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春联”情结

石竹居士

<p class="ql-block">  光阴难掌控,一出溜儿,又一年闪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提到过年,不同年岁的人说出的话,其理解和感受是有大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我,70年代末出生的,那时的物质条件已算得上殷实,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并没有苦的记忆,衣食无忧。50后、60后那个年岁的人,说起孩提时的记忆,那都是苦哈哈的“心酸史”,过年能吃上一顿饱饭,若还能沾点儿油腥儿,那能心满意足地笑上好些天。</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的记忆,一进入小年腊月二十三,千家万户都在忙着备年货。随后就是扫屋子,蒸年糕、花糕、素肉包子,炖肉、调菜、抄菜,挂灯笼、贴对联,放鞭炮、点烟花,看花灯、踩高跷……华夏民族几千年小农经济培育出的“民以食为天”,一到过年,就成了各家各户集中展示厨艺的最佳时期,烹炒煮炸,各种工序都过一遍,每家每户都散发着美食的气息,推杯换盏、畅怀言欢,到处是亲朋笑靥,到处是喜庆团圆。万家灯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邻里之间,串门拜年,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这都是大面上的事儿,就我而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写春联”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大多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过年也不例外。在那个小村子里,舅舅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临近春节,街坊四邻都会拿着几张红纸到舅舅家“造访”,约定几天后来取春联,这就算排上号了。这个活儿,通常得忙乎三四天的。在一旁的我,便成了一名受熏陶者直接参与其中,折格、裁纸、倒墨、念词、晾字、打卷儿……一年后,我便成了一名合格的“小工”。这中间,有时看着看着就会“手痒痒”,也会尝试着代写两笔,偶尔还会迎来旁人赞许的目光。之后几年春节,舅舅再写时,我就不甘寂寞直接“上手”了,小竖联“出门见喜”、“身卧福地”、“清水满缸”、“衣服满柜”、“粮食满仓”和大小“福”字、“春”字等相对简单点儿的内容,均由我“操刀”。来取字的人看到一位十岁出头的小孩在掺和着“舞文弄墨”,溢美之词夸赞之语便毫不吝啬地多了一些,这也是大人们最初对我敢于“挥毫”的褒奖与鼓励。后来,堂屋、东西屋、院门、灶台等处粘贴的大小对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敬天地风调雨顺,贺皇王国泰民安”等,也都全揽了下来。再后来,舅舅基本上就“退居二线”了,写春联这项传统任务就由我包圆了。直至师范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春节“写春联”的热情就愈加高涨了,一是源于对写字的热爱;二是可以创作符合最新形势的新词儿;三是能让亲朋好友省些儿心。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不觉间已驶入二十一世纪,工业向信息化方向的迅速转变成为了新时代的特征。书写“春联”这一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族传统逐步被流光溢彩的印刷品取代了。但童年时代打下的烙印始终感染着我,之后还有几年与弟弟、同事一块儿到市场卖春联的历程,至今在寒风凛冽中书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情景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一晃儿,二十余年过去了,孩子都长大了。</p><p class="ql-block"> 每逢春节,看到市场上展示着的各种各样的春联,依然生发现场书写的情愫,总觉的有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心中翻滚。因此,当下立刻去买了红纸,准备晚上写春联,让孩子参与其中,体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我抓着小家伙的手传授技艺,孩子也欣然接纳,这瞬间似乎书写的细胞就像生命中的基因一样得到了传递。一个个“春”字、“福”字,写得有模有样,还懂得了上联、下联、横批等常识,我隐约觉得写春联这个“技术活儿”今后有接班人了。</p><p class="ql-block"> 自古春节贴春联,便是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特有方式。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北宋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即后来春联的雏形。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帖春联又叫帖年红,预示来年好兆头,期许美好愿望能够实现。帖春联是世界华人和汉字文化圈国家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家门张贴春联和福字的时候,便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今年辛丑牛年,我给自家写了一幅门对,上联“春光明媚江山披锦绣”,下联“中华复兴社稷露欢颜”,横批“牛年大吉”。再见啦,2020;欢迎你,2021。</p><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教体局 陈建刚 联系方式13363089022)</p> <p class="ql-block">  若对此文中某些情节有共鸣、有同感,别忘喽转群、分圈,添加关注呦!!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