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秉承“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双线规划的原则组织教学。 一方面要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角度观照、赏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p><p> 为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2020年12月22日,吴叶老师进行了一堂诗词联读教学评比课。执教课题:最美离别情—《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涉江采芙蓉》《夜雨寄北》联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一场关于“离别”的诗意之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清玄说,最美,人生有离别。</p><p><br></p> <p><b>一、寻“情”</b></p> <p> 吴叶老师通过三首古今不同诗词,引出三首诗作共同的情感:离别情。接下来请学生找出三首诗词中关于离别的句子,学生找的都很准确。</p> <p><b>二、读“情”</b></p> <p> 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诵读篇目,《涉江采芙蓉》是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诵读篇目,李商隐《夜雨寄北》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吴叶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把握诗词中真挚的“离别情”。</p><p> 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读出诗词的情感。请同学们任意选择几句词,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符号标记这几句词的停延、轻重音、语调、语速等,设计完后读给同伴听,再请同学起来展示。</p> <p>1.学生自由读。</p> 2.在学生展示时,学生评价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学生配乐齐读,融入“情感”。 <p>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节奏分明,情感到位。</p> <p><b>三、悟“情”</b></p> <p> 这三首诗词中,哪一首最令你感动,或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结合具体诗句和表达情感的手法分析)</p><p> <b>学生1说,</b>喜欢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用到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首词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体现苏轼此时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可是,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更显苏轼与妻子分离的凄凉之情。</p><p> <b>学生2说,</b>《涉江采芙蓉》最令他感动,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不仅仅是路远,更是无从寻觅。最让人伤痛的是,不仅仅是漫漫浩浩空间的距离,还有“生离死别”距离。</p> <p> <b>学生3说,</b>他最喜欢李商隐《夜雨寄北》,作者想象与妻子团聚时的幸福。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p><p> 还有学生说……</p> <p> 学生思考全面,表达能力强。吴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夜,短松冈”。联系“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想象与妻子梦中相会的场景,梦中的王弗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的闺房之乐。苏轼对妻子的印象定格在十年前妻子逝去的瞬间。而此时的他“尘满面,鬓如霜”,这十年来经历宦海沉浮,常年奔波,心境十分苍凉。梦醒时分,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松树还是当年的松树,在作者看来还是短短的。这更能 传达出苏轼心中因与妻子死别的哀痛和绵延不绝的相思之情。还有……</p> <p> 最后,吴叶老师进行总结。</p><p> 离别是伤感的,也是美好的。美在苏轼在《江城子》中通过想象,表现了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的痛彻心扉;美在《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却还要念着彼此的相思难忘;美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凄凉伤感。</p><p> 在一幕幕离别中,我们既识得古人的深情,也在这诗词之美中,感受到真情的力量,他能穿越千里风尘,让今日的我们喟然感慨。</p> <p> <b> </b>离别是生命的常态,我们要学会 <b><u> 珍惜 </u></b>。就像晏殊说:“等闲离别易销魂,不如怜取眼前人。”</p> <p> 依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为了更好地落实素养,吴叶老师规划文本联读的材料与方式。在有创意有方向有目的的文本联读中实现学生素养的提高。</p> <p> 吴叶老师说:“感谢高二(1)班的孩子们,谢谢他们的支持,跟他们交流时,他们很热情也很活跃。所谓教学相长,我和孩子们在共同进步。”</p> <p> 正在听课的评委们,他们严格要求,一丝不苟。</p> <p> 认真听课的老师们。</p> <p> 吴叶老师说:“一个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远。千言万语,唯有感谢。感谢龙敏老师对我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指导;感谢吴兰花老师给我的宝贵建议;感谢师傅黄文兰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感谢杜海燕老师给我课题的启发;感谢严敏老师、王慧老师、连仕江老师、李文彬老师、陈巧英老师……感谢高三语文组,感谢所有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会努力前行,厚积而薄发。”</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次磨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次磨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次磨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