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生活》

大宋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双亲在我最早的家(八十年代中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的仨哥两弟(八十年代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姐妹四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姊妹九人,五男四女。对于父母来讲,那个年月是何等的不容易,可是父母很刚强并把希望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因此无论怎么苦怎么难,都让我们上了学读书识字,母亲说我这辈子成了睁眼瞎,尝到了不识字的苦,决不让我的儿女再受这样的苦,那怕是拉棍子要饭,也的让他们都能识字……就这样我们姊妹无论生在旧社会的,还是生在新社会的九人,都上学读了书,相继八人成为中共党员(大姐因早年生病休养,未能入党)七人从领导岗位退休,不负父母重望,都成为了社会有用之人。</p><p class="ql-block">按母亲的逻辑是七成八不成的说法,我们兄弟姐妹九人大都是九岁上的小学,其中两个弟一个七岁上学,一个八岁上学。我是九岁上小学,八岁时吵着要上学,母亲非没让去,记的为此哭了几天。</p><p class="ql-block">难忘的老师</p><p class="ql-block">我的小学阶段是快乐的,幸福的,美好的,原因教我的老师是个严而写一手好字的老师,男性,名字叫商哲老师。那时老师很缺,语算都是一个老师教。由于对上学的渴望,所以自己上学十分用功,脑瓜也比较聪明,由于老师教的得法,一学就会,从没挨过老师批评,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是班级的前三名。小学阶段由于学习好,一直是班长,入少先队后,一直是中队长。小学最后一年是在县城念的书,叫做天山实验小学,是因三哥成家有了大女儿,哥嫂都在这个小学教书,晚上也需上班两个小时,孩子没人带,十三岁的我负责晚上看护侄女。由于学习环境不同,师资水平的差别,在我记忆中,这一年学了好多好多知识,特别语文水平大幅度提高。教我的班主任老师叫张永,教语文课;贾文忠老师教数学课,都是男老师。他俩都是非常严厉又有耐心的老师,教课通俗易懂,方法得当,一听就懂,并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思考方法。在这个学校任教的老师都是全旗教学老师的佼佼者,不然走不进这个学校。在我记忆中,我的语文基础知识所以很好,语法逻辑水平的提高,都是在小学阶段夯实的基础。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我写的作文常让老师当作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我小学阶段除学到一生中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以外,在严格的家教熏陶下,养成了爱劳动好习惯,懂得了爱父母,爱老师,爱兄弟姐妹们的做人基本道理。</p><p class="ql-block">母亲教我做家务</p><p class="ql-block">母亲教育我们姊妹九人最常点拨的话就是:“男儿无志寸铁无钢,女人无志乱如麻瓤。”要我们做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女人要下得厨房进得厅堂,母亲的原话就是手一分脚一分,女人要有做女人本领,男人要有做男人的志向。所以对女儿从小训练会做所有家务。1.教我包饺子,那时生活困难,只有年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每当此时母亲不放过教女儿的机会,我是在十三岁,母亲教我包饺子,过程还记得,首先告诉合面,说女人合面要讲究“三光”,手光、盆光、面要光,这才叫合面,水和面的比例是一碗不十分满的水,两碗十分满的面,水温一点最好。包饺子时,让左手的中指比食指和无名指低下去,这时饺子皮放在左手上,自然出现洼处,这样将馅放在洼处,包时就很好包了,既使有点汤汁也不会溢出来。母亲说女孩子包饺子要讲究形状好看,力争包成元宝样,饺子包的啥样,将来自己孩子的耳朵就啥样,哇塞!当时听起好恐怖哟,自己做事好坏还能管到下一辈。因此在母亲的指导下力争包到最好,但学的第一次总是不理想,遭到了母亲的批评。在包的过程中,母亲还说,饺子包的折皱多,将来子女多,折皱少子女少。那时自己小,不敢吱声,只心想我才不要折皱多呢,象母亲有这么多孩子,受苦受累的。所以我初学尽量少掐折皱,后来学会,一个饺子只有两个折皱。也许应验了母亲的话,我这一生只有一个儿子。