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8日,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9人在黎平城召开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与会多数同志赞同毛泽东向黔北进军的主张,否定了原定战略方针,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黎平会议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前途和命运,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迎来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曙光,成为伟大转折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在“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征战之初,中央红军虽然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多人,在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紧要关头,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大多数人同意进军贵州,但博古等人仍坚持按原定战略方针到湘西去。</p><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入黔第一城——贵州省黎平城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坚持的错误意见,采纳了毛泽东经过贵州腹地到黔西北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长征的军事路线问题,为遵义会议完成伟大转折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由于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军委两个纵队及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8.6万余人,从1934年10月中旬开始长征。这是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线路图。中央红军先后于1934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和中旬,分别在赣南、湘粤边、湘南先后突破国民党军队的三道封锁线,减员约2.2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封锁线:几乎把红军拦到了湘江以东,广西白崇禧部怕红军进入广西,把布置到湘江西的兵力调到了广西方向进行侧击,使中央红军获得了难得的渡江时机,中央红军机关就利用<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全州县脚山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兴安县光华铺</span>这之间的界首渡口得以渡过湘江。</p><p class="ql-block">湘江战役主要指三次战役:</p><p class="ql-block">1. 第一军团(林彪部)两个师在湘江北段【<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州县脚山铺】阻击湘军何键部南下到湘江渡口四个师的兵力。</span></p><p class="ql-block">2. 第三军团(彭德怀部)一个师在湘江南段【<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兴安县光华铺】阻击桂军白崇禧部北上湘江渡口的兵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 第三军团(彭德怀部)同时以三个团在【灌阳县新圩】阻击白崇禧部七个团,血战三天三夜,保证了八、九军团能够西进通过湘江。</span></p> <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后,将介石已设置第五道防线于湘西的城步、绥宁、会同、武冈、靖县、洪江等地,再次妄图一举全歼红军,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为此,中央领导人在广西兴安、龙胜和湖南通道境内一路就惨败原因、怎么去湘西、去不去湘西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委关于我军十三日西进及进占黎平的部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ー九三四年十ニ月十ニ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万万火急)</span></p><p class="ql-block">各军团、纵队首长(五、八军团互相抄送):</p><p class="ql-block"> A、湘敌与陶广一路军主力向通道进逼,其他各路仍续向洪江、请县前进,企图阻我北进,井准备入黔,桂敌有拟由林溪进至团头消息,但未证实。</p><p class="ql-block"> B、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如下:</p><p class="ql-block"> 1、一军团之第二师及九军团应前进至新厂、崖鹰坡、溶洞地域,向靖县派出警戒,向马路口及黎平方向继续派出侦察部队,其第一师如今日已抵洪洲司,则应相机进占黎平,如尚在牙屯堡则应进至洪洲司,向黎平侦查警戒,并须于十二时前全部(离)开牙屯堡。其十五师应进至通道,向缓宁、靖县两方向派出游击部队加强侦查警戒,在十五师先头部队未到达接替任务前,九军团警戒部队不得先撤。</p><p class="ql-block"> 2、三军团以迅速脱离桂敌之目的,明日应以主力进至牙屯堡、团头、头所地域,向林溪、古宜方向游击警戒,其先头团或师应进至播阳所、黄垢地域,侦查部队则前出至贵州境界之江口屯。三军团在长安堡、黄土塘地域应留下后卫部队,向陇城、林溪警戒,以保证主力通过。</p><p class="ql-block"> 3、军委一、二纵队拟进至播阳所以北地域。</p><p class="ql-block"> 4、五、八军团应赶进至土溪、元线地域,并应由双江口不经牙屯堡另找路线西进。</p><p class="ql-block"> C、各军团依实际情况得变更其前进位置,但须严格的遵守前进的主要路线及其分界线,以免障碍运动,井将部署电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军 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十二日十九时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攻占黎平城和老锦屏,突破了黔军设置的第一道防线。这为黎平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西进贵州战略主张是完全正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蒋介石重申中湘水以西地区“会剿”计划大纲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4年12月12日)</p><p class="ql-block"> 查赣匪西窜,前已拟定湘、桂、黔各军会剿计划大纲,业经十ー月筱戌行战一电知在案。兹为严防赣匪入黔,重申前令起见,各军守备区域,按照筱电规定地点,迅速完成碉堡,严守之。</p><p class="ql-block"> (1)黔军除巩固原防外,于玉屏、锦屏、黎平、永从、洪州线工(上),赶筑坚固工事,先择重要城镇,构筑碉堡,以防匪这(之)突窜。</p><p class="ql-block"> (2)桂军除巩固原防外,须以一部迅由长安、古宜进至榕江,协助黔军堵剿。</p><p class="ql-block"> (3)湘军除巩固原防外,以追剿部队之一部,追至铜仁,巩(固)黔军左侧之防线。