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邯郸市博物馆

紫罗兰

<p class="ql-block">游记感想:</p><p class="ql-block">(1)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p><p class="ql-block">(2)经济、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下,保持文化独有性,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维护文化安全,弘扬博物馆文化成为必然。</p><p class="ql-block">(3)博物馆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限。<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博物馆类型多样化</span>带给人们无比丰富的文化感受与审美享受。不断引进与推出临时性新专题展,犹如不断打造出的舞台演出剧目,令人常看常新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4)陈列布展中艺术与科技元素助推了博物馆文化的时尚性。不断拓展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增强了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创意设计丰富的博物馆文化纪念品亦引领时尚潮流。不断增强的博物馆观众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人们休闲的高雅去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市文化艺术中心西翼,南临人民路,西隔滏东大街与龙湖公园相望,总建筑面积30679平方米,是老馆的3倍。地下1层,地上6层,划为公众服务区、陈列展示区、文物保管区、办公管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各项功能更加齐备。其中,展陈区面积15000平方米,占建筑面积的近一半,大小展厅10余个,展出文物近2000件,全面细致地展示了邯郸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提示:门票需提前一天在邯郸市博物馆公众号进行网上预(稍火爆,当天很难预约上),后自助售票机二维码取票检票安检进入博物馆。近期2次走进博物馆,听取专业讲解+自助游览,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新馆中央大厅采用高大宽厚的三叠式平台,层累向上。地下一层为多功能厅、地下车库和设备用房等配套设施,一层为典礼大厅和青少年体验中心,二层为临时陈列展厅,三层为《“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四层为“磁州窑瓷器陈列”“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和“中国历代钱币陈列”三个专题陈列展厅。</p> <p class="ql-block">【一】“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基本陈列</p> <p class="ql-block">《“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基本陈列》,汲取邯郸历史发展中有特色和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文化成就,按时间线索追溯邯郸先民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繁衍生息,用勤劳和智慧开拓创造邯郸的历史,分为4个展厅,9个单元,为全市人民打造了一个全面了解邯郸、认识邯郸的文化窗口。</p> <p class="ql-block">邯郸西依太行,崇山峻岭、浅山丘陵、河谷壑流阶梯分布;东跨平原,黄河故道、漳、滏、洺、卫河纵横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期有新桥遗址,新石器时期磁山农业文明灿烂。商族文化在漳河流域起源、发展,战国时期邯郸为赵国都城,汉代这里是著名商业都会。汉末邺城崛起,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国都,兴盛近四百年。隋唐以降,大名藉运河而兴,洺、磁扼形胜滋衍,金戈铁马纷扰历史云烟。宋金元明清,广平、大名路府并立,耕读传家世风敦然。清末铁路贯通,新学渐兴,工矿略显,为近代邯郸复兴之启端。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艰难行进,民族危机日益逼悬。抗战烽火遍燃冀南,革命老区肇始元元,邯郸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p><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石破天惊</p> <p class="ql-block">【人迹之初】</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磁山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p> <p class="ql-block">【粟黍之乡】</p> <p class="ql-block">粟的发现和农业工具,碳化粟、碳化胡桃</p> <p class="ql-block">【泥陶斑彩】</p> <p class="ql-block">【后岗一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石北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赵窑遗址</p> <p>上午9:30分专业讲解</p> <p class="ql-block">【大司空文化】</p> <p class="ql-block">百家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下潘汪遗址</p> <p