql-block">大钟质精形美,声音洪亮,顶部凸铸莲花瓣纹一周,提梁上饰以云纹和波浪式卷角,钟上有“洪武二十九年吉日铸”铭文。钟为紫铜浇铸,钟高4.27米,上刻有“洪武21年9月4日铸”铭文。钟高19.60米。</p> <p class="ql-block">南京紫峰大厦(Nanjing Zifeng Tower),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1号,地处鼓楼中央商务区,东可眺望玄武湖和紫金山、西可望长江和江北新区、南有雨花台和新街口、北有幕府山,是世界第一座完全中国投资、中国建设的超级摩天大楼。</p><p class="ql-block">南京紫峰大厦占地面积为187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61075平方米,其中主楼地上89层(实际利用82层),地下4层,总高度450米,屋顶高度381米,灯塔高度69米。副楼地上24层,层高4米,高度99.5米。裙房地上7层,高度44米。</p> <p class="ql-block">深红色靓丽气派的明清皇家宫阙与亮银色挺拔俊俏的现代艺术建筑交相辉映,璧合珠联,已然是古都南京地标性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