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学员中队四个天津人。陶保鸿,张家尧分到广汉三团。张维义和赵延椿分到新津机场一团。</p><p class="ql-block"> 那时忙于飞行教学,很少谈及新津分院的前世今生。飞行帮的美篇给我补了一课。校友廖伦金的文章又把我带回那激情澎湃的岁月。值得回味……</p><p class="ql-block">张维义 2021.01.29于天津</p> <p class="ql-block">你知道新中国民航教育的发源地吗?</p><p class="ql-block">中飞院 飞行邦 2017-12-09</p><p class="ql-block">来自;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p><p class="ql-block">已走过60年如歌岁月的中飞院新津分院,是新中国民航教育发展史上一方不可替代的热土——</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新中国民航第一代飞行、机务人员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起点;</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新型民航人才的摇篮,是中国警用、民用直升机飞行员培训的拓荒者……</p> <p class="ql-block">一切,从零开始</p><p class="ql-block">“我们入校时,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但到校后不久,学校就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那时候,我们像战士一样,整队出操,排队吃饭,参加劳动。” 新津分院已经退休的职工蒋传民回忆起60年前。</p> <p class="ql-block">建校之初,办学条件十分简陋,而被定为校舍、教室的仓库、招待所等旧营房,均荒废待修。为此,中飞院的拓荒者们,自己动手平整机场、修缮校舍,挖沟修路、栽花植树,改善办学环境。</p> <p class="ql-block">在新津6号院内,有一条小沟是建校初期由师生凿开金马河引来的活水。半个多世纪以来,它曾在无数野草的掩蔽下奔流不息,也目睹了新津分院60年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从“第二训练团”到“新津分院”</p><p class="ql-block">1957年1月,当杂草丛中废弃多年的宅院传出阵阵讲课声时,中飞院新津分院(原第二训练团)的筹建工作,也摆上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5日,学校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当会议进入第三天时,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学校党委决定:撤销一团,改二团为一团,改三团为二团。1993年更名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毕业照</p><p class="ql-block">1958年,学校培养的第一批学员——87名报务、49名机械员先后于9月和12月在新津毕业;1959年3月8日,学校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学生在新津毕业;1959年3月9日,第一次明确了学校“以飞行训练为中心,树立一盘棋思想”的重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在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中,新津分院的各项工作遭到干扰和破坏。新津分院坚守着“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初心,为中国民航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实现了安全、质量双丰收。</p> <p class="ql-block">“比翼齐飞”</p><p class="ql-block">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新津分院先后经历了军转民、民转军再转民的一系列改革,并于1984年拉开了为中国民航培养直升机飞行员的帷幕,构建起固定翼、旋翼“比翼齐飞”的飞行训练新格局。</p> <p class="ql-block">激流勇进,逆流而上</p><p class="ql-block">新津分院紧邻双流国际机场,受空域环境制约,飞行训练一度受到严重影响。然而,新津分院以“第一分院,永争第一”的价值取向为引导,为分院在“飞不起来、飞不出去、飞得困难”的困局中,突破“南天门”,开辟新航线,闯出了“飞得高、飞得远、飞得顺”的新天地。</p> <p class="ql-block">训练总量从2007年的32000小时,到突破64000小时,翻了一番。创新思路,直升机年训练量突破8000小时大关,9年增长了16倍。</p> <p class="ql-block">一直铭记的“九字经”</p><p class="ql-block">新津分院是一方历史文化厚重、创新能力充沛的热土。</p><p class="ql-block">1959年,学校结合民航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党管教学、干部四抓、教师三管、协作一家”的工作原则。其中,“教师三管”——“管思想、管教学、管纪律”,后经总结、提炼,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新津分院形成了“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的“九字经”</p> <p class="ql-block">在长期保证飞行安全的实践中,新津分院还总结、确立了“五加强一发挥”和“五抓五防”、“三反四谈”等的基本工作思路、方法和要求。力推“重教、严管、善待、法治”的教书育人方针,倡导“三全育人”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翔”字为核心的一系列精品活动。</p> <p class="ql-block">浸满心血与汗水的荣誉</p><p class="ql-block">正是在这样一种特色文化的浸润下,新津分院先后荣获了“全国民航文明单位”、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飞行二大队、机务工程部等单位先后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机场运行保障部先后被全国民航工会及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和“全国民航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六十年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已为我国民航业培养了 5000 多名飞行人才,并为亚洲、 欧美等地区的国家培养了 80 多名飞行人员。</p><p class="ql-block">新的起点,孕育新的飞越,祝福这个新中国民航教育的发源地,越飞越高!</p> <p class="ql-block">老运五的光荣岁月</p><p class="ql-block">金伦 2019-09-30</p><p class="ql-block">运—5型飞机(又名丰收二号),是南昌洪都机械厂(现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在苏联安-2型飞机基础上仿制和发展的小型多用途飞机。