class="ql-block">界段营遗址</p> <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后岗二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台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涧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涧沟遗址水井</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漳水商迹</p> <p class="ql-block">【契封于商】</p> <p class="ql-block">下七恒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薛庄遗址</p> <p class="ql-block">【离宫别馆】</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洺魏雄风</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黎明曙光】</p> <p class="ql-block">【路矿笛声】</p> <p class="ql-block">京汉铁路通车</p> <p class="ql-block">近代工商业兴起</p> <p class="ql-block">历代邯郸城池</p> <p class="ql-block">【新式教育起步】</p> <p class="ql-block">【革命火种】</p> <p class="ql-block">磁县特支、邯郸第一个党员</p> <p class="ql-block">工农运动</p> <p class="ql-block">【太行烽火】</p> <p class="ql-block">邯郸沦陷</p> <p class="ql-block">邯郸惨案</p> <p class="ql-block">日军劫办</p> <p class="ql-block">同仇敌忾</p> <p class="ql-block">浴血太行</p> <p class="ql-block">大业创建</p> <p class="ql-block">军民同心</p> <p class="ql-block">【边区首府】</p> <p class="ql-block">邯郸解放</p> <p class="ql-block">民族忠魂</p> <p class="ql-block">积极支援全国解放</p> <p class="ql-block">猛烈扩大解放区</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瓷器陈列】<a href="https://www.meipian.cn/3cijdap9?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磁州窑瓷器陈列展</a></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它创烧于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且期间从未断烧,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百姓喜闻乐见,因此,很多窑场纷纷学习、仿制,因此,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窑系。</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它创烧于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且期间从未断烧,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百姓喜闻乐见,因此,很多窑场纷纷学习、仿制,因此,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窑系。</p> <p>  据史书记载,在今磁县贾壁,峰峰矿区的临水,自北朝始就开始生产青瓷,创立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成为磁州窑的开端。</p> <p>  青瓷胎体分粗、细两种,釉色青灰或青黄。唐代时期开始出现三彩瓷</p> <p>宋金元时期,磁州窑达到鼎盛。据统计,磁州窑装饰手法“花样百出”,分为划 、刻 、剔 、印塑、绘画和彩釉等六大类,共计58种之多。其中最具典型的就是白地黑花。</p> <p>磁州窑烧制瓷器是以当地的大青土为原料 ,这种土颗粒较粗,结构疏松,烧制出来的瓷器表面粗糙,呈灰色和灰褐色。磁州窑的工匠们开拓创新、扬长避短、粗瓷细作,在粗糙的胎体外表施加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再施一层透明的釉,这就形成了白釉器。</p> <p>然而,磁州窑工匠并没有止步于此,在白化妆土的胎体上,继续完善装饰。他们以毛笔为工具,蘸“斑花石”颜料绘出各种纹饰,罩以透明釉料,入窑高温烧成,形成白地黑花,这也为以后的青花、五彩等彩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p> <p>磁州窑器物表面的“黑花”装饰看似聊聊数笔,却颇具神韵,他们黑绘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到了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有花草、鸟兽、鱼虫、文字、人物、戏剧、神怪等。尤其是文字装饰最具特色,它是磁州窑瓷枕的一项创造,窑工把宋金元时期流行的诗词曲赋、民谚俚曲、规劝箴言、处世哲学、吉祥语等书写在瓷枕上,不仅有美化作用,而且增加了民间文化气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深受百姓喜爱。</p><p><br></p><p> </p> <p>此外,这一时期,磁州窑还出现了彩釉瓷。彩釉瓷就是运用丰富多彩的釉色,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红绿彩。