</p><p class="ql-block"> (4)各军对于各该区兵力之部署及工事之程度,并犹总指挥所部现抵何处?迅速细电复。除分电外,希分别查照办理具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中正。文戌参京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黎平曾是古代贵州东南部的统治中心,城高墙固,史有“铁打黎平城”之说。</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创筑五开卫土城。二十三年(1390年)“甃以石城”,城始具规模,含城门、城楼、角楼、炮台、卡房、垛墙、枪眼、铺楼、串楼、护城河、进出水洞等。据《黎平府志》载:“城垣周围一千二百二十四丈八尺,计六里八分二厘四毫零,城身高二丈一尺,脚宽一丈五尺,收顶宽一丈一尺。城门四,东曰青阳、西曰永宁、南曰迎熏、北曰拱辰。” 城垣在明、清时期虽因故有所破坏,然而历任当权者都差役补修,四城门名称亦有所变更。</p><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1932年),黎平城分设成德、双凤、南泉、五会4镇。民国28年(1939年),合建为“凤镇”。民国34年(1945年),辟开城垣东南部一角建中湘门(通称新东门)</p> <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党和红军内部对“左”倾错误领导不满的情绪达到高潮。通道会议对红军的进军线路做了战术调整,暂时甩开了国民党追兵,但没有解决中央红军正确战略方针问题。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城召开了长征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向黔西北进军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黎平休整期间,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休整和改编——黎平整编。同时,党和红军在黔东南实践和丰富了党的早期民族政策,谱写了无数感人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红军长征入黔第一城——黎平城开会,中央是有预安排的。红军突然西进贵州,暂时避开了强敌,黔军力量较弱,红军入黔后的军事压力相对变小,黎平位于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山高箐深,不利于国军空中侦炸,而有利长于游击战的红军隐蔽行动;亟需通过召开高规格会议来解决中央红军入黔后的战略方针;黎平城是一个相对安全、富庶的休整地,利于红军安全补充给养,黎平城有一定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p><p class="ql-block">各军团及军委纵队首长:</p><p class="ql-block"> 兹将电告中央政治局本十八日关于战略方针之決定,此決定经你们传达至师及梯队首长为止。在部队中关于决定之解释,总政治部另有训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央书记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政治局决定</p><p class="ql-block"> 一、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p><p class="ql-block"> 二.、根据于:甲、使我野战军于今后能取得与四方面军及二、六军团之密切的协同动作。乙、在政治的经济的及居民群众的各种条件上,求得有顺利的环境,便利于彻底的粉碎五次“围剿”及今后苏维埃运动及红军之发展。</p><p class="ql-block"> 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阻止敌驱迫我至前述地区之西南或更西。</p><p class="ql-block"> 三、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兔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p><p class="ql-block"> 四、政治局认为,为着保证这个战略決定之执行,坚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这在目前成为主要危险倾向。</p><p class="ql-block"> 五、责成军委依据本决定按各阶段制定军事行动计划,而书记处应会同总政治部进行加强的政治工作,以保证本决定及军事作战部署之实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九三四、十ニ、十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工作的训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三四年十ニ月二十一日</p><p class="ql-block"> (甲) 为着“使我红军主カ于今后能取得与四方面军及二、六军团更密切的协同动作”,和“在政治的、经济的及居民群众的各种条件上・求得更顺利的环境・便利于彻底的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及今后苏维埃运动及红军的发展”,党中央明确的決定我主力红军当前的伟大任务,是要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区,并号召全体战士以一切力量,为争取这一决定的实现而奋斗。我主力红军在“转移作战地区创立新苏区根据地”的总方针下,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行军与作战,从艰苦奋斗中,突破了敌人重重的封锁与防御,打破了敌人在湘、粤、桂等地区一切堵击、截击的企图,而达到了贵州,现在正继续的向着已经逼近的目的地——川黔边广大地区——前进。</p><p class="ql-block">各级政治机关及政治工作人员,应全体的动员起来,以一切方法(干部会议、党的会议、军人大会、代表讲演、宣传棚等等)深入连队中去,依照本部教育材料,参照部队的情绪,对中央决定进行详细的解释工作,回答每个疑问与误解,务使每个红色战士了解我们行动的总方针与当前的任务・了解我们离开中央苏区的长途行军,是有一定的方向与目的地的,了解以胜利的战斗,来创造新苏区的任务,已紧迫的担负在每个战士的肩头上。在这一明确的政治了解基础上,号召与团聚全体红色战士,在党的正确决定与军委领导下,以百倍的勇气和信心,为实现在川黔边创造新苏区根据地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乙)环绕于上面的基本的政治解释,应当进行下列的中心工作:</p><p class="ql-block"> 1. 最主要的是提高部队战斗情绪,首先消灭贵州军润,在充分解释党的决定中,更当使每个战士了解要达到川黔边广大地区、创造红军新的根据地,就非进行战斗打胜仗消灭敌人不可。要首先消灭贵州军阀,要打击与消灭继续企图追击、堵击我们的蒋介石与何键的军队(周、薛纵队与刘建绪军)。在每个战士中,要即时进行战斗的动员、百倍提高战斗情绪,以勇敢坚决的运动战,随时消灭我们前进中的白军。</p><p class="ql-block"> 2. 为着准备胜利的战斗,更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在继续行军中,注意克服疲劳、整理军队、严肃纪律。因此应着重于:</p><p class="ql-block"> (1)加强先遣队设营队工作,注意争取群众、收集资材、保障给养。(2)白日行军要有计划进行大小休息和沿途的鼓动娱乐工作。(3)补充与加强各级千部,随时检查与健强各连队的组织、特别是支部工作。(4)加律纪律检查队与收容队工作,继续在部队中进行严肃纪律的动员,更加改善与居民关系,严厉的向一切破坏纪律、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明确的执行本部对苗、瑶少数民族的指示。</p><p class="ql-block"> 3. 