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还约明年看桃花。”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首诗,同学相约,我们两车七人,去触摸了一回春天的查济。<br>位于皖南泾县城西60公里,始建于隋初,至今己有一千三百八十余年的历史的査济村是一处被世人遗忘的皖南最大的古民居,古村依山傍水而建,徽派民居绵延数公里。唐朝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唐朝初年,就吸引了查姓人氏到这美丽诱人的地方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的查姓人氏最多有7万多人,成为皖南一带具有相当规模的村庄,尤其是这里典型的徽派古民居建筑群。<br> 在査济,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们,查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老祖先原来姓姬姓,叫姬延,封于查地,起源于黄帝的姬姓后人。周朝的时候,封在山东济阳查地,到了那个地方以后,就由姬姓改为查姓了,这是公元前的事情,已经有2314年的历史了。后人就各取一个字作为这里的村名——查济。明朝有一位诗人说:“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关于查姓,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源本出姬姓,天下一个查。<div><br></div> 图1:美丽温馨宁静的查济。 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许溪、石溪三条小河穿村而过。査济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是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 图2:历经风雨的老宅子,娓娓述说着一路风尘。 图3: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连接着两岸人家。 如今的查济更像一个熟睡的老人,在其苍桑的眉宇间透露出昔日的繁盛。我们看见的只是陈旧破碎的景象,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狗在巷中慢走,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图4:平凡人家的平凡生活,淡淡的温馨在空气中飘荡。 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仿佛这里已经走过了,却又似乎不曾相识。但查济的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我们像串门般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对我们投以特别的关注,这令我们更感自在些。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这里集中展示。 图5:古祠堂和村里的戏班子行头。 图6:酒坊、药铺,是不是似乎听见了铜钱在响。 图7:新修建的祠堂和豪宅。虽仿制了老式样,但没有了古韵。 我们在査济的落脚地是在网上预定的一家名“九狮客栈”的民宿,主人是一对勤劳的中年夫妇,这家有11间客房的三层小楼是男主人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让我们不禁对这个中等个头的男主人肃然起敬。夕阳西下,游览回来的我们坐在客栈院子里的石凳上和男主人随意的聊天,女主人在厨房里为我们准备着晚餐。小狗围着我们打转,多么闲适的时光啊,时间仿佛停止了。<br>匆匆査济行,让我们这些每天脚步匆匆在高楼大厦间穿梭的都市人,充满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告别査济,我们又得投身车流人海之中,但愿我们的心不要迷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