红绿彩是用红、绿、黄等颜料在化妆白瓷的釉上绘画,二次入窑低温烧、烤而成,属于釉上彩。磁州窑的红绿彩产品,主要是金代时期的产品。</p> <p>元末明初以后,彭城窑成为磁州窑的烧造中心。民间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以及“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明清两代,彭城窑主要生产碗、盘、盆、缸等民用瓷,曾为皇家官府烧造瓶、罐、坛等大型酒器。</p> <p>磁州窑酒坛流行于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因酿酒业的勃兴而长足发展。酒坛造型优美,以白地黑绘装饰为主。酒坛上的铭文最具特色,有广告、商标、吉祥语和诗词等类别,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面貌有重要价值。</p> <p>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新政,采取振兴实业、奖励工商等系列新措施,对彭城制瓷业产生重要影响。彭城窑从胎质、釉色、装饰及成型、烧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改进。此后青花五彩逐渐代替白地黑花,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磁州窑注入新的活力。</p> <p>  晚清民国磁州窑也培养出以王凌云、石泉、小泉、吴良斋、赵玉玺等为代表的一批瓷画名家。他们用瓷胎代替宣纸,以颜料作为徽墨,信手拈来的山水、花鸟、人物使瓷器熠熠生光,长期的重复劳动使他们技法娴熟。因此,清末民国时期青花、五彩器物的题记中常常书有“养性斋”、“静乐轩”、“进步轩”磁州窑画行雅号。</p> <p>作为中华名窑、民族精粹,磁州窑的发展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北朝时期首创北方青瓷窑场;隋唐时期作为普通民窑服务大众;宋金元达到历史巅峰;明清民国,规模宏大,与景德镇比肩,称为北方“瓷都”,建国后再度复兴,掀开历史新篇章,位列我国八大瓷区之一。磁州窑,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化,美轮美奂的古老陶艺深深扎根于邯郸这片广袤的土地,凝聚着强大生命力。漳河滏水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它,太行山脉雄健的脊梁支撑着它一路走来,它是河北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儿女的自豪。</p> <p>两汉之交,佛教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走向繁荣和兴盛。北朝时期,今邯郸境内的邺城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山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隋唐之际,佛教造像艺术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的众多造像类型,时代特征鲜明,达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到了宋代,佛教造像艺术在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人物造型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p> <p>邺城佛教的发展最早始于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的相继建都邺城,佛教在邺城逐渐发展壮大。北魏时期,随着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开凿,造像艺术进一步渗入民间,邯郸出现一批北魏单体造像。东魏北齐时期,邺城的佛教造像艺术达到鼎盛,开凿了响堂山石窟,同时出现大量精美的汉白玉单体造像。</p> <p>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邺城所属地区为东魏,并继而成为东魏的政治中心。受龙门石窟的影响,东魏造像的主流风格为“面为恨刻,削为容仪”的秀骨清像,但在以邺城为中心的范围内,已经开始彰显出一种新的风格,为后来新样式的形成打下了基础。</p> <p>经过了东魏的短暂过渡后,北齐造像一改前期清瘦作风,造像整体变得疏洁淳润,面相丰颐而富有神韵,尤其在衣纹表现上,受当时画家曹仲达“曹衣出水”画风的影响,衣纹疏简贴体,使人物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活力,从而开创了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的“北齐样式”。</p> <p>经过两百多年的南北朝分裂,隋朝统一了中国。隋文帝杨坚自幼便生活在佛教寺院里,所以在他的政权稳定后,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佛教。邺城虽然在隋代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其作为佛教中心的影响并没有衰弱。到了唐代,佛造像艺术在“大而盛”的社会和艺术环境中进入成熟阶段,不但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还出现了表现内容更丰富、技巧更熟练的众多佛教造像类型,邯郸的佛造像艺术也达到了顶峰。</p> <p>唐朝后期,中央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不断激化了社会矛盾,国家又一次走向分裂,相继出现了五代十国。邯郸地区兵火不断,社会动荡,再加上后周世宗柴荣下诏“毁佛寺、禁佛教”的影响,邯郸境内很多大寺院纷纷被破坏,佛像壁画大多被毁。此时的佛教造像艺术基本继承了晚唐旧风,但明显流露出颓败和衰退之形。到了宋代,佛教造像艺术在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人物造型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经历过唐代的顶峰之后,宋代的石刻造像艺术逐渐走向衰落。