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一景一放鹤亭

行行

<p>云龙山北山门</p><p>伟人登云龙,佳话滿彭城。</p><p>雨润泽山绿,日照曜水明。</p><p>以上几句话,说的是毛泽东主席来徐视察登临云龙山的事。毛主席对徐州情有独钟,他一生七次来徐州。早在上个世纪初,他老人家从北京返回湖南老家时,专门绕道徐州,登上城墙绕城一周。这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都有记载。新中国成立不久,他老人家又多次来徐州视察,登临云龙山,留下了伟人的足迹和佳话。</p><p>本篇除了向你介绍云龙山放鹤亭的前世和今生外,同时也向你介绍毛主席登临云龙山的轶事和佳话。</p> <p>登山到此处就是放鹤亭了</p><p>放鹤亭简介</p><p>放鹤亭,为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歇山飞檐,古朴幽雅。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p><p>放鹤亭屡坍屡修,世代存留。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徐州都司戴时宗、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都曾重建过放鹤亭。辛亥革命后也曾修过。但嗣后年久失修,到解放前夕放鹤亭已破败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恢复旧观。1979年放鹤亭又加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笔迹,重新制匾,高悬其上。这样更加富有历史感,增加游人的兴味。放鹤亭内窗明几净,四壁张挂名家书画,清爽雅静。</p> <p>放鹤亭正门</p><p>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毛主席登临云龙山放鹤亭的情况:</p><p>毛泽东从山的东麓登上云龙山。在石佛像前,毛泽东和当地同志共同研究了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那石佛方面大耳,阖眸微笑,环手跌坐,法相庄严。</p><p>出兴化寺到了放鹤亭。毛主席问,此亭是苏轼《放鹤亭记》里的放鹤亭吗?华诚一(当时的徐州市委书记)便讲了放鹤亭的来历。毛主席说:你知道的还不少呢。随后补充道“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这是《放鹤亭记》里说的。</p><p>亭的一侧有“饮鹤泉”,毛主席问到,此泉是否因放鹤亭而凿?华诚一回答:此泉在先,原叫石佛井,传说汉朝后期有一个皇帝见云龙山蜿若游龙,生怕徐州再出皇帝,故下令在山上凿井,以破徐州的天子气。毛主席看了看,泉内水深三尺,清澈见底,深有感触地说,事是荒唐,但能在这数丈深的岩石上凿出水来,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p> <p>放鹤亭</p><p>《放鹤亭》三字为苏轼手迹</p><p>在放鹤亭前,毛主席说这个亭子与苏轼以及他的《放鹤亭记》分不开的:“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当时刚过不惑之年,奋发有为,政绩卓著,给徐州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他离任时,徐州百姓成群结队为他送行,有的人挽住苏轼的马头,献花献酒,依依惜别,甚至放声大哭。”“苏轼与张山人是好友。苏轼常与别的朋友登门赋诗、饮酒。这位张山人驯养了两只鹤,并在云龙山顶修建了一座草亭,名为‘放鹤亭’。苏轼为此写了一篇《放鹤亭记》,文情并美,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他背诵了《放鹤亭记》。在亭前,毛泽东看了乾隆皇帝题诗的石碑。他说:“乾隆这个人好题诗。”</p> <p>放鹤亭一角</p><p>苏轼与张天骥</p><p>放鹤亭名闻遐迩,固然与它坐落的幽美环境有关,更主要的是因为放鹤亭联结着苏轼与张天骥友谊的佳话。他与张天骥感情十分投洽。苏轼在徐州写的大量诗歌中,张山人的名字频频出现。</p><p>熙宁十年时张天骥已38岁,尚未娶妻。苏轼愿为张山人做媒,替他找个合适女子,但张山人婉辞谢绝。表示要坚持“不如学养生,一气服千息”的道家独身生活。由此可见张山人醉心于“修真养性”之术,也可看出苏、张彼此关心的亲密之情。他们的友谊保持很久,12年后,即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张天骥还不远千里到杭州去看望他。苏轼热情款待这位老友住了10天,才赠诗话别。</p><p>山亭放鹤鹤伴云,松下对酒酒中人。</p><p>逍遥自在人生乐,酒中乾坤无纤尘。</p> <p>门上对联,苏轼手书。</p><p>上联:窈窕山头井潜通伏涧清</p> <p>下联:欲知深几许听放辘轳声</p> <p>苏轼《放鹤亭记》石碑,《放鹤亭记》内容:</p><p>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p><p>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p><p>山人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p> <p>以下为放鹤亭周边古迹</p><p>放鹤亭南饮鹤泉</p> <p>饮鹤泉位于放鹤亭西南侧,如今可以见到饮鹤泉凿作一井。四方环绕石栏,颇为美观。井南侧立有石碑,上冠“古迹”二字。中间书有“饮鹤泉”三个尺幅大字。上款为“天启癸亥仲冬吉旦”,下款署“古部张璇重浚”。