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杨氏弹花技艺

风影

<p> 弹花,又称弹棉、弹棉花、弹棉絮,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我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此行业。</p> <p> 弹花师傅俗称弹匠,弹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木质弹弓(上面蹦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木槌、铲头和磨盘等。据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记载,当时弹棉用的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p><p>  </p> <p> 弹花时,先将棉花铺在木板上,用木槌频频敲击弓弦,使板上的棉花不断跳跃,渐趋疏松,然后由两人将棉花拼成方形,用棉纱粗三层,细三层地铺底线,拉面线,使两面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布好纱后,用木质磨盘均匀用力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最后扎角并均匀碾压成型。棉絮上所用的纱,一般是白色。做嫁妆用的棉絮才用红绿两种颜色(客户另有要求除外)。弹匠还会在棉胎上做出惟妙惟肖的红双喜、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图案,表示吉利。</p> <p> 杨氏弹花在城乡尤其是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是人们冬季御寒保暖的必需品,手工弹出的棉絮属于天然材质,生态环保,并且可经多次弹制翻新使用,节约资源。</p> <p> 同时为音乐舞蹈提供良好的艺术编创素材,能丰富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作用和思想感染力。</p> <p> 弹花时,根据客户所需长宽、重量、厚薄等规格,运用多种工序的精细操作。敲工、上线是主要工序,程序颇为复杂、繁琐。大致要经过剁棉、造坯、打坯、平面、压棉、牵纱、抹纱、磨纱、翻面、裁边、平面、压棉、折边、牵纱、扎角、抹纱、磨纱等十七道工序来完成。</p>