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距成都市西48km,以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br> 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的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div>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div> 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距今有2250多年的历史。<br> 流淌在成都平原的府河,又叫成都江。<br> 都江即成都江,这就是“都江堰”名称的由来。<br> 都江堰周围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 <div> 都江堰市有101路公交车往返于都江堰和青城山两个景区之间。</div><div> 2018年9月16日晨,我们一行三人,从青城山客运站乘101路公交车到达都江堰。</div><div> 安排好住宿之后,我们开始游览都江堰景区。</div><div> 景区内各景点分布在岷江东岸和玉垒山西麓,呈南北走向<br></div><div> 下图是都江堰景点分布图。<br></div> <br><div> 景区的南门是正门,门外有一个广场叫“南桥广场”。</div><div> 下图是景区正门。</div> <p class="ql-block"> 南桥广场因广场的北边有“南桥”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南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廊桥,横跨岷江内江,桥下五孔,桥的南北两头都是三重檐牌楼式桥门,叠翘飞檐,雕梁画栋,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南桥长廊长约133米,宽10米,有三条通道。</p><p class="ql-block"> 长廊两侧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彩塑。</p><p class="ql-block"> 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南桥被誉为“水上画楼”、“天府源头第一桥“,是都江堰景区的主要景观之一。 </p> 廊桥内外,有人扮作孙悟空、猪八戒或卡通娃娃,邀游客和他们一起照相。<div> 小孩和女游客是他们特别关注的对象。</div><div> 当然合影是要收费的。</div> <p class="ql-block"> 东瞧瞧,西看看,一路赏景一路行,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桥的北端尽头。 </p><p class="ql-block"> 向前看,桥外店铺众多,生意兴隆。</p> 向左看,一段明城墙、古城门,保存完好。 <p class="ql-block"> 目光稍向北移,百年老店“导江楼”飞檐翘角,奔来眼底。</p><p class="ql-block"> 都江堰、南桥、城墙、城门、导江楼、灌县古城,久陷于现代文明中的我,见到如此多的古景遗存,仿佛偶遇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顿觉亲切,兴奋,深感此行不虚!</p> 猛抬头,对面玉垒山上,绿树丛中,玉垒阁傲然挺立,高耸入云,雄伟地俯视四周。<div> 一个愿望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逐渐强烈,最后演变成了我今天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那就是,“登玉垒阁,俯览都江堰全景”。</div> 站在南桥上,向西看,岷江内江江水滚滚东流。<br> 纵观全景,活脱脱的一个“宝瓶”呈现在我面前。远处伏龙观下就是细细的瓶颈“宝瓶口”。<br> 两岸绿树点缀,将这碧色长龙妆扮得分外妖娆。<br> 右侧河岸一长排饮食棚沿江而立,棚子上方有“导江楼河鲜馆”字样。<br><br><div> 沿岸小吃街上的各种美食,刺激着我的味蕾。<br> 远山云雾缭绕,似一帘薄纱缥缈。<br> 此景乃一幅山水画作,美哉妙哉。</div> <p class="ql-block"> 由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p> <p class="ql-block"> “东流不尽秦时水,感恩太守惠众生“,我望着眼前的一江碧水,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碧绿的江水,气势磅礴,伴着一浪接一浪的波纹,丰沛的江水平稳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耕地千万亩,受益民众数百万。</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来,源源不断。</p><p class="ql-block"> 伟大呀,李冰太守。</p><p class="ql-block"> 你为太守一任,惠及民众几千年。</p><p class="ql-block"> 你是民众心中的神!</p><p class="ql-block"> 你不为神,世上之“真神”恐不多矣!</p><p class="ql-block"> 此等好官,多几个,何愁中华不兴!</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我们原路返回到都江堰景区正门。