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昆仑山下第一团(组图)

黃新生

<p class="ql-block">编者按语:2004年夏天,我作为中国新闻社记者奉命赴和田十四师一牧场采访,一牧场居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亘古荒原,这里水到头、电到头、路到头。从农场的边界望去沙漠一望无际,但是兵团几代军垦人驻守在这里…20年前那里没有网络,离开20年,那里的变化如何?是我十分期待知道的!如果还有机会去那里!一定告诉你那里的万千变化!</p><p class="ql-block"> 本作品所属分类:采访纪实 文章类型:独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进沙退绿化工程在亘古沙漠创奇迹</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 2004年(中新社电讯)题: </p><p class="ql-block"> 昆仑山下一牧场</p><p class="ql-block"> 翻开新版地图册,竟然找不到一牧场。那是因为它太远、太偏、太不引人注目。终于在新疆生产兵团农牧团场详图上看到它,它像一片翠绿的桑叶镶在了塔克拉玛沙漠南缘、昆仑山北坡那片广阔而苍白版图上。(时至今日一牧场网站仍然是空白的)因为一牧场太远,很少有外人涉足。</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随时随地亘古戈壁都会刮起沙尘旋风</span></p><p class="ql-block"> 一牧场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南部昆仑山下。从和田出发,一路都是连绵不断的沙漠戈壁,230余公里的路程,偶而穿过点缀其间的维吾尔族小村落,而后仍然是亘古戈壁沙漠,这不禁使记者油然而发无限感慨:农十四师四代军垦人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昆仑山下的荒原上屯垦戍边60多年,建起染绿戈壁的现代化农牧团场的英雄壮举,真是前无古人,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少数民族职工查看嫁接的核桃树</span></p><p class="ql-block"> 兵团的每个团场都是相似的,进入一牧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百业兴旺、人们安居乐业。按照兵团“1+3”文件精神,全场96户职工承包了3198.98亩耕地。114万亩草场面积发放草场证77本,32355只羊分为64群已实行租赁承包。另外,每户2亩的两用地共计243.48亩土地己落实到118户职工。在“稳牧、增草、保粮、兴果、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引导下,职工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奴尔河上游开闸引水后,可开垦地荒地2万亩</span></p><p class="ql-block"> 据记者了解,一牧场又涌现出11户自营经济大户,其中最高的年纯收入达到44720元。承包后的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增私有畜15066只。今年5月,一牧场又传出喜讯:仅牧业单位比计划多产羊羔4100只,创效益61500元,去年庭院经济收入108万元,同比增长25%。</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皮墨垦区建设大型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 据记者了解,面对第二次大开发的奋斗目标,全场已开荒2000亩,建成10个条田。在长约2377米的防风林床内种植杨树5100棵、核桃树1900棵、沙枣树15000棵,成活率达95%以上。另外,还建成了一条1040米防渗渠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开荒节水园区</span></p><p class="ql-block"> 据记者了解,240份职工收支“明白卡”发放到位后,极大地提升了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劳动积极性。截止目前,我们全部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500亩,种植核桃树55714株,新播苜蓿1100亩,单产500公斤。</p> <p class="ql-block">  6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步兵五师十五团1800名官兵,隆冬从新疆阿克苏出发,历时半个月,徒步1500里,穿越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漠,及时赶到新疆和田地区,平定叛乱,建立人民政权,清理战争创伤,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支部队后来发展壮大为新疆兵团农十四师。</p> <p class="ql-block">引水施工工地</p> <p class="ql-block">铺膜造林新技术推广</p> <p class="ql-block">节水设施——过滤罐. </p> <p class="ql-block">纵横在防沙林的灌溉设备——毛管</p> <p class="ql-block">在亘古沙漠 使用铺膜、滴灌新技术植活果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相关链接:团 场 概 况</p><p class="ql-block"> 一牧场创建于1951年,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后勤部驻和田办事处的肉食品供应基地,1955年整编归属兵团农一师建制,1975年撤消兵团时归属和田地区行署领导,1982年以来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和农十四师管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乌鲁瓦提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 一牧场是兵团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团场之一,距和田市210公里,点多、线长、面广,海拔2100—4500米,年降雨量120毫米,蒸发量2300毫米,无霜期165天。全场土地总面积126.6万亩(840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124.6万亩,以畜牧业为主,是南疆最大的有机羊生产基地。耕地面积6645亩,主要种植小麦、洋芋、饲草、核桃、苹果等,依靠努尔河的昆仑雪水灌溉。全场现有总人口2310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1887人,占总人口的81.6%。在职职工327人,离退休人员460人,干部113人,党员107名。下辖9个基层单位,其中农牧业生产连队5个,布局于策勒县的四个乡镇,学校、医院、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各一个。