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国旅游,一般都是安排在华人开的饭馆就餐,我观察到,饭馆大堂或正门里,都设有个香火缭绕的神龛,供奉着手持大刀的关羽。港澳台的茶楼饭馆,也大都如此设置。总之,民俗文化里,关羽是忠义武圣的化身,是财富的守护神。在此聊聊关羽生平及其关公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羽(别称美髯公,公元?-220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关羽跟随刘备辗转各地征战。赤壁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219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壮缪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早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关羽虽在排次上位列蜀将之首,但在当时,武将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而后在刘宋裴松之的补注中,丰富了《三国志》的相关史料。关羽的更多资料也被补充了进去。比如,关羽爱慕吕布手下秦宜禄之妻,向曹操请求,却被横刀夺爱的事也被记录在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说,在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写注的那个时代,关羽仅是一名普通的武将,在他身上,既有过人杰出的一面,也有普通人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世的三国故事走向民间,到了宋代,亲蜀汉、疏曹魏的趋向,已经逐渐成势。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人们将南宋朝廷,視为以天下大业为目标的蜀汉政权,虽有雄心壮志,但却偏安一隅备受欺压。而将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看作是曹魏的化身,虽实力强劲,但来路不正,没有道义的支持,只靠武力的野蛮侵略。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整个社会的氛围,就已经为三国这段历史的民间形象定了型。而文学作品出现后,影响力更是成倍增加,关羽的形象从此被突出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宋后至今已千年,无论朝野,关羽都倍受称赞,从而地位第次抬高,最终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一样享有极高的名誉,像孔子一样受万人崇拜,被供奉在庙堂。之所以如此,是关羽作为一个完美形象,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勇、忠、义”于一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部神作《三国演义》里,开篇描述一个混乱纷争的黄巾起义时代,出现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关羽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乱世来临,英雄出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武圣帝,关羽首先是勇。在“温酒斩华雄”一节中,那个战败对方许多将领的华雄,居然被彼时尚名不见经传的关羽一刀斩于马下,提首级回来,摆放桌上敬的酒还是温的。关羽从此一战成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个“过五关斩六将”故事也是了得。关羽保护二位嫂嫂出走曹营,去寻找兄长,遭到孔秀等六位将领的阻挡,结果就是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最后兄弟相聚在古城。这个故事,不但给关羽的树立了大忠大义的形象,而且还给武力高强又加上了浓厚一笔。后来的斩颜良诛文丑,襄樊之战生擒于禁,其高强的武艺更是威震华夏,让魏吴两国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是忠。《三国演义》中,关羽降汉不降曹的忠义已为世人所通晓。历史的乱世中,君主失势,树倒猢狲散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不忘旧主,不顾新主优待的事极为罕见,也极为值得歌颂。关羽降曹不假,归刘也是真,但其中的情节历史上并没有描写,这便给了小说家发挥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千里走单骑之前,曹操安排关羽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共处一室,企图乱了他们的君臣之礼。关羽面对曹操的计谋毫不动摇,在门外站了一宿。这一行为,凸显了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不因刘备在不在场而变动,将对兄长的尊重,转移给了嫂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奉袁绍的命令,在许昌周围骚扰打游击,其实关羽只需要带着两位嫂子出许昌城,就可以与刘备会合。后人编造关羽绕行千里,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将他的形象重点突出,一方面,关羽遵守了对于刘备的诺言,保护好两位嫂子的安全;另一方面,本来斩颜良诛文丑,已经还了曹操对于他的恩情,这下因为擅斩魏将,又欠下了曹操的人情,为之后的华容道义释曹操埋下了伏笔。巧妙又给关羽加了一层光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是义。主要是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赤壁之战,吴军作为主力打赢了曹操,但在“蜀汉正统论”的背景下,加入了诸葛亮与周瑜暗斗的主线,再辅以“借东风”等故事,让刘备一方成为决定因素,后就有了关羽义释曹操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诸葛亮明知关羽欠曹操恩情,还要上演一出立军令状的戏码,这种看似“奸猾”的手段,目的也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没有军令状,关羽放曹操的意义便大打折扣。对刘备和汉朝廷来说,杀曹操是忠,而对自己来说,放曹操是义。本是个两难的选择,但有了军令状之后,关羽可以通过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寻求忠义两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忠,本身有种权力关系在其中,有一种强制力,臣下为主上而牺牲,似乎是古代对于“忠”的固定理解。忠或许不是个人选择,但“义”便与之相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在道德约束层面,没有忠和孝的那种强制力,纯然出于自己对于礼义廉耻的理解,是一个个人的选择。在此处,关羽为了敌人而牺牲自己,为了心中的仁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才能跳出忠的范围,而突出义。这种境界已经是超乎常人了,将关羽的品行进一步神化。为此,罗贯中不惜损害诸葛亮的形象,使他明知关羽弱点却还要用他,诸葛亮的狡黠,更反衬了关羽的大义。