</p><p class="ql-block"> 从正门进入景区后,第一个景点就是“离堆公园”。</p><p class="ql-block"> 离堆公园范围很大。</p><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是几个石碑,它们展现了都江堰景区的各种荣誉称号。</p> 都江堰是“三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申报成功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都江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还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下图是石刻名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余秋雨题。<div> 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在他的散文《都江堰》中提到:</div><div>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div><div>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div><div>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都江堰)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div> 走向离堆公园的左侧,有一个“六方塔诗碑”。 <p class="ql-block"> 六方塔诗碑刻有《诗经》的集句:“我来自东,经之营之,慎尔优游,俾民不迷”。</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我像周公一样从东方胜利归来,像周文王一样为百姓修起游乐场所;但大家玩乐要有所节制,不能在娱乐中陷入迷惑。</p><p class="ql-block"> 可见,与民同乐、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p> 离堆公园西侧风光 再走向离堆公园的东侧,有一个“四川巴蜀神木艺术馆”。<div> 乌木,由埋藏在河床下数千年不朽的古木炭化形成。</div><div> 其质地坚硬、色泽乌亮、形态万千,兼具石的神韵与木的古雅。</div><div> 其耐腐蚀性强,故被视为雕刻工艺品的宝贵原料,民间素有“家有乌木一方,胜得珠宝一箱”之说。</div> 走近神木艺术馆大门,有好几件用神木雕刻的人像排列左右,形态各异,引人注目。 离堆公园中轴线上有一个水池,水池中有喷泉水柱,喷泉内放置有都江堰卵石竹笼护堤和卧铁。<div> 池中的4根卧铁,是置于河床的卧铁复制品。</div><div> 卧铁的作用是河床的标高,清淘淤沙必须达到的深度。</div><div> 李冰最初埋在内江河床下的是石马,后来人以卧铁取代了石马。</div> <div> 经过喷水池后再前行,是一条宽阔的大道叫“堰功道”,长150米,宽14米。</div><div> 大道两侧布满喷泉。</div><div> 喷泉上端有两只神兽,喷水不止。</div><div> 水入堰功道两侧的龙吟沟。</div><div> 龙吟沟外侧有248个大小龙头向沟中吐水,沟内之水直流到卧铁之下。<br></div> 堰功道道路两旁,屹立着十二位历史上堰功人物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历代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其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丁宝桢等。<div> 下图是丁宝桢的塑像。</div> 下图是诸葛亮的塑像。 堰功道旁有一株银杏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div> 据考证,这株银杏树是三国时蜀王刘彰的高级官员,别驾张松亲手所植。</div><div> 这棵树的奇特不仅是年代长久,而且这棵树竟然是雌雄同体,极其稀少珍贵。现被都江堰市列为镇市之宝。</div><div> 古银杏曾经被移植成都,险些客死他乡。无奈迁回故土。如今又老树焕发出新姿,依然枝繁叶茂。</div>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堰功道的北端尽头,修建年代不详。<div> 伏龙观是纪念李冰的庙宇。</div><div> 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div><div> 伏龙观建在离堆之上,三面悬绝,一面用42级石阶和开阔的堰功道相连,使伏龙观显得特别雄伟庄严。</div> 伏龙观现存殿宇两重,即前殿与后殿。<div> 前殿为大殿。</div><div> 下图是前殿。</div> 前殿正中立有李冰石刻像,是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外江河床深水中挖出的,高2.9米,重4.5吨。<div> 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div><div> 李冰石刻像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前殿右侧竖立有东汉堰工石像,系东汉晚期雕造,是1975年在都江堰渠首鱼嘴附近外江河床发现的。<div> 石像头部已被冲毁,背部冲蚀严重,可能是李冰石像铭文中“三神石人”之一。</div> 前殿殿内的飞龙铁鼎,是唐容宗女玉真公主故物。