哈哈每当回想起母亲说的这些有趣话,思母情就尤然而生。</p><p class="ql-block">2.母亲教我做针线。那是我14岁那年,母亲正式教我针线活,母亲告诉我手针缝有多样针法:直针法、倒针法、缭针法、锁针法。母亲说衣服打补钉,就要缭针法,做单衣就要用倒针法,不是做衣服,缝个袋子什么的就用直针法就可以了,打扣眼,毛边外露就都用锁针法。母亲为了让尽快学会,拿过来一块旧布一边讲一边做示范。由于母亲教的得法,我一下就明白了,再平日穿着母亲做的衣服,翻复看几遍,就掌握了大概,试做,得到了母亲好评,从此衣服哪坏了,袜子破了全自己补,减去点母亲的负担,为此很自豪。</p><p class="ql-block">后来自己陆续的学会了很多家务,平常的饭菜,织手套、打毛衣,钉锅盖,不同的菜不同的炒法,各类肉怎样做才会更香好吃,基本掌握。成家后每年过春节要请先生公安局同事,十几个菜全由自己做,色香味俱全,蛮好的,受到他同志的好评!</p><p class="ql-block">我的自食其力</p><p class="ql-block">在我上学九岁时就能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学费钱挣来,一直读完小学。那时学费一个学期是二元伍角钱,一年五元钱,再就课本和写字用的笔本钱。我的老家住在东西有山,当中有河,南北一漫平川的地方,地名叫内蒙赤峰阿旗新民公社双山大队第五小队,可说是个有山有水有草原有牛羊的地方,(这里养育出来的人,大都很正直善良,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为县里输送了一批栋梁之材)我在上小学阶段每到放学星期天寒暑假,一年四季活计有三样:一是春季到地里去拾柴,到包米高梁地检茬子,用背篓,背回家;二是夏季去山上刨药材,我处长的药材大致有四种,叫远志,黄芩,傍风草,甘草。我最多采的是远志和黄芪,因用小镐头就能刨出来,自己由于年龄关系举不动大镐头,父亲给自己按装了小而宽一点,把子也不长的小镐头,记的用起来十分顺手。每到周日去山上将药材刨回来,黄芩弄干净晒干就可卖了,记的是毎斤三角至六角钱不等,远志药材很值钱,一斤干的是二元二角至二元五角钱不等;但很麻烦,因为要根部的肉,需要晒蔫了,然后用擀面杖将其擀平再将远志的芯抽出来。虽然年龄小,每次上山刨不了太多,但日积月累一夏天下来也会不少,不仅解决了自己上学的花费,还有时为家买一包火柴呀,一斤灯油哇,买一双袜子呀,为此很高兴。三是秋季割地秋收完去地里检苞米谷穗豆子。村里有个叫二姑的滕老太,那时有六十岁左右吧,年轻守寡,身体很棒,每到周日领上我们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伙伴去西山,北垫子,南河弯地里捡庄稼,一秋下来会检不少,检到最多的是苞米,好的母亲用来当口粮,不好的用来当猪饲料。那时由于家里很困难,看着父母日夜操劳,真的很心疼父母,但自己小,又没什么本事,就自动找些力所能及的活来干。</p><p class="ql-block">挖野菜</p><p class="ql-block">回忆童年趣事,值得一提的是,老家的野菜实在好,品种多,口感好。在上小学时,每到春天四月下旬至六月中旬都是挖野菜的好季节。最早挖吃的是浦公英,它长在田里的是白儿长,叶大最好吃,等长在草垫子或荒草中的白儿短叶窄,口感差,但据说营养成份高。接着就青麻菜,也叫苦菜,老人讲叫做救济穷人的菜。这种菜无论怎么吃,吃多少都不会伤人,闹饥荒可以满碗满碗的当饭吃,我也赶上过那个年代这样当饭吃过。在刚刚出两个叶芽的时候,最好吃,冲洗干净,生着沾酱就着小米干饭最好吃,再加上点小葱,非常下饭,吃饭有它,能多吃一碗饭哟。到了五月底至六月份,采集的野菜是西天谷,蚂蚱菜(马齿苋),扫帚菜,猫爪菜,刺儿菜,小介菜。我们地方号称八大山野菜。在我小学阶段,每当野菜下来季节,放了学或周日就伙同小同学去挖野菜,每次能挖到不少,全家人能吃上几顿。农村人们在那时春季是很苦的,冬储菜吃完了,新种的菜又没下来,吃到熟菜是很困难的事,有了这野菜的添补也是很好的事儿了。对于每家孩子来说,放了学就去挖野菜,看做是自己每天应该做的事。所以都快快乐乐去,高高兴兴的回,当看到全家吃饭时,吃着自己挖回的野菜,心里特别有成就感。当工作成家进了城,每到春季还很想老家的野菜吃,可惜很少吃到,有时偶尔能在菜市场买到一点。儿时记忆是深刻的,美味多样的野菜伴我渡过童年,走过青少年,记忆在老年。</p><p class="ql-block">小学《十粒米》课文</p><p class="ql-block">我《十粒米》小学课文受益终身</p><p class="ql-block">我进入2021年,就迈进了七十岁的门槛。毎当回忆往事,使我牢记并每天重复出现的一件事,那就是我小学读的一篇课文《十粒米》。只要我做饭去淘米,这篇课文就自然呈现出来,也由此,年龄进入老年至今没有浪费过粮食。