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吕思堂与永康“工农军”

历史记忆

<p class="ql-block">内容来自《浙南红十三军传》</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作者:刘定卿</p> <p class="ql-block"> 吕思堂烈士</p> <p class="ql-block"> 胡斗南烈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春,永康出现一支由吕思堂领导的“工农军”,打着“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口号,组织一批手工业工人和贫苦农民成立的武装队伍,活动在永康西北部和武义、缙云、义乌、东阳一带,他们深受穷苦百姓的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吕思堂,又名吕思恭,化名吕镇江,永康派溪吕村人,189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20年代初期,为生计所迫,吕思堂同许多永康人一样,背井离乡,与陈廷旺、陆存照等人在嵊县崇仁镇一带靠打铁手艺谋生。吕思堂看到现实农村贫富悬殊,富人仗着官府的撑腰,残酷欺压穷人,认为这个社会太不公平,经常参与胡老狗的“劫富济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吕思堂回到永康,在塘里坑雅仁聚会,召集了一批穷兄弟,公开拉起队伍。当时,他们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基本上是马刀、竹枪、土枪、土炮和几支木壳枪、勃朗宁等。而队伍中大部分成员是手工业者、他们渴望摆脱贫苦,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但同时他们也沾染游民的习气,存在组织纪律比较涣散的问题。对这支队伍,中共永康县很重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8月,由夏冲之、卢俊卿介绍吕思堂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看到县委活动经费短缺,便立即上交了600元钱作为党费。从此,吕思堂开始由一个单纯的“为民除暴、劫富济贫”的农民武装首领,逐步成为一名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共产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9年夏,吕思堂率领9人,到莫干山脚下的武康县袭击国民党上柏镇警察分局,击毙岗哨,缴获枪支。此后不久,他们从大资本家手中缴获了一笔巨资,用来购买30多支木壳枪,改善了武器装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加强对吕思堂部队的领导,永康县委先后派出胡斗南、夏冲之、应明哲、金丁亥同吕思堂保持紧密联系。同年9月,永康中心县委又派常委吕兴渭、执委卢汉朝、特派员胡斗南去吕思堂部队工作,把这支队伍正式命名为“永康工农军”,并建立司令部、政治部和军事委员会,吕思堂为工农军司令,金正圭为副司令,胡斗南为工农军的党代表,吕兴渭为军事委员会主任,卢汉朝为政治部主任。至此,共产党领导下的永康第一支工农武装正式宣告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9年秋,以吕思堂为首的工农军主力移师峡源坑。峡源坑位于永康北部,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此前,共产党人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支部,领导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因此,这里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吕思堂将司令部设在共产党员、工农军支队长李金林家,部队驻在智常祠堂。其余各支队则分别活跃在永东、永义、永武等边境地区,以便配合主力进行战斗。此后,工农军活动范围扩大至永康西北部和武义、缙云、义乌、东阳等县的毗邻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永康工农军还曾先后袭击武义上茭道、永康古山的国民党浙江省保安队,缴获了一批枪支,毙敌排长以下3人,并烧毁其营房。在永康峡源坑击溃国民党浙江省保安队两个连的“围剿”,毙、伤国民党兵数十人。后又袭击武义东皋、义乌朱店警察分局,击毙分局长1人,缴获枪支20余支。这些战斗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当局,大振了永康工农军的军威。工农军的频频出击,使国民党当局如坐针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0月15日,省保安队纠集了两个连兵力,进剿峡源坑。为摆脱国民党的重兵追剿,吕思堂率部向永缙边界的西施、道门转移,在深山里与敌周旋了10多天后,终于甩掉了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革命的实践,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使吕思堂等红军领导骨干逐渐开阔了胸怀,扩展了革命视野,他们四面八方广泛联系,帮助邻近各县的共产党人发动群众,组建革命武装,做了很多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缙云游击队因领导人吕天残被捕,部队战士思想涣散。