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磨西”为古羌语,意为“宝地”。磨西古称磨西面,院系氏人后裔磨些人的聚居地,始于汉代的磨岗岭古道使磨西成为川藏通道上的繁华重镇。该镇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南部,地处贡嘎山风景区东坡,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入口处,属海螺沟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是海螺沟名胜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和入口,磨西镇距成都约304公里,距泸定52公里。</p><p class="ql-block"> 关于磨西镇名的来历,一个小故事倒很有意思:“磨西”一词本是藏语,意思是“不懂”之意。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队汉商从此经过,不知何处,正好见一静坐的喇嘛,便请教此地地名,喇嘛本不懂汉语,于是用藏话回答了一声“磨西”(意曰“不懂”),而几个汉商也不知其意,即把“磨西”当成了地名,从此叫的人多了,磨西便也由此得名。莫西的出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是茶马古道的重镇。</p> <p class="ql-block"> 磨西镇内保留有较完整的老镇古街区,为清末民初民居古建筑群,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路上,仿佛回到了从前。磨西的天主教是一座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哥特式教堂,它所传出的礼拜祷告钟声已回响了一个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给古镇增添了另外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 1935年,两万名红军来到此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曾在磨西镇的天主教堂住,并在此开了长征路上著名的磨西会议,因粮草补给不足决定不去康定,并决定部队过泸定桥。现有毛泽东旧居和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红军长征时,毛泽东曾经把磨西的天主教堂当成指挥部,在这里指点江山,谋划红军的未来。循着史书的指引,看到当年红军长征时毛泽东居住地,它至今仍保存得很完好。在1935年5月毛泽东带领红军抢渡大渡河前夕,与朱德一起住在磨西的天主教堂里,召开磨西会议,确定了红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同样在距离磨西天主教堂不远的沙坝天主教堂,毛泽东指挥红军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战役——飞夺泸定桥。值处一提的是,在长征期间,红军曾把一名叫博萨特的瑞士籍传教士也带上了漫漫的行征之路则为了让他翻译缴获的法语地图,在漫长的途上,博萨特了解到红军长征的目地,了解到红军队伍是在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为了建立一个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在努力奋斗。到了最后,这位瑞士籍传教士转为理解和支持红军的革命事业。一年多以后,博萨特拿了红军给他的路费,回到了欧洲并且最后定居英国。</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出现在博萨特写的自传《合拢的手》中,在这本书中,博萨特大量谈到了当时红军的共产主义和传教士的相同之处。</p> 泸定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朝康熙44年(1705年)翌年4月竣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泸定桥”三字由康熙亲笔所题。两岸桥头堡都是木结构的古建筑(已重新修建过了)。其桥身有13根铁链锚固在大渡河两岸,桥长101米宽3米。泸定桥一直是川藏交通咽喉要道,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重大胜利,泸定桥因此而闻名天下。我们走在这铁索桥上,头脑里出现的就是十八勇士抢渡大渡河的壮举,缅怀英烈的心情油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