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为了提高数学学科教研,鹰潭市第九小学于2020年12月17日——18日举办了数学学科内涵发展项目培训,在高新区教研室邵丹英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p> <p> 17号上午,我们观摩学习了鹰潭市第九小学王曌老师带来的《九加几》、盛晓琪老师带来的《植树问题》,并有幸聆听了南昌大学附属小学教务主任、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付培兵老师带来的《乘法分配律》。</p> <p> 首先王曌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一年级的《九加几》。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她通过复习旧知——十几加几导入教学,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创设了激烈的运动会的教学场景,将计算融入实际的问题解决中。紧接着她让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索凑十法的奥秘。王老师给同学们的练习形式也灵活多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使计算课也变得生动有趣了。</p> <p> 盛晓琪老师为我们来带来的是五年级的《植树问题》。盛老师开门见山向学生抛出问题,接着带领学生认真解读题目意思,化繁为简,由“猜想到验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和需要完成的任务。盛老师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他在(两端都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自主建构,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真正得以渗透。</p> <p> 付培兵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示范课——《乘法分配律》。付老师先用一个算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铺垫,并且通过引用《论语·为政》和《中庸》鼓励学生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接着付老师从“厨房有多少块瓷砖”这一问题出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结合实际意义,对乘法分配率有初步的感知。在初步感知后,付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探索规律,并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实例到抽象的规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p> <p> 收获满满的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高新区团队争分夺秒,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对上午的课程进行了交流讨论。</p> <p> 下午的评课环节以高低段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各位老师都对这两堂课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数学规律永远不是死记硬背的,它是有思想、有灵魂的。</p> <p> 鹰潭市高新区教研室邵主任对两位老师的展示课予以充分肯定。她指出两位教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新颖,引导得很到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她提出了一些建议,应先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的发言为两节课的重构提供了更多的思路。</p> <p> 南昌大学附属小学教务主任、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付培兵老师认为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立即予以否认,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机智地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前行。他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算法的多样性,比较算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注重概念的讲解,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包括转化的思想、化繁为简、数形结合、一一对应。</p> <p> 江西省特级教师罗火良老师认为教师在课程中应舍弃非本质,突出本质属性,这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过程。不要降低学生思维的价值,缩小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要让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双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他指出:在教学中突出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注重由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过程的演变,也贯彻了化繁为简和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但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朝多向性发展。</p> <p> 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宋显庆教师针对两节课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建议在学习计算问题时教师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类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10进制和位置制得出创新。另外还强调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留给学生最大的财富是思维的方式,是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p> <p> 18号上午,盛老师、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重构课。</p> <p> 王老师在导入部分有所缩减,加入了对比算式,让学生发现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渗透了数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摆酸奶和小棒,并说一说摆酸奶和小棒的过程,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接着介绍凑十法,学生通过比较两组算式不同,学生明白了十位上“1”的含义是一个十。练习也是有层次性的,通过重构这节课练习2的设计更加有针对性,进一步明晰算理,并为后面的课作了很好的铺垫。重构后的课更加精彩纷呈!</p> <p> 盛老师改变了课前导入,不再带领孩子审题,而是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先进行猜想后尝试画图,通过画图发现问题再验证。借助画线段图模拟植树,通过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模拟植树,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发现了总长、间隔数、间距、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整堂课清晰明了。使学生深入了解生活中植树的学问。</p> <p> 重构课结束后,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宋显兵老师认为这两堂课的改变与效果显著。老师只要信任学生,学生回报给你的会是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会来得更加的水到渠成。道理讲明白,学生就会自主的进行迁移类推。</p> <p> 下午,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在数学教学中,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识,通过转化,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己知问题,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理解——抽象——模型,应重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读懂学生。发现、归纳、提炼、总结的过程很重要,学生的表达理解更为重要。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好数学思想,比掌握好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重要,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将终生受益。</p> <p> 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反思和重构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敞开心扉,互相倾听,自由成长;我们看到:思维被碰撞,文化被建构,生命被激荡,精神被升华;我们看到:匠心打造的数学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在数学上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孩子都在欣然成长。我们今后将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希望在以后的时间里,成就更好的自己。</p><p> 高新区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为鹰潭九小优秀的教研团队点赞。</p> <p>图文编辑:小英小学罗慧怡、谢菲,湖塘小学邹志雅,周家小学杨清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