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于蓬莱水城的杨振声(189O一1956),字今甫,笔名希声,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还是一位作家,他的《玉君》等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小说着力塑造的周玉君和林一存都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而觉醒过来的富有进步思想和反抗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杨振声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蓬莱水城农村度过的,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蓬莱大海的影子,大海潮涨潮落的千姿百态,大海喜怒哀乐的感情交叠,在他的笔下渲染得栩栩如生,绚丽多彩。杨振声为人正直,廉洁,谦虚,热情,思想开明,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关心青年学生,在现代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有一本《登州府志》,经常翻阅。其中,蓬莱的陈氏家族曾出过不少显赫人物,切留下千古功名。明朝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嘉靖年间南京应天府尹陈鼎,刑部尚书陈其学等。昔日鼓楼下的大忠祠内,曾有嘉靖皇帝亲笔题写的"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的楹联。蓬莱古城牌坊众多,达5O多座,其中陈氏家族就占九座。得名"三牌口"的牌坊,分别是彰扬陈鼎,陈其学父子的父子进士坊,父子经魁坊和父子恩荣坊。另外,"总督宣大坊⺀是为褒扬陈其学而建。陈其学(15O8~1593),号行庵,一生以武功才智卫国守边,战功赫赫,对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立下汗马功劳。1593年卒,年八十,葬于蓬莱城东南卧龙岗下。踏访寻常巷陌,与陈氏人物相关的地名耳熟能详:状元街,纱帽街,三牌口…一条条古老街道,可以还原一个个显赫的传奇故事。为重塑蓬莱古城风韵,再现登州古市繁荣,上级领导将原台儿庄区长韩耀东调至蓬莱任书记,韩书记在开发台儿庄古城方面成绩斐然,他到蓬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老城区旧城改造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充分挖掘蓬莱古城文化内涵,寻找街区之"魂",一座新的蓬莱古城正在崛起。与此同时,烟台人健置业有限公司在三牌口,蓬莱人称"三盘口"处,开发名门福邸楼盘,该项目屋顶以传统官式建筑最高等级一一双重檐庑殿顶为设计原型,仿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彰显东方神韵,真可谓一处建筑,托起一座城市的精神福韵。下面咱再说说吴佩孚,他也是蓬莱城里人,(1874~1939),字子玉。他六岁入私塾,14岁入登州水师营当兵。清光绪十二年(1886)应试中秀才,后因避祸投军从戎。从投聂士成武毅军当勤务兵做起,凭借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锟的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为北洋直系军阀的首领。他性格坦率,生活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精通诗文书画,是位在民族危急关头拒当汉奸,保持民族气节满腹经纶的儒将。1934年12月4日,日寇趁给吴佩孚冶疗牙疾时,将其害死。他一生儒家修养深厚,著有《春秋左传浅解》《明经说》《国本说》《蓬莱诗草》《明德讲义》等,并擅长书画,存世作品以书法及墨竹,梅等居多。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著的《滿江红。登蓬莱阁》。他写到"北望满州,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廓。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弱。叹江山如故,异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从词中反映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之情。作为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表达了吴佩孚解甲归田,退隐"蓬山",面壁信佛的心灵归宿。