</p> <p class="ql-block">  2011年,全场实现生产总值 2210万元,同比增长19.3%。农牧一线家庭人均纯收入8130元,增长14.1%。在岗职工职均收入20529元,增长1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39万元,增长84.3%,全社会牲畜年末存栏5.36万头只,增长 17.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纵横在防沙林的灌溉设备一毛管. </span></p><p class="ql-block"> 团 场 领 导 </p><p class="ql-block"> 陈万平 一牧场党委书记、政委</p><p class="ql-block"> 肖安家 一牧场党委副书记、场长</p><p class="ql-block"> 崔 和 一牧场党委常委、副场长</p><p class="ql-block"> 吴 丹 一牧场党委常委、副政委、纪委书记、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宋宏斌 一牧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杨云华 一牧场党委常委、副场长</p><p class="ql-block">吾斯曼·马木提 一牧场党委常委、副场长</p> <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于阗是和田的旧名,属闻名遐迩的美玉之都、地毯之源、桑皮之域、丝绸之路、歌舞之邦、瓜果之乡、长寿之区、万山之祖、军垦之父和文化之母。</p><p class="ql-block"> 1995年出土的汉代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属国宝中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  屯垦戍边在该地区的兵团农十四师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p><p class="ql-block"> 它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大西北、屯垦昆仑山,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其前身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战功显赫的老部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部队进军新疆后,为粉碎国民党残余在和田的叛乱阴谋,</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全团1800名官兵创造了我军沙漠日急行军90华里的记录,徒步1580华里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平暴剿匪,接管边防、组建政权、减租反霸、开荒造田、发展生产,翻开了和田历史的新篇章,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和习仲勋政委的通令嘉奖。</p><p class="ql-block"> 1954年,全体官兵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集体就地转业,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兵团建制撤消后归和田行署领导,为和田地区农垦局;1981年兵团建制恢复后,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田农场管理局,系副师级单位;2000年11月,党中央将和田农场管理局组建为农十四师。</p><p class="ql-block"> 农十四师现辖皮山农场、224团、47团和一牧场4个农牧团场(其中皮山农场驻皮山县、224团和47团驻墨玉县、一牧场驻策勒县)、1个副师级武装部、4个团级武装部、1个重点民兵应急营(382人)和2429名民兵、31个独立核算企业,其中“昆仑山”枣业属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田玉枣”品牌属中国驰名商标,被评为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誉为“天下第一枣”。土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224.35万亩),灌溉面积28.4万亩,高新节水灌溉面积19.57万亩,山区草场120万亩。总人口4.06万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67.5%。</p> <p class="ql-block">屯垦后来人,17年后,这些军垦后代们应该30多岁了!他们应该是屯垦戍边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十四师各族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自治区和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发挥着“建设大军、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三大作用,为和田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防巩固、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2006年9月以来,胡锦涛、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十四师的视察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给农十四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加坚定了我们履行好使命的信心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乌鲁瓦提水库奇观</p><p class="ql-block"> “十一五”期间,全师生产总值从2.19亿元增加到4.79亿元,年均增长15%,经济总量翻1.12番。其中一产从9007万元增加到2.32亿元,年均增长17.9%;二产从6176万元增加到1.07亿元,年均增长10.3%;三产从6750万元增加到1.41亿元,年均增长15%。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11.6%。人均生产总值从6860元增加到12795元,年均增长9.8%。</p> <p class="ql-block">这些军垦人的女儿们17年前住校,17年后她们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代表中国新闻社赴和田十四师举办新闻学习班。</p> <p class="ql-block">  本篇在《精英博客》发表后,在网络并不发达的时间里,浏览(30665) 评论 (73) 现将当年的评论贴后。</p><p class="ql-block"> 本作品所属分类:采访纪实 文章类型:独家</p> <p class="ql-block">兵团第14师在224团建立昆玉市,昆玉市兴旺发达,蒸蒸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