</p> <p>为了更好地保存佛教经典,很多信徒开始在石壁上大面积镌刻佛经。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刻经就在邯郸境内的北响堂石窟中。北齐天统四年,也就是568年,晋昌郡开国公唐邕在鼓山石窟开始刻经,从而开创了我国大面积镌刻佛经的历史。</p> <p>同时,邯郸境内的娲皇宫保存完好的有六处刻经,总面积约160平方米,共刻经文13.4万字,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刻经。</p> <p>此外,邯郸境内还保存有南响堂等多处刻经。</p> <p>邯郸古代石刻造像是古代丰富审美观念的表现,不仅蕴含了精彩而深邃的思想内容,而且展示了日臻成熟的创作技巧和手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吸收的能力和创造才能,是中华民族在自己深厚文化土壤上对佛教的再创造,是中国人民传统思想与时代精神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钱币贯穿于我国自商周到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展示了我国古代的铸造工艺、民风民俗等诸方面文化面貌,揭示了钱币背后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通过一件件精美的钱币文物向广大观众全方位展示中国钱币的发展历程,普及了钱币学基本知识,也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货币春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货币始于天然贝币,它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随着交换的扩大,逐渐从众多的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海贝外形美观,便于计算,从而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实物货币。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兴盛,各诸侯国普遍开始铸造金属货币,形成了以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为主的四大货币系统。</p><p class="ql-block">自秦统一货币,钱币式样由多元争荣,到方孔圆钱一统天下,中国古代铸币的基本格局由此奠定,先后出现半两、五铢。</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铸行开元通宝铜钱,从此钱币改称“宝”、“通宝”、“元宝”等,消除了钱币“半两”、“五铢”等计重的痕迹,成为名符其实的计数钱币。</p><p class="ql-block">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中国货币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局面,直至民国时期,近代机制银、铜元和银行纸币成为主流。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标志中华货币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3、邯郸泉韵</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赵国、东魏、北齐以及宋金之际的齐政权都邯郸这片土地上定都。近代,这里还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首府。甘丹布、常平五铢、阜昌通宝、冀南银行币等珍贵货币都从这里发行、流通全国。</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商业发达,货币大量铸造与流通。赵国是布币流通区,中后期也铸造刀币。展柜里陈列的赵国货币有布币和刀币。其中的甘丹刀币尤为特殊,“甘丹”二字即为现代的“邯郸”。</p><p class="ql-block">东魏、北齐时期,东魏、北齐都将都城建在邯郸境内的邺城,东魏沿用北魏永安五铢,北齐铸行新钱“常平五铢”,文字为篆体,构架匀称,笔画圆润,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金军攻破汴京,俘虏钦徽二宗,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行统治。齐政权便是金国扶植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刘豫所建立的政权,最初定都大名府(后迁至汴京),年号阜昌,铸“阜昌通宝”、“阜昌重宝”、“阜昌元宝”,合称阜昌钱。</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冀南银行是全国最大的根据地银行。它在山西黎城县小寨村成立,随后便迁到涉县索堡村,后迁至武安县城,1946年3月迁到邯郸市。石家庄解放后,冀南银行总行迁至石家庄后,与晋察冀银行正式合并为“华北银行,1948年12月1日,以华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p> <p class="ql-block">孔方韵事</p><p class="ql-block">钱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钱币的内容包罗万象,一枚硬币,一张纸钞,能折射时代的枯荣,能反映政治的阴晴,或诉说贫富的悲欢,或体现百姓的风俗,反映不同时代的工艺技术及文化特色。小小的钱币背后,隐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透过圆钱的方孔,我们可以了解钱币中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种种趣事,欣赏钱币蕴藏的书法、美术、铸造等艺术内涵,体味钱币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等世风民俗。