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嵩山少林寺去过几次,后来印象越来越不好,恐怕和少林寺的过度商业化有很大关系。这次到莆田,有幸去一趟南少林寺,还是很期待的。</p> <p><br></p><p>在此之前,我总觉得自己来过南少林寺,不过是20多年前。可这次来到寺院正门一看,却无丝毫印象,而且我的记忆中来莆田这也是第一次。后来搞清,当时去的是福建的另一个寺——南普陀寺。总之,今天要好好看看南少林寺。</p> <p><br></p><p>从建筑现状看,这个寺很新,从里到外还都有施工的痕迹。佛教意味不浓,比起刚刚去过的杭州灵隐寺,感到不是一个档次的佛教场所,灵隐寺可以称为江浙一带的佛教圣地。</p><p>那为什么会这样呢!</p> <p><br></p><p>从相关资料中查到,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p><p> 唐太宗贞观年间,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远千里来到九莲山,住锡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时,寺庙更加兴旺,僧人500多名,武风极盛, 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南宋时,寺院仍保留兴旺趋势。</p> <p><br></p><p>可到了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p> <p><br></p><p>直到1986年至1988年间,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并逐渐找到更多南少林寺资料。为重建奠定了基础。</p> <p><br></p><p>在政府的扶植和各方的参与下,1998年,南少林寺终于重建落成。2006年12月,南少林寺正式接纳广化寺方丈管理,成为两寺院共同统一体制。由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了“南少林寺”寺名。</p> <p><br></p><p>南少林寺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座东向西,以护寺河、赵朴初题写的“南少林寺”牌坊、“入三摩地”的山门、莲花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中轴线,两侧有宽敞的石阶与通道,自下而上通往各处。其建筑群规模宏伟,布局匀称,主次分明,古朴大方,保留着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p> <p><br></p><p>虽然建筑很新,寺内的花草树木也未成型,但知道了南少林寺的历史过程后,还是为古寺的新生祝福。</p> <p><br></p><p>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故称“南拳”。在寺内的展厅里,关于南拳的介绍有相当篇幅,并且还有图解。</p> <p><br></p><p>寺外,少林寺的南拳功夫雕塑也彰显了南少林寺的武术特色。</p> <p><br></p><p>一群群、一队队武校少年从寺前经过,看来南少林寺已经在不断地发展起来。</p> <p><br></p><p>只是寺前的环境管理上略显不足,主要通道都被小摊小贩占据,影响了游客对寺院建筑的观瞻。</p> <p>希望今后再来,看到一个达到鼎盛期的南少林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