“天启癸亥”为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当时的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疏浚饮鹤泉后,立此碑作纪念,碑文为张璇手书。他籍贯“古部”,即高邑,现为河北省柏乡县。</p><p>旧方志记载:“饮鹤泉一名石佛井,深七丈余。”明成化二十三年 (公元1487年)的《重修石佛寺》碑文说:“有井在山顶,弃而不食者累年, 发其瓦砾,甘美如初。”清咸丰九年(公元1895年)又疏浚一次,也有碑记说: “不五丈而得泉,甚甘。”从这两段文字记载,再联想到苏轼《游张山人园》诗句:“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可以想见饮鹤泉的水质是清纯甘美的。</p> <p>书接上回:</p><p>解放后饮鹤泉水深尚有三尺,后因乱掷瓦石而堵塞干涸。1962年曾重淘泉井。徐州市自来水公司工程师杨以信曾下井测量,井深24.6米。和旧志所说“七丈余”相符。井壁系穿岩凿成,有两条石缝:一在北侧井口下6.5米处,垂直长3米;一在西南侧井底向上1.9米处,水平长0.35米。估计这便是水源通道,或许因为地下水位下降而不再来水,甚为可惜。</p><p>北宋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也有关于饮鹤泉的记载:“有井在石佛山顶,方—丈二尺,深三里,自然液水,虽雨旱无增减。或云饮之可愈疾。时有云气出其中,去地七百余尺。”这些记述中有夸张之处,但也指明饮鹤泉的特点:“饮之可愈疾”、“时有云气出其中”。这是否表示井水中含有某种矿物质呢?</p> <p>放鹤亭南招鹤亭</p><p>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p> <p>苏轼《招鹤歌》</p><p>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p> <p>亭前二龙戏珠图</p> <p>御碑亭</p><p>放鹤亭西南角有一间门窗玲珑的小轩。这原是“御碑亭”,内曾立有清高宗弘历的《游云龙山作》诗碑。乾隆皇帝曾四次来徐州,几乎每次必登云龙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诗”标榜风雅的“御书”。如今乾隆为云龙山书写的碑刻已移到放鹤亭后的碑廊里。这碑廊和廊北的船厅,如今也是放鹤亭院中吸引游人的去处。</p> <p>亭内御碑</p><p>此碑为乾隆皇帝所书苏轼《放鹤亭记》御碑,高一百七十五厘米,宽七十厘米,无碑额,镌刻于乾隆二十二年夏四月。</p> <p>放鹤亭北船厅</p><p>下边就给介绍一下文人墨客笔下的云龙山放鹤亭。</p> <p>船厅一角</p><p>《放鹤亭赋】/薛刚、张桂亭</p><p>萦峰带湖,孤高娉婷;九节雄丽,一轩享名。气荫雄州而美,文因苏公以盛。石思故人,松唤鹤声;西山归来,千古流情。茫茫大宇,欣有钟灵云岭;灿灿汗青,长耀耸秀翠亭。至若山高百丈,独立绝顶。信步黄茅之冈,能添物外逸兴;悠然青石之床,更耽落谷秋风。翘角飞檐,挺以彭城之脊;丹楹彩栋,融于绿树之丛。启平拱之窗,可悟饮鹤、招鹤之趣;绕周环之廊,可赏大佛、大士之景。沾濡涛韵,斯处尽望云水之美;坐悟禅月,斯人善养慈悲之性。云浮户外,泉涌古井。丽日中天,彩霞东明。俯察尘世,早绝忧虑之端;顿觉仙意,心约白鹤之盟。</p> <p>碑廊</p><p>书接上回:</p><p>至若远眺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造化于天工。苏公郡守徐州,处士得此异景。友于斯世,叙于斯亭。名士携高士共唱,放鹤与招鹤齐诵。而有白鹤善飞,鸟瞰天地秀色;东坡华章,记铭隐者风情。或问:隐者去矣,鹤亦去矣,谁来放鹤?苏公远矣,记亦远矣,何人记胜?</p><p>陵谷常迁,不见神宗;万世永著,长颂苏公。故而乾隆逍遥,援翰留影;大哲明察,登高能诵。乱山回合,岂是穷山恶水;地势险要,更壮古徐形胜。植树造林,声震天地;依靠群众,根深民胸。遂乃云山一碧万顷,耀金浮光;故河九曲半廓,安澜静影。嗟夫!鹤去亭空,松柏郁郁;履迹人归,草木菁菁。平野可尽,碧霄可凌;天赐一山,人文一亭。指麾沧溟,视通万里之外;决眦荡胸,而无凡尘之生。云山龙脉,盛于国运之隆熙;文亭风采,昌于文运之亨通。景则异兮胜兮,文则美兮荣兮。百代过往,何须激辩假真;斯文不坠,亦是永久继承。</p> <p>碑廊</p> <p>石碑,碑文不清,只看到左边一碑落款为潘季训。</p> <p>放鹤亭南侧《兴化寺》西山门。</p><p>[七律《放鹤亭》】</p><p>鹫峰千仞俯崇岗,暂谢长途半日忙。</p><p>海内帆樯通楚地,江南形势接淮扬。</p><p>川原雨过烟花绕,殿阁风回竹树凉。</p><p>笑指云龙山下路,放歌无惜醉华觞。</p><p>作者简介:乔宇,字希大,乐平人,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进士,官吏部尚书。</p> <p>放鹤亭西《大士岩寺》</p> <p>放鹤西宜亭</p><p>[七律《放鹤亭》】</p><p>龙山独立倚丹霄,古殿松阴坐寂寞。</p><p>东望青徐云万岭,南通淮海日千桡。</p><p>黄茅人去冈犹在,白鹤亭空事已遥。</p><p>我欲凌风登绝顶,平林漠漠草萧萧。</p><p>作者简介:许成名,明学者,字思仁,东昌(今山东聊城)人。正德进士,历官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诗中的黄茅为今徐州黄茅冈。</p> <p>李可染国画《放鹤亭》</p><p>国画《放鹤亭》,李可染1945年作,水墨设色纸本直幅,68.5×46.9厘米。</p><p>2007年发行的第六套特种邮票《李可染作品选》一套六枚,第四枚便是以此画为底稿。</p> <p>蜿蜒十里连九峰,惊动文人说画亭。</p><p>挥毫成诗诗韵雅,泼墨成画画意浓。</p> <p>登山到此者:</p><p>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