</p><p class="ql-block">钱币贯穿于我国自商周到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展示了我国古代的铸造工艺、民风民俗等诸方面文化面貌,揭示了钱币背后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通过一件件精美的钱币文物向广大观众全方位展示中国钱币的发展历程,普及了钱币学基本知识,也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p> <p>带钩是我国古代扣接束腰革带及佩挂武器、饰品等的挂钩,是贵族、官僚以及文人武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类似于今日腰带上的卡扣,不仅实用性强,还是一种装饰品,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p>一钩一世界。本次展览共展出晋中市出土的部分精美带钩328件。琵琶形、水禽形,龙纹、蟠虺纹、羽人纹,玉、金、铁、青铜等多种材质,包金、贴金、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等不同工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上古朴的纹饰、斑驳的锈迹,都彰显出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p> <p>小带钩,大文化。展览不仅揭示了带钩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更进一步突出了带钩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展示出带钩妙不可言的装饰艺术。驻足观赏这一个个历经世纪沧桑,依旧活灵活现的带钩,无疑是在赴一场视觉盛宴,既能领略妙不可言的东方美学,又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我们走近展厅,一起去感受古人的精致生活,探寻中国古代审美的无尽奥秘!</p> <p class="ql-block">【文物系列】</p> <p>透雕夔龙纹金牌饰</p><p>高4,长7.2厘米 一级 战国 赵王陵二号陵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这件长方形透雕夔龙纹金牌饰,采用金铜合金铸造而成,经测定含金量为40%,四周边框上饰涡纹,牌面透雕两夔龙纹,两夔龙以牌面中心纵轴对称分布,头向内侧,作腾空而起状,形态逼真,背面两侧有带形穿鼻,便于与织物或革带缝缀联结,其上侧边框有刻有一行细小浅淡的细小文字,疑为先秦铭文。这件透雕夔龙纹金牌饰,是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民族融合的产物,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p> <p>樽高28.3 口径36厘米 盘径47.7 高8.5厘米 一级 东汉 张庄桥汉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镂刻的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图景,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玛瑙、绿松石、水晶等。</p><p>在托盘底部有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由此可见,这件金樽乃汉代鼎鼎有名的官造——“蜀郡西工”的杰作。铭文中的“乘舆”二字,表明了这件器皿是蜀郡西工专门为皇室制造的。如此精美绝伦的酒樽,是邯郸市博的镇馆之宝。</p> <p>高60 宽60厘米 三级 北齐 武安固镇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背光,是佛教造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背光除了有装点佛身的效果外,还象征着“光明说法”,表现佛的神圣伟大,具有普渡众生的含义。这件汉白玉佛像背光,反映了北齐高超的石刻技术,背光的正、反两面均雕刻有精美纹饰,背面最外侧的是飞天的形象,其风格受到了当时画家曹仲达“曹衣出水”画风影响,人物周身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好像刚从水中出来,飞天的衣袖丝带则采用了疏简的线条,突出了飞天的轻盈、飘逸,栩栩如生。整个人物形象在疏简平淡中流露出内在的活力,从宏观到局部都表现出自然,圆润,融合的特点,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就是“北齐样式”。</p> <p>铜释迦摩尼佛坐像 明代</p> <p>二级 新石器时代 武安磁山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在磁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骨针,制作工艺令人惊叹。这些骨针有大有小,有粗有细,但都十分精致。这有4枚骨针制作精巧,中间2枚针和现在家用钢针已经非常接近,打磨的非常光滑,针眼圆而工整,用线串联起来,表示针眼依旧完好,磁山先民正是用这些针来编织衣物、席子,防寒御暖。</p> <p>一级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1997年赵王陵二号陵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玉铠甲片,玉质灰白色,间有褐斑,颜色并不均匀。玉片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两面抛光,正面边缘打磨变薄,边缘有钻孔,以供穿缀之用。其形制与秦陵出土的石质铠甲类同,应为玉铠甲片。玉片厚重,且质地相对脆弱,制成铠甲并无实用功能,应为殉葬专门制作的葬玉,它的出现对汉代最高级别葬玉——玉衣的出现有很大影响。</p> <p>架高52,斗长44,底径26.7厘米 一级 东汉 张庄桥汉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刻度天禄架熨斗,通体呈翠绿色,器形高大,厚重,比例匀称、稳定,支架柄细长,中部有孔可插置熨斗,支架顶部雕饰有“天禄”。