这个“坏人”,终究还是让诸葛亮当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羽有没有缺点?当然有,而且非常突出,就是内心深处自卑,但表现出来则是居功自傲,极为自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国演义》第一章就提及:羽...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关羽出身卑微,杀了人,是东汉政府追捕的逃犯。这在关羽心底下是个阴影。例如:像张飞、赵云一类猛将,都很喜欢对阵时大喊:燕人张翼德在此——,吾乃常山赵子龙——,等等。但关羽对阵时,从未喊:我是河东解良关云长——。为什么?心虚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羽真的无敌吗?不是!《三国演义》中有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刘关张三英,才能战胜吕布一人。由是,吕布的武功当然比关羽更胜一筹,可惜吕布多次易主,先是刺杀丁原跟随董卓,又刺杀董卓来投靠袁绍,这种反复无常,跟从一而终跟随刘备的关羽,形成强烈对比。所以,张飞破口大骂吕布是“三姓家奴”是有道理的,封建社会看重的人的忠诚,特别是士大夫的气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这么一段话:“有的人的优点,恰恰是他的缺点。”这句话用在关羽身上是合理的。前面说到,关羽出身卑微,却又肩负着杀人犯的罪名,这就造就了他内心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在却在他身上变成了一种极度骄傲。他骄傲在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羽与张飞,虽然都被称为“万人敌”,然而他们的性格,却天差地别(也可以说刚刚好相反)。关羽最看不起跟他同级的同僚,而对下属非常好,最典型的案例,他的部下周仓等,同样是出身卑微(黄巾寇贼),但是关羽却对他们如同亲人,当周仓听到关羽被吕蒙所害,马上也跟着离开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张飞恰恰好相反,张飞最讨厌下属,相反同僚关系(包括对待君子等人的关系)还不错。关羽被害那会,张飞天天鞭打部下,让部下们恼羞成怒,最后被部下张达等人暗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权出生豪门,属于一方诸侯,孙</span>权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提亲,娶其女儿,这对于维持“联蜀抗魏”的策略是大有好处的。然而关羽却骂道:“虎女焉能嫁给犬子!”谁是虎谁又是犬?唉,这句话,把关羽那股高傲的性格展露无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超降归刘备后,关羽问诸葛亮:“马超的武功与自己比较,到底谁更胜一筹。”诸葛亮心知关羽心高气傲,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内讧。这样回答:“马超勇猛无比,可与你的弟弟张翼德不分高下。但是跟关公你比较,还逊色一点。”诸葛亮这样的讲话艺术,完美无缺,让关羽听了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从资源还是位置),蜀汉把如此重要的荆州,让心高气傲的关羽一人镇守。襄樊大战,关羽生擒于禁,极大打击了魏国势力,但却刺激了魏吴合作。关羽这种高傲,把他从辉煌高点推到了失败谷底。魏吴谋略,偷袭荆州后方,并且解困襄城的围困,关羽军中人心溃散,败走麦城,终被擒杀。人生的辉煌与落幕,就在一念之间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羽本是一名武将,但由于他“义不负心”,忠勇兼备并最终“断首捐躯”成仁。因此,千百年来,朝臣黎庶敬慕关羽“忠义仁勇”,视其为忠义楷模,仁勇化身。历代帝王为旌表忠义,步步加封,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其封号最终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历代帝王对关羽封谥的追加,关羽墓的称谓也越来越高。中国古代只有圣人的葬地才能称为“林”,如孔林。而在河南洛阳,葬关羽首级之冢称为关林。古代帝王墓才能称为陵,而在湖北当阳,葬关羽身躯之冢称为陵。在山西解县,则建有葬其魂之冢。在四川成都,还修建有衣冠之冢。首、身、魂、衣冠冢俱全,在中国墓葬史上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膜拜、祭祀关羽,为其修祠建庙。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皇帝命天下直省郡邑皆立关庙,赐春秋两祭,加诞祭,并敕封关羽三代公爵。之后,对关羽“褒封不尽,庙祀无垠”,真可谓“五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形成了与遍布天下的祭祀孔子的“文庙”相对应的祭祀关羽的“武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关羽以其武圣人之封号与文圣人孔子齐名,但孔庙一般是一县一庙,而关庙则遍及全国城乡。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关帝庙数千座,其它如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尼、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建有关帝庙4万余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曾经捉摸不透,关羽一纠纠武夫,说是武圣爷也就罢了,怎么会又演变为财神爷呢?看来,因为关羽出生自山西解州,那里的盐池,自古便是极大的商业资源,关羽在当地,开始是盐池的守护神,而后逐渐变为中国百姓心中的财富守护神。而发源于山西遍布中国的晋商,应该在推广传播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关帝庙遍布全国城乡,有庙便要祭祀,有祭祀便有庙会。据史载,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冢庙林”三祭合一的洛阳关林庙会已有万人规模。庙会之日,焚香祭祀,唱戏娱乐,庙前出现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集市贸易,逐渐成为当地的商品贸易中心。顺理成章,关羽便也成为经商者的保护神,“忠关羽”变成“商关羽”。经商者的店铺、家里便供奉起了“关羽神”。作为“财神”关羽的“义不负心”又形成了以“仁义”、“公正”为核心的商品交易准则,形成了“义中求财”的商品交易道德,并因此成为关公文化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海外华人以数千万计,关系网最初也是以商帮为雏形,在不能以血缘关系凝聚的海外,“义”的代表——关羽,成为海外华人凝聚的信仰基础。由是,关帝庙成为关系网中的中心据点,以信义凝聚华人,进行互帮互助,通过在关羽像面前起誓,结成互相信赖的关系,这都是在关羽“义”的基础上所延伸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一种完美的存在,其实寄托了人们对于自身不足的否定,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而关羽,就是这样一种形象,在人们的自我对比中逐渐神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