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亲情传承,四代人的光阴故事

杨胜利

<p class="ql-block">1949年至2019年,我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与长辈、兄弟姐妹与我们的后代们,整整四代人,跨越70年,40余张全家福,从“黑白”到“彩色”,见证了时光的变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承载着家国情怀,</span>记录着亲情与回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岁月如歌,时光如梭,</span>一段时光记忆,定格一个个亲情瞬间;一组家族群像,演绎一部部岁月史诗……</p> <p class="ql-block">1.1948年,摄于甘肃酒泉。外婆与年幼的子女们。左起:大姨李蒙兰、二姨李蒙春、外婆周湘琴、大舅(幼年夭折)、母亲李蒙菊。</p> <p class="ql-block">6.这张照片约拍摄于1948年,甘肃酒泉。左起:大姨、二姨、舅和我母亲,身后托举舅舅的人可能是外婆。</p> <p class="ql-block">2.1952年,摄于乌鲁木齐市。外公外婆与他们的四个子女。后排左起:二姨李蒙春、外婆周湘琴、外公李增荣、大姨李蒙兰。前排左起:五姨李江红、四姨李萍。</p> <p class="ql-block">3.约拍摄于1948年,新疆迪化西公园。母亲与兄弟姐妹们幸福欢乐的少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4.1951年,摄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二一团(原炮台镇)。外公外婆与他们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5.这张模糊的全家福拍摄于1951年,兵团农八师一二一团(原炮台镇),外公、外婆身后站的是我大姨,二姨和大舅,外婆怀里抱的是五姨,身旁站的,应该是我母亲。</p> <p class="ql-block">7.1955年摄于石河子老街照相馆。 </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外婆周湘琴、长女李蒙兰、次女李蒙春、三女李蒙菊(我母亲)外公李增荣; </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四女李萍、次子李石、五女李江红、长子李浮远(已逝)</p> <p class="ql-block">8.1954年摄于石河子市老街照相馆。后排左起:外公的长子李浮远(已逝)、次女李蒙春、外公李增荣、外婆周相琴、长女李蒙兰、三女李蒙菊(我母亲) </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四女李萍、次子李石、五女李江红</p> <p class="ql-block">9.这张照片跑光了,约拍摄于1956年,七个兄弟姐妹们。</p> <p class="ql-block">10.这张图片约拍摄于1957年,石河子老街。外婆扎了两个小马尾辫,外公留着短发,身体微胖,与孩子们在一起,脸上流露出满足的微笑。左边<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留着短发、穿白衬衣、着长裤的,是正处在豆蔻年华的</span>母亲。</p> <p class="ql-block">12.1957年,少女时代的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在石河子老街粮食局大院。</p> <p class="ql-block">11.约拍摄于1962年,石河子市老街照相馆。外公已去世,外婆一人独自拉扯七个子女,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扶养长大。前排左起:四姨,五姨,外婆,小舅;后排左起:二姨、母亲,大姨、大舅(已逝)。</p> <p class="ql-block">13.外公李增荣,出生于1908年,1926年入伍,1938年奔赴抗日前线。1943年撤离战区来到新疆,在整编一七九旅五三五团任上校团长。1949年9月25日,追随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将军起义。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师七十三团团长(现农八师122团),1952年1月,外公奉命调任石河子垦区,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场长。直至1960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14.我的外婆是家庭妇女,但一生跌宕起伏,历经坎坷,她善良、勤俭,质朴,善于缝缝补补、操持家务,还做一手好菜。外公去世时她才四十多岁,在那个艰难而动荡的岁月,却守寡32年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拉扯大了七个子女,用言传身教给予了子女们良好的家教。</p> <p class="ql-block">15.外公李增荣, 1950年摄于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16.1967年12月,我出生了。照片拍摄于1968年,石河子照像馆。不到一周岁的我与外婆、父母长辈,以及年幼的丽姐,襁褓中的君妹。</p> <p class="ql-block">17.1969年5月1号劳动节的全家福。摄于石河子。</p> <p class="ql-block">18.1974年7月,<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石河子市人民电影院。七岁的我与外婆、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们,那天两个弟弟因出麻疹,我父母身边照料,均没能参加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摄于1974年七月,石河子人民电影院广场。</p> <p class="ql-block">20.冬日的围巾是哪个时代美女的时尚标配。母亲和她的姐妹们。摄于1978年冬季,石河子原145团(今石总场)工程连学校门前。