1929年11月,后任领导杨加土等与吕思堂部取得联系,说明部队给养困难,若不马上解决,则有解散之危,要求给予支援。吕思堂立即筹集800块银元,派人送去,挽救了这支濒临解散的游击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也就在这个时候,缙云县东区区委书记卢湛接到永康中心县委指示,准备在东区建立一支红军队伍,进行武装斗争。卢湛按照永康县委领导人李立卓的指点,派人找到了吕思堂,请求帮助。吕思堂也慷慨大方,派出李岩敦等人带了5支手枪前往缙云帮助建立红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到1930年1月时,工农军已发展到800余人,其中党员70余人,武器有手提机枪4挺、长短枪100余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永康工农军与武义红军邵李清部互相呼应,活跃于永康西北部和武义、义乌、东阳、缙云的部分地区,威震四方。1930年1月,国民党改组派代表来永康,企图以封官许愿,发放军装拉拢吕思堂投入国民党改组派。中共永康中心县委发现国民党改组派的阴谋后,对永康“工农军”的领导和士兵加强了思想教育,中心县委书记李立卓等到“工农军”驻地,一方面揭露国民党的阴谋,另一方面对“工农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永康“工农军”迅速醒悟过来。他们表示坚决与国民党断绝往来,一切行动听共产党的指挥,并把改编的符号、衣服退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永康“工农军”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省、县当局的恐慌。1930年3月27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给永康县长发出通缉吕思堂的训令。同年6月2日,省政府再次发出缉捕吕思堂的指令,并派出密探,四处侦查吕思堂的下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初,吕思堂偕同何双基、卢存照和武义的邵李清,再次赴上海购买机械时,被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保安处侦悉。9月7日,吕思堂在上海六马路的一家旅馆,被浙江保安处会同淞沪警备司令部和英租界巡捕房逮捕,押回浙江投入狱中。国民党使用软硬兼施的手段,甚至用毒刑拔掉吕思堂的10个指甲,企图迫使吕思堂屈服。吕思堂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国民党省政府无计可施,决定将吕思堂押回永康处决,又怕工农军中途拦劫,遂改变主意,于10月2日,将吕思堂枪杀于兰溪南门外台基刑场,并将头颅割下来送回永康,悬挂在国民党永康县政府大门口示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吕思堂牺牲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派保安第三、第七团到永康“清剿”,永康工农军被杀、被捕100余人。工农军副司令金正圭自首,部队大部被瓦解。吕思堂遇害的消息传开,活动于各地的工农军约500余人不顾环境的险恶,自发汇集于吕思堂老家派溪吕村,在市基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这位工农军首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工农军党代表胡斗南,原名胡祖贻,永康溪岸人,1892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在北京农科大学读书期间,胡斗南深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毕业后,广东一家糖厂以高薪聘请他去工作,被他婉言谢绝,决心回家乡闹革命,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胡斗南入党后,以小学教员的公开职业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宣传,发展党的组织。1929年初任永康县委书记。1929年8月,永康中心县委成立,胡斗南因已受到国民党政府注目,改任督察员,不久改任特派员。同年9月,任县委常委兼长安区委书记,负责恢复和建立长安区党的组织。10月,受县委派遣,到吕思堂部任党代表,整顿工农军,加强思想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0年1月13日夜,胡斗南正在武义桐琴岳父家养伤被捕。当时他担心身上的机密文件被发现,胡斗南借机将其塞进嘴里嚼碎,被敌人发现。他们紧紧地掐住他的喉咙,拳打脚踢,但胡斗南坚持把文件嚼烂,最后吐给敌人的是一团血肉模糊的碎纸团。此后,敌人将他押到永康县城,关押在陈氏宗祠省防军营。胡斗南在狱中坚贞不屈,1930年1月19日,他被敌人押赴刑场就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吕思堂牺牲后,工农军的战士仍然不屈不挠,工农军余部20余人,在金水土等领导下仍高举义旗坚持斗争。1930年8月,金水土与在永缙界坚持斗争的红三团第一营营长王振康等取得联系,工农军的余部加入红十三军第三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31年,王振康、程义仁介绍金水土加入共产党,并担任游击队长。从此,工农军的余部在红十三军的领导下,继续开展武装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下篇《18、缙云县黄余田农民暴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