“天禄”为传说中的瑞兽,是常见的汉代装饰,寓意为 “天赐的福禄”。这只“天禄”的铸造运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手法,构思精巧自然,造型生动,憨态可掬。这只熨斗柄上还铸有12个圆圈代表刻度。有专家认为该器物有“持权柄以熨天下”的寓意,礼仪陈设的功能更多一些。</p> <p>长2.6、宽2.1厘米 新石器时代 年武安磁山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碳化胡桃,发现于磁山遗址的两座有树籽堆积层灰坑中,这就是磁山的第二项世界之最。这个容器中盛放的就是已经炭化了的胡桃,也就是核桃。磁山出土的炭化胡桃经缜密的碳14测定,距今已有7700年,从而否定了“引进”之说,证实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已出现了核桃。</p><p><br></p><p><br></p> <p>妇人枕长39 高20.5厘米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清末青花褐彩妇人枕,造型中妇人侧卧枕书,眉清目秀,清秀娴静,身着当时色彩艳丽的传统装束,蓝衣红裤,三寸金莲,自然屈身躺卧,腰身处凹陷的身形作为枕面,可谓是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和谐统一。</p> <p>陶盂高25、口径28.5、底径31.5厘米 三级 陶支脚长17、宽12.6、高13厘米 新石器时代 武安磁山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陶盂、陶支脚组合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陶盂为倒梯形的容器,下面支撑它的是鸟首状的陶支脚,出土时,陶盂底部和陶支脚顶部还有烟熏痕迹。磁山文化的陶盂和支脚真可以称得上现代锅、灶的“始祖”了。</p><p><br></p> <p>玉柄形器</p><p>时代: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br></p><p>长16厘米</p><p><br></p><p>邯郸市博物馆藏</p><p><br></p><p>商代玉礼器,早期又名“琴拨”、“簪形器”、“大圭”、“石祖”等,具体用途尚有争议,考古界因其形状构造而命名为“柄形器”,是一种代表墓主人身份兼具祭祀功能的器物。整体呈长条状,由柄首与柄身构成,柄首两侧弧形内收为颈,柄身两侧平直,通体素面无纹,呈青白色,部分钙化,打磨精良,为商代柄形器的典型样式。玉柄形器为夏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礼器,常出土于墓葬或祭祀坑中,二里头遗址中出土多件形制多样、纹饰精美的玉柄形器,商周时期玉柄形器的出土更为普遍,尤其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数量大增,但大都形制简单,素面无纹,降至东周基本消失。</p> <p>童子枕长38.5 高21.7厘米 邯郸市博物馆藏</p><p><br></p><p> 民国时期青花褐彩瓷塑童子枕,枕作孩儿伏地状,以背作枕面。孩儿两手交叉放于胸前,头向上抬起,面带笑容,双目直视前方,双肘双膝着地。整体造型别致,孩儿神态生动,宽额丰脸,憨态可掬。童子枕又称孩儿枕,是宋代时兴起的一种以婴孩为题材的瓷质寝室用具,暗含着吉祥的寓意。</p> <p>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长16厘米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商代玉礼器,早期又名“琴拨”、“簪形器”、“大圭”、“石祖”等,具体用途尚有争议,考古界因其形状构造而命名为“柄形器”</p> <p>青铜马</p><p>长24.1,高15,腹围18.3厘米;</p><p>高14.9,长22.5,腹围18.0厘米</p><p>长25.12,高18.7,腹围17.5厘米</p><p>一级</p><p>战国</p><p>赵王陵二号陵出土</p><p>邯郸市博物馆藏</p><p>三件青铜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三匹马的尾巴均打结,而且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根据这些特征,有专家推断它们是成年蒙古战马的造型。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堪称“国宝”。</p> <p>玉钺</p><p>长15.2,宽7.5厘米 二级 商代玉礼器 邯郸市武安赵窑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钺,一般认为由早期的斧演变而来,主要用于仪仗陈设,是王权的象征,商代钺在贵族男子的墓葬中常有出土。此件玉钺制作精良,整体扁薄,制作规整,大体呈长方形,通体无纹,刃部磨光,中心部位单面钻一圆孔用于固定。此件玉钺对研究当时活动在赵窑遗址一代的商代部族经济、政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p> <p>长42 宽18.5 高15.1 一级 元代 邯郸市博物馆藏</p><p>白地黑花“时苗留犊图”瓷枕,是元代磁州窑瓷枕的代表作之一。整体做长方体,四面枕墙和枕面多层随形边框内套以菱形开光,边框和开光之间填以繁复的缠枝花卉,枕墙菱形开光内绘简洁的竹枝、团花纹饰,枕面开光内绘“时苗留犊”故事。时苗与老乡依依惜别,母牛与小牛即将分离的场景。这种对历史的纪实与传承非常宝贵,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p> <p>珍珠地缠枝花卉纹行炉</p><p>高21.5,口径25,底径17.5厘米 北宋 邯郸市博物馆藏</p> <p>鎏金龙虎嵌玉龙剑首</p><p>长15.5,宽2.2,高15.1厘米 一级 战国 邯郸市十中墓葬出土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p> 剑首,是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以玉或金属制成。