</p><p class="ql-block">与我同龄的人不知还是否记得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旧社会,一位父亲给地主老财当长工,闹饥荒,家里没有一粒粮,为了家中孩子,在给地主家干活时,看到了粮仓,顺便抓了一点点,放在手心,被地主老财看见,活活被打死,等死后,其他长工掰开他的手,数一数只有十粒米。为了十粒米,失去了一个父亲的一条命,可见旧社会哪有穷人的活路。学过这篇课文后,更珍惜幸福时光,做个好学生,乖女儿。从小到如今可说没浪费过一粒粮食。这《十粒米》的课文深植入心中,也受益终身。由自己切身体会到,对一个孩子从小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勤俭节约,勤俭持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记录着人一生如何去生活,如何追求美?美丽和生活的享受与浪费奢侈不搭边的。</p><p class="ql-block">我22岁离开老家去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念书,(之前在家当民办教师三年)家里的院子较大,院里院外都是我一直收拾打扫。院内毛柴垛的四周收拾的干净利索,不会一刮风,刮的满院是柴草;检回来的玉米高梁茬子,农村是最好的柴,多数留在冬季来烧,一是炕暖,二是火好,能往火盆中放。所以我将茬子放在西南角猪圈旁,垛成长方形。把大弟从自家驴圈收拾出来的驴粪蛋和杂草根,冬天都放在院里的园子内,我再按着菜池子的长短弄成一行行,不仅看起来很整齐,而且这样干的快,干了以后当柴烧。乡亲们经常夸,看人家老宋家,院子那么大,院里院外收拾的真象样,妈是一个村上最干净的女人,也教育出一帮孩子那么有礼数讲卫生……是的,由于母亲是地方出了名的善良美貌,干净利落,助人为乐好女人,(我写了本伟大母亲,一生榜样的书),所以我的家也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家庭。</p><p class="ql-block">附录一《我小学同学名录》</p><p class="ql-block">五个自然村的小孩去西营子(村子大分为两个小队)小学读书。我村的(五小队):</p><p class="ql-block">任秀儒,任秀芝,王秀兰,明丽霞,</p><p class="ql-block">刘风荣,邹吉霞。其它村:王玉风,</p><p class="ql-block">王玉清,王玉学,闫素香,于万英,</p><p class="ql-block">陈彩云,李树彬,岳忠山,陈桂琴,</p><p class="ql-block">石俊国,任秀云,朱凤贤,高素琴,</p><p class="ql-block">孙启。还应该有,六十年了想不太了。我记得一个班有20多个学生。一个学校老师有五个,负责的叫王忱老师,张国荣,石俊英,商哲,王勤,后来去了个石俊儒老师,是女石老师的弟弟。西营子上学要过一条河,有一段路程,每天跟在三姐的后头与本村小伙伴走,也不觉得远。每到春季河水融化时,水很大,木桥被冲走,上学就麻烦了,要么上不了学,要么想法找学校村上一家,住宿在人家。如今的三姐夫就是小时候借助他家念书的人家孩子。到旗里就读,天山实验小学同学:于清,黄雪梅,任义华,任义林,陈秀云,王义山,黄学臣,黄学林,其他的实在记不起了。</p><p class="ql-block">小学同学的相遇,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缘份;老师辛勤的付出和培育是人生中最最珍贵的恩人。</p> <p class="ql-block">附录二:《野生药材图》</p> <p class="ql-block">黄芩的茎叶,也有开白花的。</p> <p class="ql-block">远志茎部</p> <p class="ql-block">这是没抽芯从山上刨回来的根部原形。</p> <p class="ql-block">这是抽了芯的远志肉</p> <p class="ql-block">附录三:《家乡的野菜图》(家乡的猫爪菜图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蒲公英</p> <p class="ql-block">青麻菜(苦菜)</p> <p class="ql-block">刺菜(只放十字叶吃,大了刺就扎嘴了)</p> <p class="ql-block">小芥菜(多数长在湿地河边处)</p> <p class="ql-block">西天谷夏季连雨天后园田,地边会很快长出,成片的长。</p> <p class="ql-block">扫帚菜与西天谷菜同季节出现。</p> <p class="ql-block">蚂蚱菜(马齿苋菜)秋雨过后随处可见,也是成片的长。</p> <p class="ql-block">2020年夏天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