这也从一个侧面让人们领略了这位吴大帅"不做督军,不结洋人,不纳妾,不积私产"的"四不主义"。说完吴佩孚,可别忘了宋庆。宋庆(182O~1902),字祝三,蓬莱泊子宋家人,是清末著名将领。宋庆早年落魄,弃学而耕,时而经商,终不得志。3o岁从军南下,随同乡,亳州知州宫国勋为州练长,后官至花翎游击。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五十一年。发迹于镇压捻军、太平军,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抵抗过八国联军,多半生过的是戎马生涯,为清王朝的统治倾注了毕生精力,深受滿清统治者的赏识。他于清咸丰十年(186O)晋升总兵,敕号"毅勇巴图鲁"。1867年又更号为"格洪额巴图鲁"。光绪二十八年(1902),病逝于军中,终年83岁,谥"忠勤公",归葬于小门家杏山之阳。对宋庆要辩证地看,他身上确实存在着不光彩的一面,但也有闪光的一面,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鞠躬尽瘁,也值得后人称得。尤其是生前对家乡修学宫,葺试院,捐义仓,施粥厂,修桥筑路,疏浚河流,续修史志等公益事业多有资助。在蓬莱阁天后宫垂花门的西侧,有一块黑色"篪"字巨大石碑。写这个字的人就是宋庆。故人称"一笔虎",也有人称"一笔篪"。我查了一下,篪是古代一种管乐器,像竹笛,有八孔。目前这个字,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到过宋庆老家,并查阅有关资料,我认为是一笔"篪"字。因为宋庆的儿子取名叫"篪",从蓬莱《煅婴赋》的故事中,也可以予以认证。身到蓬莱即是仙。然而,八仙过海的故事因为蓬莱而产生,蓬莱也因为八仙过海而享誉世界。我去过很多国家,我发现凡在国外开餐馆的,室内都挂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像。可见影响之广。八仙过海传说到底与蓬莱有何关系呢?首先缘于"蓬莱"这个自古就被人们想象为仙境的魅力无穷的名字,蓬莱,瀛洲,方丈是海山三神山,各地人都会将"蓬莱"想象为仙境,认定"蓬莱"就是仙人住的地方,"八仙"却成了蓬莱神山仙人文化的大宗。其次,八仙与蓬莱的缘份,应从吕洞宾说起,因为道教中把他们的祖师爷吕洞宾归为"蓬莱派"。在吕洞宾的诸多诗词中,多次提到"蓬莱"二字,至今蓬莱阁尚有吕洞宾乩语碑刻,″八仙"群体是以吕洞宾为核心形成的。从元,明,清各代以来,神仙传说纷纷附着于蓬莱,蓬莱也就成为中国东方神仙文化的起源地,时至今日,蓬莱民间一直保持神仙文化传统。尤其是明代吴元泰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问世以后,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就基本定了下来,历代相传,以至于今。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八仙在丹崖山上的位置也上了一个档次,蓬莱阁主阁二楼一组八仙醉酒放浪形骸的塑像成了主要角色,山后一个洞,称为了仙人洞,洞边一个桥称为仙人桥,在我的记忆中,香港拍摄的八仙过海尤为好看,那优美动听的主题曲,百听不厌。八仙是贴近民俗的神仙组合,它寄托了百姓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寄托,追求,想望的综合体,八仙形象完全贴近现实生活,具有百姓所期盼,仰慕和崇尚的一切优秀品格,能解决民间一切疾苦,这一切都是百姓赋予"八仙⺀的。下面谈一下我对"八仙"的描述。首先说说吕洞宾,他"貌似桃花体似银,鬓发未斑缘有术",是八仙中道行最深的仙人。身后背一宝剑是其法器,一句"仗剑当空万里去,一更别我二更回"道出宝剑出鞘速度之快。据说蓬莱区盛产黄金与其有关,他可点石成金,有诗曰:″行满蓬莱为别馆,道成取砾成黄金。"大家常说的一句话,"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大家肯定记的。铁拐李,称为八仙之首,他身后背的大葫芦里有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宝葫芦里装的是"黄金液",吞归腑脏中便可夺得神仙力,被尊称为"药仙"。相传,铁拐李曾在蓬莱阁留下葫芦一个,请大家抽空去看看,保你一生平安,无灾无病。汉钟离,奉为全真道派祖师。《全唐诗》中的绝句:″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它描述了汉钟离得道成仙的经过。位于他座下的大芭蕉扇是他的法器。张果老,原名叫"张果"。是唐代道士,"老"字是尊称,他总是倒骑着驴,似乎在告诉世人,凡事要多回头看看,多想想。而如今有有两句相关的歇后语:"张果老倒骑驴一一往后瞧,"和"骑驴看唱本一一走着瞧。"韩湘子,八仙中长得最英俊的仙人。法器是铜箫。传说,韩湘子曾在韩愈面前吹箫一曲,顷刻花开,最奇的是花上有紫色字迹:"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