</p> <p class="ql-block">21.黑呦呦的父亲与年轻帅气的小舅、四姨夫。摄于1978年,石河子八一毛纺厂。</p> <p class="ql-block">22.时间进入80年代,这张黑白全家福应该是青少年时期兄弟姐妹们最全的一张,但遗憾的是,只有我不知何故缺席了这张全家福。1981年冬,摄于石河子总场周总理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23.外婆与我的兄弟姐妹们,摄于1981年,石河子市农八师部门前。</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杨爱民、王薇、外婆、王宁、罗峰;</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钟晓刚,杨玲,杨斌。</p> <p class="ql-block">24.<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兄弟姐妹们</span>1981年摄于石河子总场,周总理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杨胜旺,李倩、春香、罗丽</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杨玲、钟晓刚、王宁,罗峰,杨爱民,钟露。</p> <p class="ql-block">25.摄于1982年,石河子人民广场。</p> <p class="ql-block">26.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这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衣服。尤其是年轻人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照片中是母亲与我的弟弟杨胜旺、杨爱民。摄于1985年。</p> <p class="ql-block">27.1983年,外婆和她的女儿们。这可能是那个年代最早的彩色照片。</p> <p class="ql-block">28.父亲与七叔,是兄弟俩娶了姊妹俩。这是唯一一张两家人最全的彩色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妹杨玲、七叔杨留成(已逝)、弟杨斌、父亲杨泮成(已逝)、母亲李蒙菊</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五姨李江红、杨胜利、杨胜旺、杨爱民。</p> <p class="ql-block">30.1998年2月28号晚上,与部分长辈、兄弟姐妹们摄于乌鲁木齐市。</p> <p class="ql-block">摄于2002年9月,昌吉州玛纳斯县。</p> <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我结婚五周年纪念日,石河子总场柳林饭店。</p> <p class="ql-block">32.1999年9月全家福,摄于昌吉玛纳斯县。</p> <p class="ql-block">33.2004年,摄于石河子农科所。</p> <p class="ql-block">34.2007年,摄于昌吉玛纳斯县漠河风清园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35.2010年摄于新疆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36.2011年摄于乌鲁木齐市。</p> <p class="ql-block">37.2012年摄于新疆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38.2013年摄于新疆石河子市农学院。</p> <p class="ql-block">39.2014年摄于新疆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40.2014年年摄于新疆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41.2016年摄于新疆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42.2016年摄于昌吉市胡杨林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43.2016年摄于昌吉市胡杨林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44.2017年摄于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p> <p class="ql-block">45.2018年摄于昌吉玛纳斯县。</p> <p class="ql-block">46.2018年摄于新疆乌鲁木齐市。</p> <p class="ql-block">47.2019年5月6日,摄于昌吉市和盛祥鸽子园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70年弹指一挥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外公的七个子女中有教师、有农业技术员、有农大教授,还有工人、农民。</span>如今,他们早已退休或离休,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兵团石河子军垦事业。现在,他们都已年过古稀、有些已年逾耄耋,在这片洒过血汗的土地上安养着天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成了他们这一代代兵团人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而我们这一代人,如今都四五十岁了,人生已经过了大半。但我们懂得,人生的岁月,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最值得珍重。</p><p class="ql-block">照片可以定格时光,却锁不住流年,可以回忆过去,却回不到从前。当青春变成了老照片,当老照片变成了故事,有一种感动无关叙旧,因为,那样一段岁月,是属于父辈他们那个时代的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