<div> 鼎重约千斤,上有八条飞龙和云纹花卉,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铸造精品。</div><div> 1978年移入观中陈列。</div> 伏龙观的东侧是内江和宝瓶口,沿着内江有一条“花州栈道”,是观赏宝瓶口和内江风光的最佳地点。 身依伏龙观东侧靠内江的石栏杆向北看,不仅可以看到通过“宝瓶口”的内江水流,还可以看到在伏龙观最北端靠着石栏杆观景的众游客。 伏龙观西北角开阔处有一八角亭,名“观澜亭”,建在观后最高处。<div> “观澜亭”亭柱悬对联一副:直与峨眉争秀色,要从灌口觅源头。</div> 从伏龙观山门出来,向西走,有一座从离堆走向人字堤的索桥,叫新索桥。<div> 走在索桥上,晃晃荡荡。</div><div> 过了索桥就是“人字堤”。</div> 人字堤的北端有一个观光车站。<div> 游客可以从这里乘观光车直达金刚堤的北端。</div><div> 从人字堤到金刚堤的南端要过一座桥,桥下就是飞沙堰。</div> 观光车站旁边有一个碑亭。 碑亭正中立有一块石碑,纪念“都江堰灌溉一千万亩”。<div> 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div><div> 当时的成都平原,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div><div> 李冰上任后,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div><div>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访察地形,因势利导,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调济进水流量等问题,最终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了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殷富之区,蜀郡由此号称天府之国。</div><div> 历代屡有扩建整修。建国后,经大力修治扩建,灌溉面积已超过一千万亩。</div> “人字堤”的北端是观赏宝瓶口、离堆、飞沙堰的好地方。<div> 站在人字堤”的北端,左前方是宝瓶口,岷江水经宝瓶口流入内江。</div><div> 正前方是离堆和离堆上面的伏龙观。</div><div>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div><div> 整个工程由宝瓶口进水口、飞沙堰溢洪道、鱼嘴分水堤三大主体工程,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div>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分流引水,使滔滔岷江水能够畅通地流入到东边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同时也减少西边的江水流量,让岷江不再泛滥。<div> 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工程的关键一步。</div><div>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父子率众在玉垒山上采用“热胀冷缩”原理,使用火烧,待岩石被高温烧得整体通红后,泼水骤冷使岩石炸裂,然后用钢钎铁锤凿碎岩石,终于把陡壁峭立的玉垒山峰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div><div> 因山口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div><div> 把开凿玉垒山后和玉垒山分离而夹在内外江之间的石堆叫“离堆”。</div> 沿着金刚堤继续往前走,它的北端尽头就是鱼嘴。<div> 如今的金刚堤上载满松树,堤岸边是一条林荫道。</div> 到了金刚堤最北端,见许多游客都扶着石栏杆在观赏“鱼嘴”。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太少。<div>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采用在岷江上游江心作堰的方法,用石块砌成石埂,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div><div> 东边的叫内江,流入宝瓶口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div><div>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div><div>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季节水位较低,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div><div> 现在的鱼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div><div> 在李冰时代甚至百年前,鱼嘴用的是“杩搓”和“猪笼”。</div><div> 杩搓用来截流。以石块打底,以竹笼装入石块加固。</div> 鱼嘴“四六分水”解决了灌溉与洪涝问题,而鱼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是排除沙石。<div> 岷江带下来的沙石顺流而下,遇到弯道,则产生旋流,沙石翻腾,就有大部分被带到外江。所以说鱼嘴是“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大大减少了内江的淤塞。