目前动员的中心口号:</p><p class="ql-block"> (1)配合四方面军和ニ、六军团的胜利,实行全线的反攻,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2)在川黔边广大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3)首先消灭贵州军阀赤化贵州;(4)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为创造新苏区而奋斗;(5)绝对执行命令,严格遵守纪律,反对游击主义倾向;(6)红色战士们要创造新的根据地,就要:A.勇敢作战,消灭敌人;B.严守纪律,巩固部队;C.加紧地方工作,争取居民群众。</p><p class="ql-block"> (丙)要完成工农红军当前的伟大任务,必须坚決的反对对自己力量估计不足的悲观失望情绪和生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悲观失望情绪具体表现于:只看到部分的挫折,部分的减员,畏惧长途行军,而向困难投降等。由于悲观失望情绪而生长着游击主义的危险,如不严格执行命令,不注意保存武器与资材,自由行动以至掉队落伍,忽视红军军风纪等。这些游击主义的继续生长,可以削弱红军力量,以至于走到破坏红军的危险。各级政治机关,必须根据各部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开展斗争来教育全体战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湘江政治部代主任 李富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中央书记处逐级向下传达</p><p class="ql-block"> 在会后第一时间由书记处书记向各军团及军委纵队首长传达,然后由各军团政委及军委纵队首长传达给师级干部、军委纵队部队首长:在12月20日左右,由师政委等上级领导向团级干部传达;在1935年元且前后,由团政委等向营连级干部传达。</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中央领导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p><p class="ql-block"> 红军四渡赤水,以少胜多,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1935年3月至5月,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征战黔西南,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粉碎了敌军围追堵截,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后又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了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大会师,完成了战略转移北上抗日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黎平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突事求是,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p><p class="ql-block"> 回顾黎平会议是为了缅怀革命先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5年10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ー月里来走湖南,宜临蓝道一齐占;冲破二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二月里来过湘江,广西军阀大恐慌;通过三道封锁线,势如破竹谁敢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干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州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里来泸定桥,川军打得如飞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翻白雪;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月进入川西北,黑水芦花青稞麦;艰苦奋斗为哪个,为了抗日救中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草地从来少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万里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团结抗日救中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据《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7月第1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住址</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四周封火墙围合,三间一楼一底穿斗式木构架建筑。1934年12月17-18日,毛泽东、洛甫、王稼祥随中央红军征战黎平城期间即住在这里。他们进一步统一思想,为黎平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旧址里现有毛泽东住室、洛甫住室、王稼祥住室等。200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纵队“三人团”</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毛泽东、洛甫(张闻天)、王稼祥编在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由于毛泽东患疟疾大病初愈,身体虚弱,中央给他配了一副担架,与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带伤一路躺在担架上行军的王稼祥在一起,骑马行军的张闻天因在云石山与毛泽东有个一次推心置腹的深刻交谈,认识与毛泽东逐渐趋于一致。加之张闻天对博古、李德独断专横的作风和战场上的瞎指挥越来越不满,在行军中他骑着一匹白马经常走在两副担架之间,甚至宿营亦多在一处。长征开始时,李德、博古忙于指挥,对毛、张、王并不在意。湘江战役后,这常常在一起的两副担架和一匹白马引起了李德博古的注意,李德把毛、张、王说成是“中央纵队三人团”并以加强军团领导为由,提出要把他们分散到各军团去。张闻天得此消息后立即告知毛泽东。毛泽东找到博古、李德,提出坚决反对意见,其理由是:王稼祥病重,不宜下到毎时每刻都在应付战争的军团去;而他与张闻天ー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主席,一个是人民委员会主席,需要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李德没有过硬的反对理由而无奈作罢。</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三人从五岭山区、湘江两岸、越城岭中、湘黔桂边境,一路都在交换意见,探索和思考党和红军的前途与命运,在那漫长崎岖的山路上,两个吃西洋面包一度信奉共产国际的革命者和一个“山沟里的马列主义者”、“农民领袖”,为党和红军的前途与命运默契筹划,这个筹划,促成了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后来美国著名战地记者、作家哈里・索尔兹伯里把这个筹划称为“担架上的阴谋”。他在《长征一一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担架变成了讨论政治的舞台,为毛泽东重新掌权、领导长征免遭覆灭铺平了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