这件鎏金龙虎嵌玉龙铜剑首,应为礼仪等级的象征。由鎏金铜质龙、虎和玉龙三部分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青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表面饰谷纹,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弓背垂腹,四肢伸张。整器构思精巧,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反映出战国时期赵国冶铸也和玉器手工业的高度发达。</p> <p>粟</p><p>新石器时代 武安磁山遗址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 磁山文化遗址的第三项重要发现就是碳化粟</p><p> 粟,也叫谷子,脱皮后就是人们熟知的小米。磁山遗址粟的发现,不仅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七千多年前,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p><p><br></p> <p>磁州窑“康熙八年”文字酒缸</p><p>高65 口径24 底径15.5厘米 清代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磁州窑“康熙八年”文字酒缸,周身以颈部、肩部两组双水波纹和下腹部一周弦纹分割为三部分,下腹部空白,腹部饰一周花草纹,肩部一圈打油诗则十分有趣:“康熙八年,造下此坛。出在山西,郡名凌川,附城镇上,西南子山。” 这句话交代了此物的制作地点,接下来的词句,可算是大幅的广告语:“放酒酒好,成醋醋酸,放水不漏,淹菜菜咸,诸般都放,放密更甜;买上一个,君常喜欢,人人爱买,不论价钱,使了想使,胜活十年,请君先看,许多诗言,我要讨价,细细五钱。可好可好,直钱直钱。休走休走,快还快还,真正白货,去而何南。”不仅实用,而且物美价廉。这段打油诗版广告,读起来朗朗上口,市井之间买家与卖家讨价还价的场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文字中虽有很多错别字,但意思表述清晰,字里行间透露出淳朴的民窑气息和民俗文化特色。</p> <p>红玛瑙带钩</p><p>长11.3 宽8.1厘米 一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95年邯郸钢铁总厂西区墓葬出土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p><p>红玛瑙带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体型硕大。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深红与青黄双色,正面深红色,可见斑状、枝条及水波状天然纹理;背面中部青黄,有絮状结构,不透明;钩首呈鸭嘴形,短颈,双层肩;腹部呈半圆形,表面略鼓,背面齐平,正中为较大的圆柄状钮。这件玛瑙带钩是战国时期玉带钩中的精品。如此体量和重量的器物当不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特殊场合使用的礼仪用器。</p> <p>汉白玉一佛二弟子造像</p><p><br></p><p>通高62 底24*17厘米 一级 东魏 临漳县太平渠出土 临漳县文保所藏</p><p>东魏北齐时期,邯郸境内的邺城成为当时中国北方佛教发展的中心。浓厚的佛教文化,为北齐的佛像石刻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并逐渐地走向成熟。</p><p><br></p><p>这件汉白玉一佛二菩萨造像,由汉白玉雕刻而成,佛祖面部圆润,肉髻较高,头光部分运用高浮雕手法雕刻莲花,莲花以外用莲花忍冬纹装饰,佛像的背光为舟形,用阴线火焰纹装饰;佛祖与左右菩萨均跣足立于覆莲座上,中央阿弥陀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与愿印,褒衣博带式袈裟,颇具北魏遗风,内有右坦式僧祗支;束带于胸前打结,身前袈裟衣褶厚重复杂,在脚部呈鱼尾状向外张开。</p><p>在背光的背面,也雕刻着精细严谨的图画:茂密的菩提树下,思维菩萨在树下悟禅,结半跏趺坐,一个比丘为菩萨举起华盖,一匹马跪在菩萨脚下,去亲吻菩萨的脚。这组造像,品相完整,雕刻异常精美,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精品。</p> <p>蟠螭纹马首耳大铜鉴</p><p><br></p><p>高25.1,口径45.1,底径24.3厘米 一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2年邯郸市张庄桥汉墓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青铜质。口沿窄方,颈部饰一对圆雕马首环耳,马鬃毛卷曲,极具张力,上腹部饰兽首耳一对,口沿饰綯索纹,颈部及腹部以凸弦纹相隔,内填细密的蟠螭纹。该器物体型较大,铸造精良,纹饰细腻。从器型和纹饰来看这件应为战国早期器物,却出土于东汉王侯级别的墓葬中,说明早在东汉时期,这件马首耳大铜鉴就成为一件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前代重器,不仅为主人珍视,更成为珍贵的陪葬品。</p> <p>白底黑花带铭文四系瓶</p><p><br></p><p>“仁和馆”四系瓶高26.5厘米 “八仙馆”四系瓶高23厘米 “一枝花”四系瓶高23厘米 </p><p>元代 邯郸省博物馆藏</p><p>四系瓶造型古朴挺拔,系部变化多端,颇具北方粗犷、豪放之气韵,其装饰技法以磁州窑传统的白地黑绘为主,器物上半部施白釉,下半部施黑釉或褐釉,有的在白釉部分进行绘画或书写,装饰效果别具一格;其内容有花草、龙凤、诗词,尤其以带“馆”铭的四系瓶最具代表性。这些四系瓶都是窑场为馆舍或酒家定做的,瓶上书写的文字就是厂家和楼馆的专用名,如此这般,带有铭文的四系瓶化身成了移动广告,可谓把“私人订制”的营销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充分印证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超前的经营理念。