</div>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div> 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div>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div>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div>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div> 李冰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div><div> 。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div> 人字堤和金刚堤是都江堰三个主体工程以外的附属工程。<div> 人字堤在离堆的西面,飞沙堰位于外江和内江的交汇处,起到了排洪减灾作用,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div> 金刚堤北端,中有鱼嘴插入江心,西有“外江节制闸”横跨外江,连接金刚堤与岷江西岸。<div> 节制闸修建于1974年。</div><div> 修建此闸,收获颇丰。</div><div> 进一步控制内、外江的水量分配,自是不在话下。</div><div> 而更大的意外收获是,从江底发现了“东汉李冰石像“和“东汉堰工石像”等珍贵文物。</div><div> 岂止珍贵,简直就是稀世珍宝!</div><div> 下图是外江节制闸。</div> 金刚堤北端,东有“安澜索桥”横跨内江,连接金刚堤与岷江东岸。<div> 人站金刚堤,东望玉垒山,“秦堰楼”矗立于高山之巅,勾起我登楼远眺之心愿,欲罢不能!</div> 要到东岸观景,必经安澜索桥。<div> 要走索桥,必上“分江亭”。</div><div> 但见金刚堤东边,有一黑柱红檐木亭,立于一个四方石台之上。“分江亭”三个金色大字,掩映于茂密松枝之中。</div><div> 它是安澜索桥的西端起点。</div> 石台之上,一个六角重檐朱亭傲然伫立,雄美壮观。 下图是安澜索桥。<div> 索桥长500米,乃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div> 走在安澜索桥上,桥身左摇右晃。<div> 向下看去,内江河水,滚滚东流。</div><div> 环顾周围游客,胆小的,手扶桥栏。胆大的,左顾右盼。</div><div> 我的感受是,新鲜、惊险、刺激!</div> 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在此架设索桥。<div> 夫妻二人,行善积德,使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名“安澜桥”。</div><div> 在当时,仅靠夫妻二人之力,要在宽阔的内江滚滚流水之上,建造跨度如此之大的一座索桥,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div><div> 故此,成都甚至川西人民深感何先德夫妇义举之光芒万丈,视此桥为“神桥”,并冠之以“夫妻桥”名称,以缅怀纪念何氏夫妇。</div><div> 游客走在桥上,抬头仰望,中间桥楼上的“夫妻桥”三个红底金字,格外显眼。</div> 现在,安澜索桥已经改造为钢索与混凝土桥桩。 走到桥的东端,再回头,向西观赏一下索桥和金刚堤东岸的风光。 安澜索桥东桥头门洞上方有“安澜桥”三字。 东桥头斜对面,一个长亭上悬挂有“天下爱情第一桥”的横匾。 在长亭的外墙上,“同心锁”一层摞一层。<div> 游客们都想沾一点何先德夫妇的仙气,得到“永结同心”的美好祝福。</div> 长亭附近,有一个”安澜索桥陈列室”。<div> 门前,伫立着何先德夫妇的石像,他俩胸前挂着红红的“同心结“,</div> 陈列室内,有何先德夫妇画像。 安澜索桥陈列室旁边,有石梯到达“秦堰楼”。 登若干级石梯,前面有一座石桥,石桥旁边有两个亭子,二亭之间有长廊连接,此亭叫“堰功亭”。<div> 这里是一个三岔路口,向北去秦堰楼,向南过石桥到二王庙。</div> 走走歇歇,秦堰楼终于到了。<div> 秦堰楼高高地矗立在玉垒山上,半边悬空,靠长长的钢架支撑。</div> 秦堰楼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div> 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奇险壮观。</div><div> 我从楼的底层进入秦堰楼,登楼梯逐层向上,终至顶楼。</div><div> 我在顶楼倚栏极目远望,二王庙、都江堰水利工程、安澜桥、松茂古道、玉垒雄关尽收眼底,甚为壮观。</div><div> 下图是我登秦堰楼俯视二王庙。</div> 下图是我登秦堰楼,南望二王庙、宝瓶口、离堆、飞沙堰、人字堤、金刚堤。 下图是我登秦堰楼,眺望金刚堤、安澜索桥、鱼嘴、外江节制闸 下图是我登秦堰楼,北望鱼嘴、外江节制闸、百丈堤。<div> 百丈堤位于都江堰工程上游东岸,全长1950米,主要用于顺正水势,将洪水与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保护东岸的作用。</div> 秦堰楼共五层。<div> 在四楼的北面有一个通道,沿通道走出去才是秦堰楼的正规入口。</div><div> 下图是秦堰楼的入口。</div><div> 入口前面有一对石狮子。</div><div> 从入口处看秦堰楼,只能看到最上面的两层。</div><div> 从入口再向北走一小段路,还有一个都江堰景区的出入口,出入口外面是通向都江堰市市区的公路。</div> 四楼有乌木雕刻展售。<div> 未完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