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若榴花屋忆故人——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20周年展”有感,2021.01.14

吴杰彪

<p class="ql-block">  沙孟海先生(1900-1992)原名文瀚,后改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邨、兰沙、僧孚、决明,中年后以字行。浙江鄞县沙村人。曾任中山大学预科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职。</p> <p class="ql-block">  沙孟海先生是中国现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以碑学为基础,远追汉魏,近取明清,兼精篆、隶、真、行、草诸体,沉雄茂密、俊朗多姿,以气势磅礴见称,尤以题榜大字最为世人所激赏。篆刻虽不多作,然博综古今,朴拙而富有韵致。沙孟海先生学贯古今,知识渊博。书学、印学而外,他于古典辞章、文字训诂、金石碑版、文物考古均有高深的造诣。他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工作,在文物调查、考古发掘、文物征集、文物保管、陈列展览等诸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是沙孟海先生诞辰120周年。浙江省博物馆撷取沙孟海先生家属捐赠文物之精品159件(组)举办此展,回顾沙孟海先生的求学历程、卓然成就、友朋交谊和文博点滴,以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第一篇——受业良师</p><p class="ql-block"> 沙孟海先生幼承庭训,喜好书法与篆刻。早年赴宁波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随冯君木学习经史文学。他深厚的学养根基,与冯先生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沙孟海旅居上海后,常侍随冯君木与沪上名流吴昌硕、朱彊邨、况周颐等交游,得以增长识见、开阔胸襟。加之又拜于书画篆刻巨匠吴昌硕门下,得其指教,造诣日深。</p> <p class="ql-block">冯君木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为冯君木刻“回风亭”白文印</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1924年为沙孟海题辞</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1925年为沙孟海题诗</p> <p class="ql-block"> 第二篇——翰墨千秋</p><p class="ql-block"> 沙孟海先生的书法,诸体兼擅。早年习书,从篆书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晋唐法帖,风格以整饬精严、古雅朴茂为特点。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书,除钟繇、索靖、二王之外,于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黄道周等用功较深,他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穷源竟流,不断探索蜕变。晚年书法,错综变化,益见精善,沉雄茂密,自成格局,尤善作榜书大字,深为世人所推崇。</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临苏轼寒食帖</p> <p class="ql-block">楷书《修能图书馆记》拓本</p> <p class="ql-block">行书“听鹂深处”</p> <p class="ql-block">行草小窗白云八言联</p> <p class="ql-block">金文“和平奋斗”</p> <p class="ql-block">行草孙绰《兰亭后序》语</p> <p class="ql-block">  第三篇——治印遣兴</p><p class="ql-block"> 沙孟海先生的篆刻,以秦汉为根基,嗣后出入赵叔孺、吴昌硕之间,不为师法所囿,又汲取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和浙派诸家之长,处处见古人,又处处有自我。加之他在金石、考古、文字学上的深厚学养,其印作古穆朴厚、入古出新、迥于时流,兼具金石味与书卷气。</p> <p class="ql-block">“凿山骨”白文印</p> <p class="ql-block">“臣书刷字“朱文印</p> <p class="ql-block">“下笔已到乌丝阑”朱文印</p> <p class="ql-block">“決明馆”白文印</p> <p class="ql-block">“赤堇沙氏”白文印</p> <p class="ql-block">  第四篇——挚友高朋</p><p class="ql-block"> 沙孟海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结识了诸多友朋同道。他常治印赠友,也得诸多印友刻印相赠,还有诸多书画名家以丹青翰墨相唱酬。他们多是沙孟海治学、求艺道路上的知己。其间往来信札,或为真挚问候,或为探讨文史,或为切磋艺事,记录了沙孟海与同辈文人之间的交往,见证了上个世纪书画篆刻家之间的友情。</p> <p class="ql-block">1943年沈尹默秋明室论书诗翰册(局部)</p> <p class="ql-block">童第周致沙孟海信札</p> <p class="ql-block">容庚篆书“若榴花屋师友札存”题签</p> <p class="ql-block">  第五篇——情系文博</p><p class="ql-block"> 自1952年3月调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 沙孟海便与浙江文博事业结下了终其一生的情缘。他指导全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是浙江考古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为充实浙江省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他积极奔走,通过协商洽购、争取调拨、动员捐赠等多种形式征集到包括《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在内的诸多珍贵文物。在繁忙工作之余,他撰写文物考古类论文十数篇,体现出严谨朴实的治学之风。</p> <p class="ql-block">曾昭燏致沙孟海信函</p> <p class="ql-block">“若榴花屋”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边款释文:丙寅(1926年)夏,与二弟文求、四弟文威、徐伟、陈逸僧、道希赁居上海戈登路七百十五号,凡四旬。中庭榴树数本,正作花,余颜之曰“若榴花屋”。弟辈五人,时已委身革命事业,此屋曾为英帝国主义者搜索,幸未罹祸。后二三年,文求、伟先后遭本国统治者杀害,逸僧旋亦病卒。今新国肇建,追惟曩迹,已隔二十五年。小屋围篱,榴花照眼,宛然如昨日事。用旧名榜西湖新寓,亦不忘在莒意也。一九五二年壬辰六月孟海记。</p> <p class="ql-block">  仰先贤书艺精神之高山,行我辈承传担当之景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庚子腊月二日于浙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丹诏 吴杰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