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同作:“我眼中的诸葛亮”小练笔(图片来自网络)

心欣然

<p class="ql-block">“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每说起诸葛亮,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的话。陶渊明写:“锄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我眼前立刻浮现出布衣陶县令“荷锄”的形象,可我实在想象不出诸葛孔明耕地的模样,“书生意气,白衣飘飘”的佳公子,立于田埂之上?稍一比较,我发现诸葛亮在我心中的形象更“书面化”。</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里的孔明和历史中是有些出入的,罗贯中对刘备特别偏爱,他的偏心延伸到刘备的“核心团队”身上,尤其是诸葛亮,几乎被塑造成了完美的人,可以当“聪明”这个词的形象代言人了,后人评说诸葛亮“多智近妖”是很贴切的,诸葛亮的聪明毋庸置疑,我敬重他,却不是因为他的智商,而是因为他的高情商。诸葛亮为人谨慎,待人接物周到细致,“三顾茅庐”与其说是刘备招揽了诸葛亮,倒不如说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他为自己择了一个明主,这次选择,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识人之明”,最终君臣相得,造就了一时佳话。 无论是关羽的固执,还是张飞的鲁莽,都未曾给诸葛亮造成困扰,他很快就让两员三国中一等一的大将,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言听计从。孙权,周瑜,鲁肃……各阶层的人诸葛亮相处起来都游刃有余,他与人打交道,往往是政治智慧与至情至性并存。</p><p class="ql-block">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地位把握很准,他是长辈可又是臣子,鞠躬尽瘁的老臣,面对生性暗弱的幼主,欲劝诫却不可直言,事事安排妥帖,却委婉劝其遵从,我仿佛看到深夜书写奏章的诸葛亮那紧锁的眉宇。满纸舐犊之情隐在卑微谦虚之后。只有诸葛亮这样的高情商,才能处理好这种复杂的关系。让刘禅和他相处融洽,蜀汉得以渡过危机。</p><p class="ql-block">《诫子书》则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家庭的关爱,他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简练谨严,这样的文字更能让孩子接受,也更易让人记忆。这些文字,我想诸葛瞻肯定会牢牢记在心中的。三国出了个诸葛亮,纷繁复杂的动荡社会似乎都多了很多传奇色彩。今人用自己的智慧解读着“聪明”的诸葛亮,传说、小说、戏剧……摇着羽扇,戴着纶巾,翩翩立于城墙之上的诸葛孔明,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