1957年12试飞成功。</p><p class="ql-block">运一5飞机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和良好的经济性,使用维护简单,飞行安全,可在平坦的场地或草地起飞降落,主要用于运输货物,经过改装可用于跳伞、农林、探矿、救护等。</p><p class="ql-block">该机为后三点起落架和尾轮均为固定式飞机,飞机的操纵为双重式,操纵系统为混合式—软操纵和硬操纵,襟翼为电动机械式,发动机操纵均为机械式,机上的电路为单线制,机体全部搭铁,飞机还有加温和防冰装置。运—五型飞机1985年停止生产。九十年代石家庄飞机公司开始生产运五B型飞机,使用波兰生产的发动机,新津分院一次购买了五架。</p><p class="ql-block">飞机长度(水平状态)12.688米,停机状态 12.400米</p><p class="ql-block">飞机高度(水平状态)5.35米,停机状态 4.13米</p><p class="ql-block">带全部设备的空机重量3367公斤,正常飞行重量5250公斤</p><p class="ql-block">正常载荷1883公斤,最大飞行重量 5500公斤</p><p class="ql-block">最大载荷2133公斤</p><p class="ql-block">发动机:H—5型九缸单排星型气冷汽化式、四行程活塞发动机。</p><p class="ql-block">新津一团1958年分到六架安二飞机,1959年分得13架运五飞机,1960年执管11架运五。九十年代新津机场的运五飞机达到顶峰,总共有二十多架。2006年新津分院陆续引进赛斯纳172飞机后,运五飞机逐步退出训练舞台,大多数运五飞机退役后申请报废。</p><p class="ql-block">下面请大家共同回忆运五的光荣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前唯一没有报废的运五飞机。</p> <p class="ql-block">该机已申请退役。</p> <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通航的当家花旦,当时他们购买了二架运五飞机。</p> <p class="ql-block">曾经在这架飞机上做过多次定检。</p> <p class="ql-block">这是运五B飞机,由石家庄飞机公司生产,安装的波兰产ASZ—62IR—16型发动机,1995年由学院购买5架用于学生训练,之后逐渐淡出,只承担一些航测任务。只有一架飞机飞到大修时间,转场到广汉飞机修理厂后一直趴窝,首次大修至今也没完成。</p><p class="ql-block">2003年,分院机务部完成了Y5B型飞机改装国产H—5发动机的科研项目。8729和8730换装了国产发动机,取代故障率很高的波兰发动机。于是诞生了一种新的机型:Y5B(改),获得局方的适航认证。</p><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运五飞机最后一次飞行。之后就一直停放在停机坪上……</p> <p class="ql-block">Y5B型飞机,处于闲置状态。</p> <p class="ql-block">这架飞机是Y5B(改)型,用国产发动机代替波兰发动机。</p> <p class="ql-block">8730于2006年进行了一次中修。飞行学院修理厂派人到新津分院完成了修理任务。这是唯一一架做过修理的运五B型飞机。</p> <p class="ql-block">中修中的8730。</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主力军。</p> <p class="ql-block">1975年机务新兵教导队。我们是四月初到教导队学习机务维修理论知识的。这是无线电专业学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从1975年到1985年上半年,在机务三中队无线电组工作了10年半。我们组的特设师是谢旦生,他是湖南新邵县人(后排左二)。</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于1980年10月由牛志峰摄影。三中队无线电组合影,背后是正在进行定检的飞机。</p> <p class="ql-block">飞机退役了,这些机务工作者也相继退役了……这张照片具有代表性:图中既有五十年代的航校地勤学员,也有七十年代的义务工,还有八十年代招收的工人……</p> <p class="ql-block">温华清是机务二中队的特设副队长。之前是机务大队特设助理。</p> <p class="ql-block">8439号机航后检查</p> <p class="ql-block">杨龙泉(已病故)在检查航行灯</p> <p class="ql-block">场务人员检查灭火瓶</p> <p class="ql-block">赵汝伟在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机场北头停机坪上的运五飞机</p> <p class="ql-block">后面一架飞机机号是8428</p> <p class="ql-block">热火朝天搞航后</p> <p class="ql-block">徐希友教员在给学员示范</p> <p class="ql-block">石覃华教员在指导学员地面练习</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特设分队,女工能顶半边天</p> <p class="ql-block">特设人员合影,所有人员均退休。</p> <p class="ql-block">三中队无线电组</p> <p class="ql-block">1975年的三中队无线电组,应该是先进集体合影留念。相当于现在的优秀班组。</p> <p class="ql-block">三中队特设分队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三中队特设分队团小组</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无线电人员</p> <p class="ql-block">沈凤彩在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末,空军十四航校机务系统掀起学技术钻业务的岗位大练兵热潮。机械人员主要练习编钢索、拆装机轮、排故等,特设(电子)人员主要练习默记线路图、拆装调谐指挥电台、排除各种设备故障。</p><p class="ql-block">图为新津一团机务大队在停机坪举行编钢索比赛。远处建筑是老航材库房。</p> <p class="ql-block">王卫东被抓拍了</p> <p class="ql-block">和马福东合影,这年我已服役整六年。1981年3月就地退伍转为工人。</p> <p class="ql-block">宋光荣和张义春</p> <p class="ql-block">三中队仪表组的王玲</p> <p class="ql-block">1991年7月初,运五飞机模拟练习器安装到位。这台练习器是北京蓝天模拟机公司利用一架报废运五飞机改造而成。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练习器故障率比较高,特别是二杆一舵和油门等操纵系统的传感器故障频发,给维护带来诸多困难。尽管如此,这台模拟练习器在当年的领改驾过程中,不少领航员都在上面做过初始训练,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黄孟全在飞机上</p> <p class="ql-block">8404重新喷漆焕然一新,即将送往北京航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即将启程</p> <p class="ql-block">运五飞机座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