</p> <p>乳钉绳纹鸟首形陶支脚</p><p><br></p><p><br></p><p>时代: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距今8400—7400年)</p><p><br></p><p>通长16.9厘米,通宽12.7厘米,通高12.6厘米</p><p><br></p><p>邯郸市博物馆藏 </p><p><br></p><p> 夹砂灰褐陶制成,整体呈鸟头形,顶部平坦,一端外凸下弯,形成鸟的喙部。两侧各有两个乳钉,形成鸟的眼睛,其余部位施竖线绳纹。底部为圈足。陶支脚是和陶盂搭配使用的器物,三个陶支脚支起一个陶盂,说明在磁山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三足平衡的原理。支脚的使用在人类历史中出现的较早,最早的支脚采用的是天然的石头,因为石块的可塑性差,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后,陶支脚在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鼎、鬲等三足器物流行起来后,陶支脚的使用便逐渐减少了。</p> <p>水波纹椭圆形双钮陶盂</p><p><br></p><p>时代: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距今8400—7400年)</p><p><br></p><p>口部为椭圆形,直径分别为19厘米和15厘米,高15厘米</p><p><br></p><p>邯郸市博物馆藏 </p><p><br></p><p> 夹砂灰褐陶制成,陶盂口沿两侧各有一个凸出的钮,上腹部外侧施有四条凸线纹组成的波浪纹。平底。陶盂是磁山文化先民用来煮熟食物的器具。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进食方式由旧石器时代的烧烤方式发展为蒸煮方式,煮熟的食物不仅口感好,而且利于健康。磁山文化之后出现的釜、鼎等器物是煮食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到现代的锅具。所以说磁山文化的陶盂是现代锅具的始祖。</p> <p>青花开光福从天降大缸</p><p><br></p><p>时代 :民国</p><p><br></p><p>高46,口径55,底径35厘米</p><p><br></p><p>邯郸市博物馆藏</p><p><br></p><p> 圆口,腹部略鼓,斜收至足,器型端正厚重,通体以釉下青花彩绘装饰,颈部一周锦地开光内分别绘以梅、兰、竹、菊,象征君子高洁之风;腹部与颈部椭圆形开光对应的四面方形开光内绘主要装饰图案,一面绘和合二仙,一缕云气纹中两只蝙蝠飞来,象征“福从天降”,另一面绘一骑驴老翁行走于山中,一童子蹀躞随行,另两幅方形开光内分别绘一丛牡丹和菊花,象征富贵长寿,四面开光外以卷草纹填充。这件器具采用了工笔写实的画风,所绘人物、图案精致细腻,装饰题材丰富,寓意吉祥,是近代磁州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p> <p>白地褐花双凤纹坛</p><p><br></p><p>时代: 元代</p><p><br></p><p>高40.5,口径23,底径18.5厘米</p><p><br></p><p>邯郸市博物馆藏</p><p><br></p><p> 直口、丰肩,下腹部斜收至足,器型端庄厚重,通体以白地褐花装饰,肩部施一周点纹;腹部两面菱形开光内分别绘一只展翅的凤凰,开光内以花卉填充;底部一一周水波纹装饰。此类器型为元代磁州窑生产的典型盛酒器,器型厚重沉稳,便于长途运输,白地褐花属釉下绘画装饰,突破了胎体装饰的局限,使得纹饰更为洒脱自然,同时也丰富了装饰题材。</p> <p>青铜编钟 战国</p> <p>黄绿釉迦陵频伽像</p><p><br></p><p>高43 底径14.2厘米 金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这件精美的黄绿釉迦陵频伽像,是金代磁州窑的代表作之一。面容饱满安详,坦胸鼓腹,双手合十,鸟足直立,后背双翅轻收,尾羽上翘着,栩栩如生,造型轻盈,通体以黄绿釉装饰。这尊伽陵频迦像的釉彩带有鲜明的金代特征。这一时期三彩、绿釉、红绿彩等低温釉彩制品大量出现。金代磁州窑多彩化的出现,预示着后世明清彩瓷风格的帷幕即将拉开。</p> <p>北魏时期鎏金铜佛</p><p><br></p><p>通高20.3 底6.4×5.6厘米 一级 北魏 临漳县习文乡上柳村出土 临漳县文保所藏</p><p> 鎏金铜佛,为北魏时期观世音单躯立像,头戴装饰莲瓣的宝冠,身着圆领通肩式大衣,施禅定印,背光纹呈放射状,具有北魏前期造像的特点。佛像面颊饱满,五官明朗,弯眉细目,身形细瘦,身着天衣向两侧轻微飘动下垂,头后有四个同心圆背光,外层为莲瓣形火焰纹背光,一手执莲蓬斜靠右肩,一手提净瓶,站立于莲瓣底座之上,下联四方基座,民间称为“板凳佛”。由于历史上的灭佛运动,现在板凳佛存世量非常稀少,如今再加上铜鎏金工艺,就变得更为珍贵。</p> <p>邯郸微笑”佛头</p><p>高8.3 三级 唐 峰峰矿区常乐寺出土 邯郸市博物馆藏</p><p> 这尊红砂石罗汉,体型虽小,却有个响亮的名号,号称“邯郸微笑”,它面带笑容,面颊带两个深深的酒窝,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它都在笑,形态传神,造型逼真。表现微笑,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突出现象,与众多俯瞰众生的大佛那神秘而庄严的微笑不同,您面前这尊小小的罗汉,可爱中焕发着纯真的欢喜与祥和,虽然历经磨难,身躯不全,但他那份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喜乐,让他就这样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p> <p>商透雕龙凤纹铜柶 商代</p><p>时代: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长18.2厘米,宽4.5厘米,厚0.33厘米</p><p>邯郸市博物馆藏</p><p>柶柄平直,柄端略宽,柄首为透雕龙凤纹,凤伫立回首,长颈直立,尖喙,圆眼,尾部下垂,夔龙迤逦盘绕凤鸟周身,龙、凤身体以卷云纹装饰,龙身外侧饰一周扉棱边饰。柶为商代礼器之一,祭祀时用于搅拌和舀取食物,殷墟商代晚期墓葬和遗址中曾出土同类器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